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原諒你?

标签:
信念重塑张芝华寬恕療法身心灵成長杂谈 |
分类: 身心灵成长 |
教我如何原谅你?
好书推荐
宽恕对你有利吗?
有一则精彩的故事,描述两个孩子在沙池玩耍的情景。一个孩子生气了,大吼大叫丢下他的玩具卡车跑开,等他跑到附近的秋千时,转过身来对玩伴咆哮:「我恨死你了,再也不要跟你讲话!」大约十分钟过后,他们开始丢球玩,开怀大笑,享受欢乐时光。他们的父母观察到这样的互动,其中一位父亲摇摇头,既佩服又惊讶地跟另一位父亲说:「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怎么能这一分钟吵翻天,下一分钟又相处得如此融洽?」
「很简单,」另一位父亲解释,「他们宁取快乐,而舍正义。」
我喜欢这则故事,它充分展现了人类心灵是如此慷慨大度,确认我们有能力转圜,解决微不足道的争执,专注于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我们是需要彼此的社会性动物,天性就是倾向于修复人际间的裂缝,而不是怀恨在心或记仇。我们绝大多数人想要宽恕,而且乐于宽恕。
沙池的故事问题在于,那是孩子在无足轻重的牢骚之后和解,并不是发生在两个大人之间,其中一方有意且恶意伤害了另一方,迫使受伤一方面对艰难的课题:如何去宽恕,或是与加害的一方和解。这会是复杂许多的故事。
有些人相信,我们有义务宽恕,无条件而且绝对奉行;要成为高尚的人,宽恕是核心指标。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实践这么高的道德原则,除非是在理论上,而且会觉得,如果我们宽恕,那就委屈了自己。我们做不到,也不愿意只是把伤害撢掉,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然后拥抱伤害我们的人。无论我们接受过什么样的教导,迅速、单方面、亲吻然后和好的响应,似乎不怎么真实或正确。为了完成真心诚意的宽恕,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作为。
宽恕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假设,需要加以澄清。让我们好好检视一番。
有问题的假设一 :宽恕对你有利。一旦你宽恕了,你就能扫除内心的毒害,恢复你的健康。如果你拒绝宽恕,你会生病而且痛苦。
宽恕被推销成有益身心的新万灵药,是包治各种病痛的疗愈药膏。无论是忧郁、焦虑、宿怨、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或免疫失调,都能药到病除。据说还能修复破碎的心、断裂的关系,以及毁损的自我意识。「要抚平加害者留给我们的痛苦,宽恕是唯一疗方,也是疗愈对方造成的伤害的唯一途径。」,利瓦伊斯.史密德(Lewis Smedes)在《宽恕的艺术》(The Art of Forgiving)一书中如是说。
我的个案教导我的并非如此。目睹他们从人际间的伤害复原,让我明白:
.你可以疗愈自己,清除脑海中的情绪污垢:怨恨、忿怒、伤痛和羞耻,无论宽恕与否;
.你可以释放掉自己的苦毒与报复的执念,无论宽恕与否;
.你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接受既成的事实,无论宽恕与否;
.你可以选择复合,毋须降格以求,无论宽恕与否。
你可以为自己,同时靠自己之力做到上述一切,即使加害者毫无歉意,甚至拒绝承认你的痛苦,也不愿意给予你的伤口任何一点安慰;甚至就算他已经过世了。
《教我如何原谅你?》告诉你怎么做到。
有问题的假设二:面对恶行,宽恕是性灵和道德上唯一合宜的回应。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认定,想要发挥爱心和道德情操来生活,宽恕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我学到的是,你不一定要宽恕才能怜悯、同理,甚至同情伤害你的人。你可以看清他是有缺陷的凡人,以他不配接受的仁慈来对待他,同时了解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行为,完全不需要以宽恕为前提。
