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4-09-04 09:36:24)
标签:

育儿

图们

石岘

分类: 女儿孕育成长日记

故乡(16).石岘风光[上]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星期五 晴

 

 

  今天是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八,我和姐哥等四人上山给父亲上坟。离七月十五中元节还有数天,但我过几天就要返回南京了,所以提前了几天。中午,全家人在石岘的“无迪餐厅”吃饭,共12人,点了8个菜和1个汤,还有6瓶啤酒,总共还不到300元,并且菜量很大,只是环境一般,服务也不怎么样。点的菜有锅包肉、蚕蛹、回锅牛肉、猪肚、烧茄子、茶树菇等。“无迪餐厅”位于俱乐部附近,算是石岘的老牌饭店了,开了很多年了。

 

  下午,我一个人拎着相机,几乎走了大半个石岘,走走拍拍,将石岘的风光记录下来。当然,石岘是个小地方,就是一口气走遍,也不是太难的事。我从凯旋门附近的四委开始,到山根儿的八楼,到我家原来住的五委,再到小灰楼、大红楼、招待所、福利科、圈儿楼、幼儿园,再往职工医院方向,经过五委沟路口、退休疗养院路口,过六委住宅楼,到往学校的主路上,在我入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子弟学校驻足看看,这里曾有我11年的最美好时光,然后继续沿大路东行,经过朝鲜族二中的校门口,从十三委的铁道口过铁道,到街里,老书店、老邮局等许多老建筑基本都在,只是现在已经变了用途,过镇政府大楼到大河边,这儿是一条新路,一头儿往图们方向,另一头儿绕过石岘镇区沿河边往汪清方向。我从镇政府大楼这条路原路返回,然后经过火车站、菜市场到厂区正门,厂区正门也就是俱乐部的位置,再过两条铁路道口,就又回到了凯旋门。三十多年来,石岘的很多旧房子、旧道路仍是老样子,虽然也有很多变化,但总的来说,变化不算多。

 

  小时候觉得石岘挺大的,步行上学,或者走到街里,或者走到石岘最边上的七中给一位小学老师拜年,感觉还是很远的,现在走走,尤其跟南京这样大城市相比,这点路根本就不算什么了。我走的细致,拍照也拍得细致,今日天晴,蓝天白云衬托了照片效果,石岘景色在照片中就愈发显得美丽了,或者说显得非常温暖。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家乡是最美的,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照片往往是一个故事,是一种情怀,是一片温暖。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群山环抱中的石岘一角。——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从道南看道北,凯旋门往东,凯旋门大楼(橙黄色楼)和三环公司一带,远山中间山坳处就是五委沟。——【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从道南看道北,凯旋门往西,凯旋门大楼和点式八楼,平房是道南临铁道口和俱乐部一带。——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位于铁道北的子弟一小和子弟一中方向,正在盖的大楼据说是镇政府新楼。——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住宅庭院及路边的花儿。——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住宅庭院及路边的花儿。——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住宅庭院中的果树。——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住宅庭院中的果树,好像是沙果吧。——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应该是土豆花(马铃薯)。——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条路的左手边,曾经是我小时候的幼儿园,七十年代中期吧。

别看那时只有五六岁,很多那时候的往事现在仍记得十分清楚呢,永远清晰地刻在脑海中。

这条路由东向西,再往前面就是三委的“小铺”了。

所谓的“小铺”其实是个很小的小商店,现在说很小,三十多年前可是石岘的重要的商品中心呢。——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是四委五委附近的山,我原先的家就在这山脚下,是一趟十户的平房。

从小爬山、钻山洞、采榛子、采金达莱花儿,在半山腰的石砬子上背诵课文,等等。

这座小山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名山大川也取代不了的,它就是我故乡情的一部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四委的“小灰楼”。

小灰楼是日式二层建筑,可能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小灰楼的墙体不是砖头,而是木板条和水泥。楼梯在室内,有点像现在的跃层建筑。

