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DQdnxgy6PIRobXTb51&690
韩湘子在潮州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诗,是韩愈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贬往潮州途中所作。下面还有两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汝”是指韩愈的侄孙韩湘。
唐时,潮州在中原人眼中还是蛮荒之地,瘴气重重,是朝廷贬谪官员的流放地。韩愈时年五十二岁,这个年龄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老人了,兼之健康情况不佳,牙齿掉落,从京城至潮州迢遥八千里,前景难料,心情可想而知。
侄孙韩湘赶到蓝田驿来相送。韩愈说:“我知道你此来的意思,你是打算陪伴我去潮州,好在那里收捡我的尸骨哬。”
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长庆三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这是历史上的韩湘。
有传说称韩湘就是八仙中的韩湘子,潮州人相信这个传说。
有一天,韩愈生日,高朋满座,韩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听说你真有造化自然的本事,是吗?”随后命他造酒和栽花。韩湘子即取一个酒樽,以金盆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栽入种子,很快,只见种子发芽长大开花,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细看时见花瓣上有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何意。韩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韩愈因谏迎佛骨,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即日动身离京。
走了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飞,积雪深,马难行。忽见一人踏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便是蓝关。”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瓣上所写诗句吗?”韩愈嗟叹良久,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那么,我就补齐花瓣上那首诗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后来韩愈于元和十四年冬十月二十四日改授袁州剌史,十二月离开潮州,除去赴潮在途98天,韩愈在潮时间,实不足八个月。
在这不足八个月的时间里,他为潮人办了几件实事,深得潮人的爱戴和景仰,又以他刚正不阿、实心为民的品格和文化巨人的深邃內涵和光辉形象,深深影响了潮人的思想和潮州的地域文化。
潮州人为表达对韩愈的感激,把韩愈祭过鳄鱼的恶溪改名为“韩江”,把韩愈豋临过并植树的笔山架山改名为“韩山”,把韩愈手植的橡树称为“韩木”。韩愈谥号“文”,潮州人敬称他为韩文公,并为他建祠塑像,永世纪念他。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我曾在“韩文公祠”之侧的学校读书,课间常到韩祠中去看韩文公像。韩祠原建在金山麓,元祐五年知府王涤徒至城南,南宋淳熙十六年知府丁允元移至今址。
祠中塑韩文公坐像,塑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神态安详,给人一种亲近感。在韩文公像左侧,站立着一个童子模样的塑像,那便是他的侄孙韩湘。韩祠建在山腰,僻静寂清,人烟稀少,因此塑了一个晚辈侄孙韩湘与韩文公为伴,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到了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开始在韩江上建桥,先建一个桥墩,又造八十六只大船用铁索连结过江,形成“浮桥”,命名“康济桥”。此后历代州府官员纷纷接力造桥,从东西两岸往江心筑造石桥墩,江心水流湍急,筑不起桥墩,仍用大木船连接。至明正德八年,建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启闭式”古桥,建桥至此共用342年的时间,这是世界上建桥时间最长的纪录。
官方命名为“广济桥”。可是民间叫它“湘子桥”,还造出了“仙佛造桥”的传说。说是八仙中的韩湘子会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这个传说把历代州府官员辛苦造桥的功劳都归于韩湘子,因为他姓韩,是韩文公的侄孙。至于所谓“广济和尚”,则是民间拿官方命名“广济桥”的“广济”二字生造的人物,说是韩文公在潮州时的好友大颠和尚后传弟子。
旧时桥上建有韩湘子庙,庙侧有石碣镌刻“洪水止此”四字。乾隆《潮州府志》载:“广济桥石碣在桥畔,旧有大石碣镌刻‘洪水止此’四字,相传为韩湘子笔,故从前少水患。康熙年间郡守张自谦建榷馆为工役所扑,遂连岁水灾,撼城折桥,当事觉之,偏求不可得矣。”
清代《韩江记》记载韩湘子手书的“洪水止此”大石碣丢失后,水患不断,澄海县令张浦云请乩仙,求韩湘子降乩,重书“洪水止此”并镌石碣,可惜后镌的石碣不能止水。
韩湘子究竟来没来过潮州,好像没人知道,我也不知道。不过,潮州有一条湘子桥,曾经有座韩湘子庙。
http://s15/mw690/001DQdnxgy6PIRw0zmKee&690
潮州湘子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