道德上和性灵上,你没有必要非得宽恕毫无悔意的加害者,或是继续爱他。你有自由保留宽恕,只给予足够刚毅、能承认自己的过失,也足够正直、能帮助你解除他所造成的伤痛的人。我愿意把话说得更绝决,如果你宽恕不道歉的加害者,你无法恢复自己的人性尊严;而对方必须努力来赢取你的宽恕,才能恢复他的人性尊严。
有问题的假设三:你只有两种选择:宽恕或不宽恕
大多数自助书籍都强调因袭的成见,即使加害者不悔改,你只有两种选择:宽恕或不宽恕。你被迫择其一,要不抹煞自己的痛楚,原谅不值得宽恕的人;或者你拒绝宽恕,然后发现自己被囚禁在「仇恨的牢笼」里。
多年来,我不断听到个案陷入这样的两难,因此体悟到,必定有另外的解答。宽恕的论述需要有一套词汇来描述受到真实伤害、有血有肉的人如何与不道歉的人和解。如同苏珊.舒诺拉比(Rabbi Susan Schnur)指出,这么僵硬的规范──宽恕或者不宽恕──「嘲弄了背叛之后复杂的连续发展与解决之道。我们可能部分宽恕、宽恕却怀着报复之心、以宽恕为权宜之计,或者不宽恕然而言归于好;我们可能哀伤着不肯原谅,或是理解了对方,然而只肯原谅背叛的某些部分,也可能变得冷漠、保持疏离」。
我开始发想,如果我们可以找到方法,释放掉内心层层迭迭的怨恨和伤痛,享受宽恕带给我们身心健康的所有益处,同时过着正直高尚的生活,而毋须原谅那位死不认错的加害者,岂不是太美妙了?在过于温情、稀哩呼噜的宽恕,与冰冷得无法穿透的不宽恕之间,难道没有其他的中道?譬如说:「你不一定要痛恨加害者,或是剜掉他一块肉,但是你也不一定要原谅他?」
《教我如何原谅你?》描述了这条根本而崭新的「中道」,我称之为「如实接纳」。
当加害者不能或不愿投入疗愈的历程,当他不肯或无法有所贡献,如实接纳是面对人际伤害时,复杂而真实的响应。如实接纳是自我呵护的课程,是送给自己的疗愈大礼,你可以独自完成,纯粹为了自己,对加害者无所求。
如实接纳帮助你:
.投资自身的健康,清除脑海中的情绪毒素。
.忠于自己,不弱化恶行的杀伤力。
.克服报复的幻想,寻求公正的解决。
.保障自己情绪和身体上的平安。
.复原和整合你珍贵的自我。
.客观、诚实且平静看待自己和加害者。
.与加害者打造一段满足你的个人目标的关系。
.原谅自己的缺失导致自己受伤。
我所建议的是,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选择回到沙池中,即使对方不采取任何行动来改正他的过错。我们可以选择切断跟这个人的关系,或是维持部分而不完美的关系。我们不需要沉溺在伤害中,然而也不是非得遗忘,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不是一定要爱或是喜欢加害者,不过我们可以公平看待他,选择好好相处,如果这样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在他面前,我们可以呈现自己最真实的样貌,同时接受他就是他,而他永远不会成为另一个人。如果他愿意迎向挑战,我们甚至可以给他机会表现好一点,来赢取真诚宽恕。
有问题的假设四:一切取决于受伤害的你,愿不愿意宽恕。
大多数关于宽恕的作品,都是针对受伤的你而写,告诉你必须做什么来应允宽恕,而不是告诉加害者,他必须做什么来赢取宽恕。我相信一心一意强调此种态度其实削弱、扭曲且贬低了宽恕的历程,创造出圣人且抽象的概念,让我们许多人备感压力,无论任何代价都得接受。然而我们之中有些人吞不下这种想法,认为这不实际、不真诚也不公正的,因而排斥。我们拒绝相信必须独自肩负宽恕的重担,这既不是事实,也不正确。我们宁可不宽恕,也不要单方面的宽恕。
我想起有位个案,在我试着协助她从伴侣外遇的伤害中复原时,建议她考虑服药控制她的强迫性思考,她的反应是不可遏抑的愤怒:「我必须处理我粉碎的自我意识、我的嫉妒、我的屈辱,而现在妳要我吃药?那他必须做什么?让他服药吧!」
对于宽恕,你们许多人一定有相同的感觉。多么不公平啊!道德家或宽恕专家宣讲的对象通常不是伤害你的那个人。太奇怪了,他很少被召唤来弥补过失,至少,不是应该你们双方都获得邀请,来进行宽恕的工程吗?
