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研究的黑老大- Batchelor 湍流研究的黑老大-

标签:
杂谈 |
George Keith Batchelor,1920 - 2000
Geoffrey Ingram Taylor,1886 – 1975
---G K Batchelor(George Keith Batchelor,1920 - 2000)本是澳洲人氏,生长在墨尔本,大学和硕士毕业于墨尔本大学,专业是数学和理论物理。在墨尔本CSIR(Commonwealth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航空部工作4年后,到剑桥投奔当时的流体力学权威G I Taylor(Geoffrey Ingram Taylor,1886 – 1975),最终成为Taylor之后20世纪剑桥学派的流体力学领袖。二战期间,这老兄在CSIR航空部从事一个航空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对湍流研究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G I Taylor三十年代关于湍流统计理论的研究工作(著名的Taylor涡便是其大牛资本)很是神往。于是有一天,这家伙就突发其想地给Taylor写了封 信,神吹什么想做他的research student云云。架不住被吹捧,Taylor给忽悠晕了,于是也就很快同意了。
---这Batchelor,年轻时是一个狂放和跋扈之徒,说话颇有些像黑社会的老大的做派,他在墨尔本有一个死党和跟屁虫。当得到Taylor的首肯后,他怕到伦敦后寂寞,竟然也想让这个跟屁虫跟他一块到英国去研究湍流。这个铁哥们儿大学学的也是跟湍流八竿子打不着的核物理。这不要紧,Batchelor充 分发挥了他黑社会老大般的威严对他说,“跟我到英国找Taylor研究湍流去吧!”这个铁杆兄弟也不含糊,立刻说,Oh, old-big, I’ll follow you! 不过走前,你回答我两个问题:一,G.I. Taylor是who? 二,湍流是什么东东?前一个问题好回答,后一个问题,Batchelor究竟是怎么回答的,是威逼利诱,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的,大家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十年,到现在,已经死无对证。总之,最后两人合伙去了英国。
--- 可是一见到Taylor,两人就失望了,原来Taylor已经喜新厌旧,不搞湍流了,而是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为了收拾可怕的德国潜艇,转向搞什么水下爆 炸之类的跟军事有关的课题(估计这个好搞课题费)。好在大师就是大师,Taylor让这两个小毛贼自编自导自己去折腾湍流,他只在旁边偶尔指导指导。没想 到这两个澳洲民工竟然最后都成为流体力学、特别是湍流研究的大师。Batchelor的这个小兄弟究竟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Alan Townsend兄弟。
---Batchelor在 剑桥干了一辈子,1959年升上教授,这时他早已成名。奇怪的是,1955年后,他有些像Taylor,慢慢不搞湍流了,而是转向搞胶体动力学,并且热衷 于办杂志(不知那时收不收版面费?)写书,搞出了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56)。
---原来,狂妄的Batchelor曾经一度以为湍流问题可以在他手上终结。所以在整个40年代,他在湍流研究上特别努力。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湍流太复杂、太不确定,一个Navier-Stokes方程,至今还没把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搞明白。在被湍流折磨得心力憔悴后,Batchelor从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把精力从科研转移到了写书,创办应用数学力学系和前面说的JFM杂志上来。
--- 另一个被湍流折磨死掉的大牛就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海森堡(Heisenberg)。这家伙年轻的时候,也是靠着他的天才禀赋和灵感,胡乱猜了一个湍流 问题的解混得了博士学位,后半生也被湍流研究折磨而死,而且至死都念念不忘。苏联的nobel物理奖获得者朗道(Lev Landau)也在湍流上忽悠了一把,不过虽然他的解很漂亮,却是错的。我国的李政道也在湍流上玩过一把,用一篇短文证明了,在二维空间,压根就他妈的不 存在湍流!
---Batchelor虽然在湍流上失败了,但勇士、猛士层出不穷,就像中国古诗里说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真可谓前赴后继。因此,考虑到18世纪农民企业家nobel先生没有远见,未将流体力学列入授奖范围,所以在Batchelor死了7年后,2007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设立了一个流体力学的“nobel”奖,称为The G. K. Batchelor Prize in Fluid Mechanics。这个奖将在四年一度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上颁发,只奖一人,奖金数额为25,000美元。由剑桥大学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提供资助。第一次颁奖将在200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ICTAM上举行。
后一篇:LaTeX 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