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与出离

标签:
金刚经张芝华心理與心灵身心灵成長灵性觉醒菜根谭杂谈 |
分类: 人間修行 |
在催眠班上我经常会带领学员做时间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练习,
将自己放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感知位置,
对于过去的事件会有不同的观点与觉受,
对于未来的愿景会产生不同的角度与认知,
这就是所谓的出离心啊!
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台北诚品书店的捐书箱让我想到执着于整堆的旧书与杂志不丢也是一种心灵的垃圾与尘埃, 清空与简约的生活美学就从衣柜与书柜开始吧!
芝华合十
11-25-2011
----------------------------------
执着与出离
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但许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不食人间烟火,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佛法的每分道理、每个修行法门都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是可以具体实行应用的。要测试自己是否具备出离心,宗萨钦哲仁波切提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
1.
2.
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所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说得多好啊!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不顺心意的时候,孩子的叛逆,配偶的不体贴,上司的不近人情,同事的勾心斗角,人际关系的疏离,金钱财务的压力…,在在都让我们活得不痛快,甚至可能只是不相熟朋友的一句批评、外面办事员的些许刁难,都让我们耿耿于怀,感到不舒服。这便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执着与期待,当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期许时,失望于焉产生,而你也就陷入一个致你于不快乐的痛苦情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出离,从一个你所执着不放的观点中出离。如果我们能够从种种执着中出离,将会变得非常强大,再也没有任何事物或对象可以激怒你,你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完满及种种缺憾,不可能每件事都顺从我们的心意,「试图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
要摆脱痛苦与不快乐,最简易的方法便是,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人生当中的起起落落、离合悲欢、富贵荣华或是贫贱哀戚,都将转眼成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当生命结束时,一切有为法都将如梦幻泡影般消逝无踪。现象的来去,自有其因缘与变化,让它自来自去,不加以执着与判断,才能活得自在愉悦。《菜根谭》里有句话讲得很好:「风过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当境界现前,有如雁鸟飞过心湖,雁子的倒影虽然映现于水中,然雁是雁,水还是水。当现象消失,鸟儿离去,一潭湖水依旧清澈无波,平静如昔。如此,便是出离了。
回想过往,有许多人事让我们生气、痛苦,现在再回头看看,这种种可能当时让我们伤心自怜甚至痛不欲生的事情,却再也不重要了,我们能够以客观的心态坦然处之,这表示我们已经从这里出离了。用这种观念与方法,来处理面对现在生活当中的问题,将自己置放于未来两年、五年、十年的时空中,这些问题是否还同样重要,是否还会如此在乎、忿怒、不甘心?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能帮助我们从现下的情境中脱困。
我们不该陷身于被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人与事所指挥摆布中,将自己的快乐建立依靠在外在脆弱无常的现象中,有多少执着,便有多少烦恼、痛苦。《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执着,没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没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态,才能以智慧平静的心好好过每一天的日子。
所有的执着都是来自于「我」,《利器之轮》中,法护菩萨阐述,「凡事都如镜中影像,我们却想象它们是无比真实;凡事都如山上云雾,我们却想象它们是坚固实在。」因为渺小的我们,往往将外在的事物,拉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水平中观察、判断,以我们的价值观衡量评断所有的东西,在自我操纵下,我们遂被种种狭隘自私的观点所奴役而不自知。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方法,便是教导我们,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事事顺着你。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最终都证明失败了,而只要把心稍做调整,一切如是臣服, 反而眼中尽是美与爱。
要改变外在环境,不如从改变自己的心做起,拥有一颗出离所有虚幻执着的心,便是快乐自在生活的开始。
文章来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