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狂喜之后》导读  (After the Ecstasy,The La

(2011-03-09 12:28:44)
标签:

转载


哈哈!搶到沙發了, 這是一本絕佳的書, 感謝分享, 我把你博客鏈接到我博客了.
=========================================

向大家推薦台灣實力派的占星大師李孟浩的博客, 有空去逛逛
北京身心靈家園長期幫李老師開課 ,請關注開課訊息.

这是我在几年前应台湾香光女尼僧团邀约所写的导读,供大家对佛学与心理学整合有兴趣的人参考。

 

 http://a3.att.hudong.com/05/83/01300000295458125820839821103_s.jpg (After the Ecstasy,The La" TITLE="[转载]《狂喜之后》导读  (After the Ecstasy,The La" />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在出版《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和《心灵幽径》这两本书之后,想要了解灵修导师在体验开悟的狂喜之后,如何适应「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他就开始访谈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和回教的灵修导师,并且对灵修导师在「见性」之后适应现代生活的困难处,做出非常诚实和深刻的报导。因此,本书被誉为西方近三十年来描述修行体验最诚实的经典之作。

他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去泰国巴蓬寺跟阿姜查(Ajahn Chah)学了五年内观禅,并对自己的定境和内观能力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觉得自己已经能到达进阶的烦恼止息地步。但是,当他脱离清净的共修环境,并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机场之后,却赫然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感到莫大的恐惧心,并且试图用定慧双修的工夫,来使整个情况得到控制。可是,他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善。

因此,他开始联络其它位西方的内观禅教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就发现「高等禅修境界可自动消除一切低等心理烦恼」的前提必须要加以修正,并且提出结合禅修和心理治疗的主张。所以,他开始去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愈能量。当他在公元一九七六年拿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开始身兼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二职。后来,他在一九八六年加入「灵性危机网络」的工作计划,并且致力于「灵性危机(有一部份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禅病或走火入魔)」的紧急处理工作。然后,他就把这二十年来的教学心得和治疗经验,写成此書。由于本书的部头太大,因此我只简要介绍作者在前两部的主要见解,至于第三部和第四部因为是前两部的延伸应用,只需要大略提一下就可以了。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谈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第二部谈灵系统的心理治疗,第三部谈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以下是针对这三部讨论的内容,做一概略性介绍。

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

    在本书的第一部「狂喜之前」,作者强调西方的心理治疗虽然是人格转化的工具,但仍能对「了悟自性」(awakening of true nature) 的灵性转化过程,提供实质的帮助。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整合心理治疗和灵修,便能建立一种实践性质的觉醒心理学。

因此,作者在第一章「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之中,指出人们向外寻师访道故事的主旨在于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真正的心灵归宿。迈入神圣之路的入口最常见的是外在世俗的痛苦,其次是内心回归灵性本源的神圣渴望。

作者在第二章「心灵的守护神:光之天使和泪珠之海」之中,则指出我们必须像那条经历蜕皮痛苦的龙一样,开放自己的身心灵,进行内在的净化。

作者在第三章「启蒙之火」之中,则藉由纳其给达面临死神夜摩王的过程,指出我们必须拿一面镜子照自己,问这个出生与死亡的人是谁。

 

灵性系统的心理治疗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觉醒之门」之中,指出西方的心理治疗太过重视心理症状的减轻及问题的解决,而忽略或背离真如本性的当下呈现。所以,我们应该把禅修的观照方式运用在心理治疗上面,来帮助案主看清和放空自己的杂念,就能直接观照经验的本然如是性质,并且把情绪能量的扰动转化成对空性的的觉察,而能体会身心烦恼脱落的况味。

作者在第四章「心灵乃宇宙之母亲:哀愁之门」之中,指出心性有三种层次:(1)表层的概念心智,(2)中层的身心体悟,(3)深层的觉性。

作者在第五章「空与万有:空性之门」,则指出我们不该把潜意识视为心灵的压抑部分,而应视为禅修的觉察范围。因此,我们可觉察到潜意识过程有四个背景:情境意义的体察背景(situational ground of felt meaning)、个人背景(personal ground)、超个人背景(transpersonal ground)与向实相开放的背景(open ground。作者在第六章「」之中,则指出心理治疗是水平面的揭露(horizontal unfolding)过程,灵修是垂直面的现成(vertical emergence)过程。而且,心理治疗的自我反思经验和禅修的当下现成境界具有动态的辩证性深化关系。

因此,作者在第九章「当下现成(unconditional presence)的治疗力量」之中,指出我们只要停止躲避和否认身心体验的不适部分,就能全然活在当下的体验,并且消除潜在的分裂状态。作者在第十章「脆弱、权力和治疗关系」之中,则指出我们要坦然面对「个人世界崩溃的时刻」,才能放弃自我坚持的英雄主义,并且接纳自我的脆弱性质和虚妄性质,而培养出真正的内在宁静力量。

作者在第十一章「心理治疗作为爱的练习」和第十二章「忧郁作为心灵的失落」之中,则指出我们只要肯定人人都有佛性,就能把心理治疗当成发展慈悲心的重要手段,并且不会因为面对个人的虚无感,而产生重度的心理忧郁症状。作者在第十三章「与情绪做朋友」和第十四章「体现个人悟境:促进灵性发展的心理治疗工夫」之中,则指出我们需要先透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内心的伤口,才能让原始的生命情感能量(raw aliveness)重新自由流动;然后再透过禅修的观照,来放下个人情绪的执念,才能让本来如是的生命情感能量(primordial aliveness)自由流动。否则,我们很容易利用灵修来逃避内心未了结的事务、情绪纠结、低自尊和疏离的问题,而产生「灵性回避(spiritual bypassing)」的现象。我们也很可能会以崇高的精神教条作为内在的权威声音,不断向自我发出批判的声浪与强制的命令,而产生「灵性超我(spiritual superego)」的现象

此所以,我们先要用心理治疗来探掘内在的恐惧、僵化的内心反应机制及潜意识的动机,进而建立健全的自我了解与良性的人际互动,才能打开灵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

    作者在本书的第三部「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之中,指出亲密关系可作为灵性转化的途径,并且具有三个层次:(1)在集体层次上面,我们可藉由爱的自觉,来处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历史分裂问题;(2)在个人层次上面,我们可把亲密关系的心理障碍转变成灵性发展的机会,而能变得更加觉醒;(3)在神圣层次上面,我们可藉由物我一体的大悲心,来和万物和解。所以,我们不仅要解决宗教组织中上师与弟子的问题,也要替我们的小区与世界带来新的愿景。

 

结论

    总之,本书并不重视理论层面的建构,而把重点放在实践层面的效果。因此,作者并未提供明确的整合纲领,说明如何利用当代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的治疗方法,来对治因内心无明障蔽而引起之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困扰。不过,作者拿体察治疗学派(Focusing therapy)的主张,来阐释禅修的心理治疗效果,倒是一条值得注意的发展路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