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是古汉语活化石
潮州话是保留古汉语特点最多的方言之一。
先说说词汇。
潮州话保留古汉语大量的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多为双音节词,潮州话至今仍在使用大量的古汉语单音节词。如:日,现代汉语为“太阳”。月,现代汉语为“月亮”,箸,现代汉语为“筷子”等等。潮州方言中至今还在用日、月、箸这些古汉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飞行”,在古汉语在潮州话中都是两个词:“飞”和“行”,即飞翔和行走。现代汉语词“飞行”其实只是“飞”并没有“行”的意思,它纯粹是为了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硬添凑一个字而已。故“飞行员”并不是飞翔行走的人。再如“池里的鱼可以食用。”其“食用”一词,也只有“食”并没有“用”的意思。
潮州话口语中现在还在使用大量的古汉语词语,并且所用的还是本义。
如“行”,古汉语和潮州话都指慢歩行走,现代汉语作“走”。
如“走”,古汉语义和潮州话都指快速跑,现代汉语作“跑”。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按潮州话解释,是老头子翻墙跑了。按现代汉语是老头子翻墙走开。很显然潮州话的解释更符合杜甫的原意。
举几个普通人几乎天天会说到的古汉语词语:
腈肉,(腈,音[晶])。《集韵》:“腈,咨盈切。音精。肉之粹者。”
凊饭,(凊,音[衬])。《说文》:“凊,寒也。”《玉篇》:“凊,冷也。”
肉脞,(脞,音[错])。《集韵》:“脞,取果切。小也。一曰切肉为脞。脞,细碎也。”
潮州话保留中原古音:
潮州话一些古音保留在读书音中,一代一代的私塾先生教弟子读书,把一些古音传承下来。如:
复,古文古诗词中读[嗅],《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度,古读书音为[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衣,潮州话常用音[伊],又保留古音[医],衣服的折绉称为“衣折”,衣读为[医]。胎盘在民间称作“胞衣”,读为[包][医]。衣在平水韵中属微韵。古诗词中若把衣读为yi,那就不押韵了。
食,《集韵》、《韵会》:“实职切。并音蚀。”潮州话中保留古音[蚀],如今在“月食”、“日食”中的“食”还读古音[蚀]。潮州话中一些作为地名、人名或姓氏旳字,也常常保留古音。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食”字读中古音[士]。
潮州话一些古音保留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古音读为[羽][虽2]。雨读为[羽],《唐韵》:“雨,王矩切。音羽。”水读为[虽2],《集韵》、《韵会》:“数轨切。”日常生活用语也常见到,如:“妹仔生来水水。”(小妹子样子水灵灵的)。“谷雨”的“雨”也读[羽],“惊蛰”古音读为[弓][敌]。“小满”,“小”古音为[思腰2],“小姐”、“小生”都读这个音。农历“月大”、“月小”的“小”也读这个音。
潮州话保留古音调,平、上、去、入音调齐全,又各分阴阳,所以潮州话有八个调值,非常适合吟诵古诗文。而普通话,因为近古受满语的影响,古入声消失了,吟诵古诗文变得“五音不全”。现在有时见有人用普通话吟诵古诗词,因古入声读不出来,故装腔作势,配以表情动作,作夸张状,不伦不类,见如此造作,便内心发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