现在应该是对老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了,但愿不要拆除。——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五委的“小灰楼”,我一位从小玩到大的好伙伴的家就住在这儿。——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五委的一趟平房,东头就毗邻招待所围墙了。不错,现在还保留下了这么一趟平房。

边上的几趟平房早都拆了,估计,未来几年,这趟房也逃脱不了被拆的命运。——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四委五委靠近山根儿的八楼,石岘有多幢八楼建筑,但都不带电梯。

或许现在石岘还没有一幢带电梯的建筑吧。

原来这一带是山根儿的铁皮平房和四委五委的部分平房,

拆除后建造的这四幢八楼,我原来的五委平房家就在这儿。——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条路是四委五委的分界线,日式小灰楼主要集中在这里,原来还有一些平房的。

这条路往前就是石岘著名的“大食堂”所在地了,

大食堂的功用其实早就不存在了,但这“大食堂”的名字却被石岘人沿用下来,

我上高中、大学那几年,曾当做台球厅,再后来就拆除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是五委的一个公共厕所和一根四方柱形烟囱,

这烟囱可能是早就废弃不用的,但高高耸立着,成了五委一个显著地标。——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岘的“大红楼”。

大红楼与小灰楼一样,都是石岘比较著名的建筑,共有三幢,位于五委,临近招待所和福利科。

大红楼虽然没有小灰楼历史悠久,但建筑年代至少也有三十多年或者四十年了,

因为我上小学时,小学同学有住在这个楼的,我经常到他家玩,

中间有一个楼梯,两端还各有一个楼梯,我们小时候经常跑上跑下的玩耍。

老楼房原来也是烧火烧炕的,跟平房一样,后来陆陆续续改了暖气。——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三幢“大红楼”,其中一幢当初的居民几乎全是朝鲜族人。——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岘“招待所”。

“招待所”是传统的称呼,以前是招待所,现在是“石纸宾馆”。

叫“招待所”的时候,是石岘唯一的外地人住宿地。

我大学刚毕业那几年,长春的同学到图们和石岘施工(测桩工程),还住过这个招待所呢。

印象最深的是招待所门口有一个“大脚印”,是在一块巨石上雕刻的,

深陷下去的一米多长的脚印,就像是一个巨人从天而降留下的,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把这个脚印的由来往往添油加醋一番,使其更具神秘色彩。——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岘“招待所”。这幢二层楼是老建筑,而右手边的三层建筑是后来加盖的。——【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岘“招待所”位于石岘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背依青山,

面前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路直通凯旋门,过凯旋门和连续两个铁道口后,就是石岘造纸厂大门了。

从招待所到厂大门这条路其实很短,只有不到六百米,但却是石岘最主要的一条道路。——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招待所门口西侧。

图中左侧白房子处,原来是个大平房,曾做过饭店,我小时候也曾在里面听过说评书的。——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在招待所门口朝前(朝南)望,前方大烟囱所在就是厂大门的位置。

大烟囱是热电分厂用于火力发电的产物,其高度也成了石岘的标志物,

从图们往石岘时,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个冲天的大烟囱。——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招待所往南一点,大红楼的东侧,是石岘造纸厂的福利科。

父亲在造纸厂工作时的部门是福利科,从小就听大人“福利科”“福利科”的,

却到现在也不清楚当时的福利科到底都做些什么。——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招待所到凯旋门的中间有一个十字路口,往东是往职工医院的方向,小时候我上学,通常也是走这条路。

图中这幢楼位于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最初是“职工宿舍”或“青年楼”,

马路对面是以前的幼儿园,但不是我这个年代的幼儿园,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了。

我的二哥曾以单身青年职工的身份住过这里一段时间。

无论是青年楼还是幼儿园,都留下了我们一帮淘气小伙伴的嬉闹足迹。——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十字路口往职工医院、苗圃、六委、学校的路。——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图中左侧的位置是现在的幼儿园,以前这里是“圈儿楼”,我的姐姐曾住在这圈儿楼。

后来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圈儿楼失火,失火很严重,整个圈儿楼毁了,

后来这里成了新的幼儿园,直到现在。——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是五委的一条道路,

