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标签:
宜兴吴冠中吴冠中故居闸口和桥 |
分类: 行摄于山水间 |
2017年8月,我在宜兴徐舍镇休假。8月18日我开车到高塍探访东城禅寺、到和桥探访化城禅寺时,顺便继续北行一段路,到闸口参观了“吴冠中故居”。
吴冠中故居位于宜兴市北约23公里的闸口镇,1919年8月29日吴冠中就出生于闸口镇的北渠村。若从徐舍镇前往,经和桥到吴冠中故居大约39公里,从和桥(镇政府)到吴冠中故居大约6.6公里。现在的闸口与北渠、王母桥、福巷桥等同为和桥镇下属的行政村。
这个十字路口左转方向即可上“楝树港大桥”。——
到吴冠中故居之前可见一牌坊,上书“春盈北渠”,
两侧楹联题曰:“自家江山墨里看,沧桑世界画中游。”
进此牌坊前行即到吴冠中故居。——
吴冠中故居毗邻楝树中学。——
楝树中学门前有块大石,上书“白发归故乡闻花香”。
不用识字体或题名,就知这是吴冠中老年归乡时的内心真情表达。
吴冠中建国后多次回故乡宜兴,最后一次回故乡应该是1992年9月,
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赴故乡宜兴及吴县、周庄等地拍摄吴冠中专题片《生命的风景》的。
不过,通过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年表知,在2000年4月,
吴冠中老先生以八十一岁高龄赴江苏、浙江写生,不知那时他有没有回过故乡。——
吴冠中故居,位于宜兴市和桥镇北渠村,建于清代,建筑面南,原有两进,现存第二进,面阔七间7.2米,进深8米。原建筑南面为桑园,北面为竹园。2011年至2012年底,由和桥镇人民政府、北渠村村委会、东来集团共同出资2500万元,对吴冠中故居进行修缮,修缮后的吴冠中故居占地6670平方米,整个故居建筑布局分五块:吴冠中原住宅、吴冠中生平展示厅、吴冠中作品展示厅、接待室及生活用房,其中吴冠中故居住宅是按吴冠中生前旧宅的原貌式样修建的。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北国风光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艺术年表:
(建国后的详细年表请见:http://wuguanzhong.artron.net/about#year)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父吴爌北,务农兼乡村小学教员。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并常观村里的一名画家缪祖尧作画。
1930年,考入宜兴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2年,小学毕业,考入省立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改而投考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电机科,以望工业救国。
1935年,在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读完一年。参加全省大中学生暑假军训时,结识杭州艺专预科学生朱德群,在朱德群带领下参观杭州艺专,受强烈冲击,自此决心投身艺术,放弃电机科,转学杭州艺专。
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预科,师事李超士、方千民、王子云等先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冬,校长林风眠率领杭州艺专师生,乘木船撤离杭州,到诸暨县乡下。随后又辗转迁校到江西贵溪。
1938年,春,杭州艺专由江西迁至湖南沅陵老鸦溪,在滨江荒坡上盖木屋上课。其时国立北平艺专也从北方迁来,教育部令两校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后人事纠纷,闹学潮,林风眠辞职离去,教育部派滕固任校长。国立艺专预科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和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画作上的签名。
1939年,春,随国立艺专经贵阳至昆明。
1940年,年初,国立艺专迁至滇池边呈贡县安江村,以数座古庙为校舍上课。是年秋,校长滕固因病辞职,吕凤子接任校长,国立艺专迁至四川璧山。转入中画系,师从潘天寿,学习国画,临摹大量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随国立艺专迁至四川重庆青木关。仍迷恋油画色彩,又转回西画系。
1942年,七月,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辞职,陈之佛接任校长。自国立艺专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教素描和水彩。课余时间在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以及法文。冬,作品《静物》参加于重庆举办的全国第三次美展。
1943年,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住沙坪坝重庆大学助教宿舍。为赴法学画做准备,工作之余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法文。于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4年,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工作之余,全力学习法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继续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工作之余,全力学习法文。
1946年,夏,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留学生考试,以美术类各科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作为“中法交换留学”公费生,派赴法国学习美术。冬,与朱碧琴在南京结婚,陈之佛为证婚人,林风眠在其结婚纪念册上题词作画。
1947年,7月从上海乘“海眼”号美国邮轮赴欧洲,到意大利那波里港,换乘火车,8月底抵巴黎。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选择杜拜(J.Dupas)教授的工作室,学习绘画。晚秋,长子可雨在宜兴出生。
