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2017-09-11 12:38:21)
标签:

宜兴

寺院

承福寺

杨巷

徐舍

分类: 行摄于山水间
 
『2017-08』[宜兴].探寺.04 
 
承福寺
 
 
  承福寺是我探访宜北寺院的第四站。承福寺位于宜兴市西北部约33公里处,在杨巷镇北5公里,属杨巷镇,距徐舍镇约23公里。
 
  承福寺位于杨巷北大约5公里处。从杨巷出来北行不多远,就能远远看到路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水泥厂,地图上显示左手边(路西)的为“宜兴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右手边(路东)的为“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杨巷厂区”。两厂区直线距离大约2.3公里。厂区周边地带很空旷,左手空旷处明显能见一小山包,承福寺就位于那里。地图上显示这小山包名为“安乐山”,安乐山的北侧相邻还有一座小山,名为“金峰山”。我驾车未走安乐村及水泥厂那边的路,怕路不好,是按导航走的大路,即快到新芳的那个三岔路口左转上新城路往城典村方向,仅1.2公里后再左转,一条路况不太好的小路往里走。这是一条水泥厂矿坑材料运输道路,路边有一个巨大的矿坑,大卡车不时在路上穿梭,碾压得路面坑坑洼洼。拐了几道弯,在一座似山非山的大土包后找到了承福禅寺。这样绕了一下后,多走了大约4公里。这座似山非山的大土包应该就是“安乐山”了,而我似乎没看到那个金峰山,那个金峰山应该是大矿坑的位置,或许金峰山已被挖成大坑了。


 
宜兴(北部)寺庙一览图。
承福寺位于宜兴市西北部约33公里处,在杨巷镇北5公里,属杨巷镇,距徐舍镇约23公里。——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承福寺隐藏于田野荒草中,四周无乡村建筑,路况也不好,显得很凄凉。
 
  一条砂石土路,一个破旧栏杆,这就算是寺庙大门了。几级台阶上,一座单层殿矗立正中,这应该就是承福寺的主殿了。一个横幅“热烈欢迎上级领导、诸山长老、企业老板、护法居士光临指导”看着很新,说明前不久这里刚刚举办过法事活动。
 
 

宜兴承福禅寺,从这条砂石土路进入。——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承福禅寺的主殿。——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承福禅寺的主殿。——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承福禅寺2017年佛事安排表。共有10项法会,依次为:
财神法会、土地法会、观音法会、梁皇法会、释迦牟尼法会、
观音法会、地藏法会、观音法会、三娘娘法会、释迦牟尼法会。——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在主殿一侧,可见远方的水泥厂大烟囱。——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这是主殿一侧的建筑,门联书曰:
三圣颖威煦寰尘生灵,
琳宫神卓庥庶民则泰。——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主殿后侧。——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主殿后侧依山石阶上,还有一座小殿,和前面大殿一样,也是大门锁着。——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承福禅寺。——
『2017-08』[宜兴].探寺.04.承福寺


 
  在承福寺没有见到有关寺院历史文字介绍,在网上也没有查询到有价值信息。最接近这个宜兴承福禅寺的信息是《咸淳毗陵志》中记载的“承福禅寺在县西七十里,梁天监中建,后废,宋朝淳熙中重建”。《咸淳毗陵志》中的“咸淳”是南宋度宗赵禥的年号,共10年,即公元1265-1274年;“毗陵”,是常州地区的古称;“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16年,即公元1174-1189年。《咸淳毗陵志》是由宋代咸淳四年(1268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共三十卷,记录自春秋吴季子采延陵邑至南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辖晋陵、武进、江阴、宜兴)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人口、风土、物产、人物、古迹等发展演变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够为我们今人及后人系统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时常州历史的重要史书。距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历史,是为今人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
 
  如果《咸淳毗陵志》所载的“承福禅寺”就是宜兴杨巷这个“承福禅寺”的话,那么宜兴承福禅寺的历史可以这样认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
 
  除此之外,在网上查询“承福禅寺”或“承福寺”,出现最多的是《说唐演义全传》。《说唐演义全传》是清代长篇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共68回,简称《说唐》,后与《说唐演义后传》、《说唐三传》合刻,改名《说唐全传》,著者是如莲居士,是反映隋唐兴废争战的小说。其中第四回名为“临潼山秦琼救驾 承福寺真主临凡”。这里提到的“承福寺”位于陕西临潼,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寺院。据网上资料:“承福寺”始建于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原名“圆觉寺”,历经北周至隋朝而存续。隋朝末年,李渊镇守山西太原,时为隋朝重臣,李渊来长安朝圣议事时,其家眷即安置于此寺。李家本为北周世袭贵族,是虔诚的佛教徒,焚香礼佛是日常的功课,这样李家与圆觉寺结缘。传说李渊之子李世民在此寺诞生。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报答寺院的福缘,以皇家礼制重修此寺,建有南北两院,房舍48间,占地百余亩,并亲书匾额赐名“承福寺”。北宋时改名“金刚寺”。
 
  另外网上查询还有一处有关“承福寺”的信息,是说唐朝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钱塘湖春行》中,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的“孤山寺”原名承福寺,宋时改名广化寺。而孤山,位于杭州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不知此信息是否确切。
 


村村有菜
2017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