路东侧也有几幢小灰楼,很早以前叫“厂长楼”,因为住在这儿的大都是厂里领导。——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条路直通五委沟,与上图的道路是平行的,路右侧是职工医院。

而医院的位置以前曾是一片果树园,因此得名“苗圃”,

后来“苗圃”这个词一直为石岘人所沿用。——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职工医院。

好像只有后面蓝色楼是医院以前的主楼,前面的楼应该都是后建的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医院的两侧各有一条道路,西边的道路上去是几幢居民楼(下图),

东面的道路进去是退休职工休闲娱乐的场所,我父亲退休后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医院的南边是六委三层楼,有很多幢,估计是建于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六委的多幢三层楼。图中架空的黑管不知是不是暖气管道?——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六委住宅楼。——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由北往南穿出六委住宅楼后,就来到了石岘东西向的主干道。

对面是围墙,围墙内是铁道,铁道的另一侧就是道南了,

石岘的百货大楼就在道南“高岗”(“高岗”也是石岘的一个传统地名)。——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临铁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向西望)。——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临铁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向西望)。——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临铁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向西望)。——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临铁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向东望)。——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临铁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向东望)。——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幢还未完工的建筑是新的镇政府大楼,位于石纸一小的前面。

而正在使用中的镇政府大楼位于道南,稍有点偏远,

不知是什么原因要另盖政府楼,有人说现政府楼正处于厂里“放锅”的下风处,可能有这个原因。——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纸子弟一小和子弟一中,我自1978年到1989年,学习成长十一年的地方。

左边(西侧)是小学,右边(东侧)是中学(初中和高中)。

我上小学的那会儿,都还是平房,横向一幢,纵向一幢;

我上初中的时候,中学的房子也是平房,上高中的时候搬进了楼房。

现在的中学楼房结构是后来又增盖了一部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纸子弟一中,右侧的建筑是新建的,不知是做何用的。

一中以前是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就没有高中部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个平房是一小的旧房子,有年头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一小和一中共用一个大操场,也共用一个大门。

出大门就是铁道,以前这铁道有缺口,到道南(街里)直接穿过去就行了,很方便;

后来,铁道线封闭,若到道南,就得从两端的铁道口绕行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沿学校门口的路再往东走,过了这幢建筑(以前是个企业)就到了石纸二小和二中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纸二小、二中与石纸一小、一中一样,都是子弟学校,只不过二小、二中是朝鲜族学校。

虽然两个学校离着近,又同是子弟学校,

但我上学的时候,似乎学校之间的往来不多,包括文化、娱乐、体育等各方面。——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过石纸二小和二中后,这一带就是十三委了,传统地名叫做“隔离病院”,或许以前这里曾有过这样一个医院。

再顺路往前,就是“石岘桥”,就算出了石岘镇区了。

此处的一座山顶曾是石岘的电视塔,用于发射电视信号的。

这里有个小的铁道口,但不能通行汽车,

不过前面还有个能通汽车的铁道口的,不知现在是否封掉了。——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十三委的铁道口,是无人值守的人行通道。——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石岘铁道线。——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过铁道口之后的道路。——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路旁密密丛生的“拉拉秧”,是家乡最为常见的野生植物之一。

“拉拉秧”的学名叫“葎草”,因茎枝和叶柄上密生倒刺而形象称为“拉拉秧”。

我们小时候常用这密生倒刺的茎枝搞恶作剧,折下一小截,让别的小朋友闻一下,

放置于鼻下唇上时,手一拉,倒刺划皮肤,有种火辣辣的痛感,当然,不会有伤害的。——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向日葵、红辣椒,延边特色。——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极具延边特色的还有汉文、朝文并列的店牌。——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2012年8月24日,石岘风光。

这是街里一条老巷子,很多的木板及木板房,可以看出东北是盛产林木的。——

【女儿成长日记.283】2012.08.24 <wbr>故乡(16).石岘风光[上]

 

 

 

【未完,待续......】

 

 2012-08-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