1948年,转入苏弗尔皮(J.M.Souverbie)教授工作室。暑假期间,去意大利和瑞士,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参加巴黎的春季沙龙展及秋季沙龙展。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在巴黎的学习。暑假期间,去英国伦敦补习英文。
(以下为简要生平,详细艺术年表请参阅上文链接。)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10年,6月25日于北京医院病逝。
步入吴冠中故居,青瓦白墙,曲径通幽,竹林环绕,翰墨飘香。——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 『2017-08』[宜兴].吴冠中故居](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吴冠中故乡游记》,作者为陈东远,记叙的是作者2014年7月29日参观吴冠中故居之所见所感,情真意切。转载如下——
2014年7月29日傍晚,由和桥镇人大张应京主和吴冠中家人缪小平等陪同参观了吴冠中的故居。
一路上,我一边观赏,一边思考,这位大家的故居该是怎样的豪华、怎样的富贵。这是因为多年以前吴先生在世时,绘画作品就被拍卖到一亿多人民币。闸口的天气虽然炎热,但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
不多时,我的脚步停留在了一个小院的门口。我有些惊诧若不是门口的门眉上有“吴冠中故居”雕牌,是如何也让人任无从想到这样一座朴素的小院里曾经住过一度影响中国画坛的人。
怀着几分崇敬和好奇,我们走进了这外表平平的小院。一路砖块铺垫径直通向院内,小路的两旁生出了稀疏疏的杂草,使得这盛夏的傍晚幽静却不失半点生机。两侧的平房显得有些破旧,时光的脚步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一路走去,一座二层的小楼便呈现在了眼前。褐色的墙壁、木质的窗户、宁静的空气,衬托出了一份画家的质感。院内的紫竹林上有一硕大的鸟巢,巢内的鸟儿在低唱着自己的歌曲,窗前悬挂的衣服表明这里依然住着看院人。缪先生召唤着看院人,一阵阵脚步声传来,那是脚踏到石地板的声音,浑厚而又沉重。脚步声一响一响,落入我的心中,仿佛将我带到了吴冠中青少年的时代——“我虽长期居住在北京,但从不以北京为理想的地方。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海南,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生我养我的无锡闸口”。他会常常立于楼上的窗台前,欣赏着窗外一年春夏秋冬的风景,呼吸着东氿西氿的味道,吐出的却是阵阵美学的芳香,萦绕在这个苏南的乡镇,久久不散去。
于是我不禁想到,引起吴先生共鸣的,并不是那些高大雄伟的楼房,而是平日生活中他说接触到的景、事、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缘故,才使得他的作品透出萦系心头的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间跃然重现于画布上:清朗俊美、庄严自豪,把人们带进唐诗人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情之中。甜梦乡愁、甘苦渗杂便是画作启示的深切情感。正如他所说的“一多来自北京,北京那些学阀之类那股气焰他是深知的,我在北方多地住了多年,官本位之类那个风度我也是领教够了的。”而“闸口民风淳厚,每于农民中见之。大伙们崇尚文人学者,对权力金钱的不屑。这是全国没有的现象...苏南本是才子之邦,闸口焉能不绍其余绪?”他的鸟巢作品就来自这个院落,而北京标志性建筑鸟巢体育馆来自他的作品。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我们转身离开了小院,宛如离开了一座绘画的圣堂,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感受,更有一份对绘画的虔诚。
2014年11月28日:近期再去无锡闸口镇吴冠中故乡参观考察中,受到其故乡人民特别是缪小平先生、邵书记等热情接待。同行吴冠中亲堂侄吴凎华先生当场吟五言诗《赞冠中故乡》一首:"北斗星光照,氿湖风景好,闸口人振兴,冠中故里骄。自家江山画,墨里七色香,文化大繁荣,翰逸神飞华。"
吴冠中是一个出生当地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当代画家,身前饱经中国阶级斗争的洗礼,一生坎坷,是吾老师也。直言、爽气、不屈且通体透明的老人。一个看透文坛、画坛并为全世界公认敬佩的这位中国个不高体瘦弱但骨血中流淌着斯巴达克斯式斗士精神的老人。先生晚年即1983年含泪回故土,在闸口故居院子里发现童年常看到的鸟巢,吴先生有著名国画作品名叫鸟巢,就是当时所写生的。吴先生用两种不同形式表现的鸟巢,透露出可爱、纯真。那幅具象的鸟巢,燕子从四面八方飞来,如同世界各地的朋友会聚在一起。另一幅抽象之作具有吴先生自身的创作特点,色彩浓烈,充满梦幻色彩,更能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这两幅作品,是因为他觉得一幅画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索性画了两幅。老人家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半年内完成的,现北京标志性建筑鸟巢就来自于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黑白水墨的传统笔法融汇了西洋画的色彩与构图,在抽象中显现具象,音乐的律动与诗歌的意境跃然纸上,不再有沉闷过时之感,将水墨的流动性完美展现。彩色的波点、色块、线条,与西方抽象大师蒙德里安、波洛克等遥相呼应。画面里,时代的脉搏跳动着,艺术家在作品中获得了永生。
现在回想不断发出艺术声音的吴冠中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出形式美、抽象美时,在那个语境下竟然那么振聋发聩,触动了多少艺术家的心灵,也撼动了一言堂的官方艺术主题论。在新世纪快要来临之际,又率性发出水墨等于零的心得,引发了一种笔墨混战,搅得水墨乌云滚滚。作为有思考的艺术家,吴冠中不断制造一些话题,引人注目,也算深得现代艺术三味的人。尽管对他的观点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但人们也得佩服他的勇气、敢说敢当。
如今大师已离去,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无限的美,我们缅怀他,致以我们对艺术的崇高敬意。
村村有菜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