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第一章教案技术的含义、作用、性质
(2009-09-23 09:3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集 |
第一课时
第一章 第一节 技术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兴趣,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的理解。
难点:对技术性质的理解、内化。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熟识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技术的含义
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航天技术
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动力飞行,在空中进行了12秒),到现代的航天技术(图片)。
(2)、人类对大自然的各种改造(图片)
盖房、放牧、种植、水利(水车、水井、水渠、大坝)、红旗渠(人造天河)、交通技术。
个人探索:举出生活中你所熟悉的几种技术产品。
共同交流:举例试说明他们满足人类的什么要求和什么愿望,电话、电视机、电脑、微波炉、笔、粉笔。
人类从古至今对技术的解读和运用。举例:陆地运输、手提肩扛、拖车、拉车、动物拉车、动力拉车、到现代的运输工具等。
技术作为对自然能动的改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②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技术不仅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讨论] 手机中所用的技术与哪些学科有关系?
第二课时
第一章 第一节 技术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3、
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兴趣,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的理解。
难点:对技术性质的理解、内化。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熟识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二)、技术的作用
1、技术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2、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劳动条件的改善。
3、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法和改变、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平的提高、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4、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经济结构的更新、生产关系的完善、社会结构的变革、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变革。
第三课时
第一章 第一节 技术的性质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对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七、教学用具
圆珠笔、假冒清华紫光的优盘、盗版书籍、盗版光盘、专利证书、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入,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课内外调研。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
以课程的标准相关内容为依据,重点突出教材的“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构思如下:
十、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技术的价值,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技术,知道了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技术有其丰富的内涵,有其自身的基本特性。了解了这些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开发技术。
请看图片上:某人通过助听器在说话。讨论
(1)本案例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谈。)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便于佩戴)
(3)满足了什么具体的要求?
(满足了听觉不灵敏的人很方便地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需要)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其它技术产品,如空调、洗衣机、电饭锅等,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的什么要求?
提出问题:“现在如果你们家要买洗衣机,你会买什么样的?”
再看助听器有了下面图中的小巧的助听器,你还会买前面抱在手上的助听器吗?
引出技术的又一特性:
2.技术的创新性
(1)思考: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
(2)讨论: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会实现吗?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通过对教材14页“马上行动”中小凳子的分析,得出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再让学生分析手中的圆珠笔,谈谈小小圆珠笔上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关系等等)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概念
侧重点
目的
回答的问题
研究
方法
并实现优化
举例
没有低温超导现象的发现,就没有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讨论:有人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喻成一对“联体婴儿”,你怎样评价?
结论:科学与技术关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3)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A.技术不同于艺术:
B.技术离不开艺术:
在技术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观、色彩、造型等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
4.技术的两面性
“马上行动”,填写教材15页表格,交流成果。
技术除了在客观上的两面性,人们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还会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对更多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如将加工技术用于造假,将化学工业技术用于制毒等等,这就在主观上造成了技术运用的两面性。
补充案例:核技术带来的困扰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20多万人丧生。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胖子”,使长崎成为一片废墟。
消息传来,爱因斯坦、费米、西拉德等科学家感到震惊,同时也深感内疚。向世界呼吁:“技术应该用于为全人类造福,而不是毁灭人类。”
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阅读:“信息技术带来的困扰”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克隆技术。现在已经可以为人换心、换肝、换脸,那将来如果可以为人换头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学生讨论。
请学生看一则案例:“某厂花巨资买下一研究所的一项新产品专利,着手生产这一新产品,而就在新产品快要上市前,市场上却已出现了相同的产品。”问:厂家该怎么办?
5.技术的专利性
知识产权: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享有一定的权利。
阅读“小辞典”了解知识产权的更多内涵。
案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再次让学生理解专利的保护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外资在我国办厂,建立生产基地。一是看中我国廉价的资源,二是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三是看中了我国广大的市场。但是因为这些产品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只是获取一点廉价的加工费,一旦外国人把他们的技术撤走,这些工厂、机器就会成为一堆废砖烂铁。“中国制造”不如“中国创造”。所以我们的技术需要创新,我们的产品需要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原因,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你研发了新产品,专利就会自动获得吗?
如何获得专利权呢?
A.向谁申请?
B.要经过哪些程序?
看教材18页专利申请的程序简化为:
提交申请→受理→初审→申请公布→实质性审查→授权。
四、小结:
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技术都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形成解决方法。
创新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综合性:一项技术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两面性:技术能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专利性:保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那么除了以上的性质,技术还有其他的性质吗?实用性、功利性等等。
五、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