我的书主要是讲给你,受伤的一方听的,让你知道如果伤害你的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补偿时,你可以怎么做,好从彻底的不公义中复原。然而我也讲给伤害别人的你听,如果你想要投入疗愈的历程。事实上,有一整个章节是专为你写的,让你知道必须怎么做才能赢得宽恕,或许在这样的历程中,你也能宽恕自己。
有问题的假设五:宽恕是无条件的礼物,毋须努力挣来。
你,受伤的一方,应该把宽恕赠与加害者,这样的观念根植于基督教伦理。在《新约》里有无数训诫,教导你「爱你的敌人」,饶恕伤害我们的人,因为那是仁慈和悲悯的行为。无论是不是基督徒,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相信,宽恕是对我们的要求,不讲条件。
在这些教义背后有个假设,如果你需要加害者某些回报才能宽恕,如果你相信宽恕必须挣来而不是赠与,在道德发展上,你就还没有完全成熟。《圣经》的教训是,你应该感觉惭愧和羞耻,竟然认为自己有权利获得补偿。
我没有资格去辩论无条件宽恕的伦理,但是我有协助个案二十九年的临床经验,在亲身观察人们如何疗愈,以及需要什么来疗愈之后,我学习到受伤一方倾向的反应不出下述三种模式:
.他们排斥宽恕不求回报的观念,因而拒绝宽恕,因为那似乎太便宜加害者了。
.他们认同宗教概念上的宽恕,将宽恕「赠与」不配领受的加害者,之后却感觉事情并未解决,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受骗了,或是过于妥协。
.他们表示自己认同宽恕的理想,但是落入现实生活的情境时,他们拒绝宽恕。
我也注意到,无论是什么反应,人们努力想要找出方法,在能保有完整人格和自尊的情况下宽恕。他们希望支持不只是来自更高的力量,也能出自加害者本人。如果受伤一方想要加害者导正他们一手制造的生活混乱,就会被认为是低人一等或发展不成熟,这种流行概念特别打击那些缺乏健康权利意识的受害者,就是这些人会给予太过廉价的宽恕。在那些自我意识较强的人看来,片面和无条件宽恕的想法往往是误导的,那是自我牺牲,或是自我献祭。
如同我之前表达过的,你可以自主,同时为了自己选择放过不悔改的加害者,不再怨恨,也不冀求伤害他。你可以赠与他你的善意;你可以努力保持客观、公正,甚至同情的态度来看待他;你可以如实接纳他而无所求。不过,如果你打算应允他我所说的真诚宽恕,他一定得付出代价,并且加入你,两人亲密共舞。在这条不同流俗的宽恕途径上,唯有你们两人同心修补伤害时,才能辛苦赢得和解。宽恕不是善心赠与的免费礼物,必须努力去挣来。伤害别人的你,必须愿意付出代价,行事谦卑,同时真心诚意。而受伤一方的你,也要创造机会,让他出面承担和弥补前过。
有问题的假设六:我们都懂得如何宽恕,只要我们打开心胸,宽恕唾手可得。
大多数自助书籍,以抽象和激励的方式,把宽恕说成是「道德礼物」、「内心渴望」,或是「生命特质」。结果让你狐疑,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要如何实践宽恕之道?专家往往以如此崇高而绝对的字眼来定义宽恕,使得一般人无法掌握其意义,因此他们反而袖手,断定:「一个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才能宽恕,我的心胸没那么大。」或者他们觉得被迫拥抱这个概念,因而表现出无意义且机械性的善意姿态。
宽恕的抽象概念负荷了宽恕的实际行为无法承受之重。太多太多人从各种不同的参考架构来思考「宽恕」,有受到崇高神学教义影响的学院派人士;也有世俗的研究者,试图将深奥概念化约成能够操作的一个一个小单位,可以置放在实验室的情境中研究,于是宽恕呈现出太多不同的意义,结果就是概念上的大杂烩,对于那些想要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人来说,只是造成困惑和压力。人们找不到关于宽恕,具体而且脚踏实地的观点,既符合人性又可以企及。
在我的临床工作上,我有机会获得第一手的观察,见证人们如何苦苦挣扎,努力去宽恕以及争取宽恕。我一直在倾听和观察真实人生中,人们遭受人际伤害之后如何疗愈,因此我发展出来的模式也不断在成长。你将要读到的例子听起来很真实,因为的确是真人实事。
有问题的假设七:自我宽恕不要求伤害别人的你去补偿你所伤害的人。那是给自己的礼物。
自我宽恕的论点带我们深入未知的海域。自我宽恕的倡议者往往将其描述为内在的举动,是慈悲与爱的献礼,让你对于自己犯下的恶行好过一点。如果由我来定义,自我宽恕跟真诚宽恕一样,都不是送你的免费礼物,也不是在你的内心私密进行的历程。我相信自我宽恕要有实质意义,而且由衷且真诚,那就必须努力挣来。如果伤害别人的你想要宽恕自己,你必须直接向你伤害的人承认过失,并且加以补偿。如果已经不可能,你必须采取其他悔过和弥补的行动,有效彰显自己的错误,同时证明自己的承诺,不会重蹈覆辙。
自我宽恕并非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宽恕自己,同时努力去赢取你伤害的人的宽恕,必须齐头并进。一旦你赢得对方的敬重和宽恕,你就能敬重和宽恕自己。
