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昨天,去听陈琴老师的课,其中就以《枫桥夜泊》这首诗唱读的形式,让我们更深层次体会到“霜”、“寒”,更了解当时张继失落的心情。
当陈老师说起这首诗时,又回想起当时看《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马先生在书上所说: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确定为北宋时期,有图片为证),上面有两句诗:“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一比较,就发现前两句就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叶落是很清楚表明的就是深秋,深秋夜晚寒气逼人,文人总是敏感的,当环境时节的寒,再加上心中失落的寒,那种心头霜就马上笼罩全身了。“月落”就有一个误差,月落也就是早晨了,和环境有点不符了。
第二处是“猿啼”、张继的诗是“乌啼”,一个是鸟一个是动物。“猿啼”我们都知道,唐人都写过猿啼,比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有就是“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愁,因为深秋了,江边的老头儿打不着鱼,很发愁了。张继的是“江枫”,那里没有枫树。但有人会说那有枫桥呀,但枫桥应该是在明代所筑。但“江枫渔火对愁眠”,总比磁枕上的诗有美感,更值得嘴嚼。
其实,我爱看文物,每看到文物时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颤动。历史是很虚的,但当你看见几百年或是几千年的物品在你面前时,体味到古人通过物品来诉说心中想法和展现个人智慧时,那历史就是实的。文物其实就是历史的见证,当和我们熟知的不同时,就会引发我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多点有关的知识和分析为何出现如此不同的。一步一步再深入时,我越来越为自已身为中华儿女而骄傲。那种感觉不是口号,是。。。。。。,也说不清楚,反正当我面对文物时,我会感觉到我的血液如暴风中的海浪,无尽翻腾。
如马先生所说,一千年流传下来的诗,当初是以口口相传(印度的经文也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相传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再加上后人的润色,就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高深化。
在古代文、史是不分家,为何我一直慢慢的带着小八去博物馆看文物,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文物就是历史的载体。小孩子你让她去啃硬绑绑的历史,让她去记住我们几千年朝代的变更,这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做得到,她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只有让她去欣赏文物的美,慢慢渗入历史知识,再与诗人的背景和经历挂勾,让她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再细读其诗篇时,她就更能去品味了。
心里还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好像有一种堵塞的感觉,无法有文字表达。可能总怕别人知道心中的想法,使其就变成了一块石头,让心中的溪水无法流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