无法发挥作用的宽恕途径
《教我如何原谅你?》描述了,面对宽恕课题的四条不同途径,:廉价宽恕、拒绝宽恕、如实接纳以及真诚宽恕。后两者我们已经稍稍触及,都是适合的途径。前两者则无法发挥作用。
廉价宽恕
即使加害者无视你的痛苦,你可能过于害怕他的愤怒或拒绝,或者过于绝望想要保住关系,于是你愿意做任何事,甚至是原谅他。然而这样的宽恕是不成熟、表面,而且对方不应得的。我说它廉价,因为在你还没有处理好恶行的冲击、向加害者要求任何事情,或是思考清楚未来的处境之前,你就献上宽恕了。
拒绝宽恕
你可能因为下述原因拒绝宽恕:(1)你想要惩罚毫无悔意的加害者;(2)你把宽恕和言归于好或同情连结在一起,这两者你都还没有准备好给予对方;(3)你以报复性的忿怒来抗议恶行,把任何比较怀柔的作法,尤其是宽恕,视为软弱的迹象。拒绝宽恕让你感觉掌握了权力和主导权,不过这是面对恶行反射性且往往是僵硬和强迫性的响应,使得你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自己炖煮出的满满一锅敌意中煎熬着。
四种宽恕途径的比较:
下列表格扼要说明了四种宽恕途径之间的差异。
受伤一方化解了伤害
廉价宽恕
拒绝宽恕
如实接纳
真诚宽恕
我如何写作和组织这本书
如果你们想要开辟出一条宽恕之路,《教我如何原谅你?》为你们双方提供了具体、详尽、一步接一步的指引。书分成四个部分:(1)廉价宽恕、(2)拒绝宽恕、(3)如实接纳,以及(4)真诚宽恕。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主要是为受伤一方而写。第四部分(真诚宽恕)分成两个章节:第一章节说明加害者要如何才能赢得宽恕;第二章节则阐释受伤一方如何应允宽恕。
为了清晰起见,我以伤痛或受伤一方指称你们其中一人,另一人则是加害者,然而心里完全明白,在人际的伤害中,我们鲜少全然有罪或是全然无辜。再者,提到受伤一方时会用「她」为代名词,加害者则是「他」。当然,性别不能决定谁有罪,只是用这种方式书写比较容易阅读。
我所描述的个案完全是真人实事,全都根据我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跟亲朋好友的谈话内容。有些人可能因为我修饰过他们的故事,觉得受伤或受到冒犯;其他人则可能松了一口气。读者应当明白,我永远都会变造名字和细节,而且我会拼凑出复合的人物素描,一来保护真实身分,二来阐释某些重点。
我的临床案例包罗万象,从严重的伤害到粗俗的冒犯;有思虑周密、以大欺小的性虐暴行,也有不小心打翻酒的笨拙举止。无论如何,我不量化伤害的严重程度有两项原因。首先,疗愈所需要的关键性基本工具大体上适用于所有伤害;第二,每个人经验到的伤害程度是非常主观的认定,对你们其中一人而言只是一巴掌,或许对另一人却是致命的打击。
在我的第一本书《走出外遇风暴》出版后,许多读者请求我继续写下一本,我感谢你们的忠诚,在这本续作里纳进了许多不忠的案例。不过我还要扩大范围,将所有重大的「人际连结的破坏」包括在内。例如:
.伴侣因为你达不到他设定的不可能标准,而以轻蔑态度对待你;
.朋友在你罹患乳癌时,不再与你来往;
.手足拒绝协助你照顾老迈的父母;
.父母因为陷入忧郁或喝得烂醉,无法关心你;
.治疗师对你造成的创害不亚于加害者。
根本的选择
在我带领专业训练的工作坊时,我邀请治疗师站到麦克风前面,谈谈什么人伤了他们的心,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这样的伤害。我一而再、再而三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宽恕的课题上努力挣扎着,憎恨在我们重要的人际关系里和内心深处支离破碎的感觉。我们都在寻求答案,一条新的途径,协助我们从憎恨的腐蚀性影响中释放出来,既可以吐露所有的不公不义,又能与伤害我们的人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我们大多数人也因为明白自己曾经错待过别人而挣扎;我们也想寻求方法,让自己感觉比较人性和完整,不那么疏离,也不必筑起心防。我们可能藉由感觉别人错待了自己,而感到自己正确,说服自己相信透过偏见和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到的「真相」,同时怪罪我们伤害的人。但是,除非我们收拾好自己造成的损害,我们不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你曾经犯错,我鼓励你,事实上我希望能帮助你,召唤出你人格中的诚实、成熟和力量,向你伤害过的人伸出手,热切而慷慨的努力付出,来争取对方的宽恕。如果你接受挑战,我毫不怀疑,你绝不会懊悔。
如果你是受到冤屈的一方,我鼓励你好好照顾自己,保持公正态度,寻求让生命用它的方式来洗净你内心的伤口。我提供了两条可行的选项:如实接纳和真诚宽恕,希望能给予你勇气去原谅,也给你自由不原谅。
本書為台灣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