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努尔哈赤铜像   雪霁

(2015-11-10 15:54:04)
标签:

旅游

    

                

                    走近努尔哈赤铜像

                                        雪霁

 

     

     人物雕像一般都是后继者的缅怀之作,历史翻开了一页,又定格在某一瞬间,成为人们永久的守望。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那么尘封的历史又能找回多少?
     我不只一次想过这个问题,在走过一个又一个风景之后,忽然觉得自己的根仍然是那片生活的故土,美丽、丰厚而充满神奇。
     努尔哈赤雕像落成以来,它和他的后裔们一样,守候着这片家园。在赫图阿拉城的山脚下,努尔哈赤雕像,雄风凌然,披日月星辰,栉风沐雨,策马由缰,傲视长天。
     作为满族的后裔,我一次次的走过这里,充满敬畏之情,像个历史的探寻者,通过时空岁月带给我们的感悟,来追寻那段历史的足迹。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那时的赫图阿拉城,只是一处村落,称作老城。古老的土墙,苍天的古榆树,随手可掬的罕王井,黄寺的暮霭晨钟,清守尼姑庵的老尼姑,淳朴的民风民俗,仿佛历史在这里是随风而过的影子。饱含着许许多多的沧桑变迁。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听着老人们讲起老罕王的故事,小罕子脚踩七星痦被李成梁追杀,被黄狗乌鸦所救,是我对努尔哈赤最早的印象。在赫图阿拉这块龙兴之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知道这一传说,口口相传,听着老罕王的故事长大。而这个故事的来源却不可而知。但能说明,努尔哈赤在民间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子。
     历史的确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十岁丧母的努尔哈赤,虽然经常遭受继母纳喇氏的虐待,却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青少年时代就离家独自谋生,经常到十花顶子,呼兰哈达一带采挖人参、松子等药材,然后到抚顺、叆阳、宽甸‘清河四关和明互市,以换回女真人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这样的历练,让他交际颇广,开阔了视野。他勤奋好学,通晓了蒙、汉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他也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从中汲取汉民族文化营养和智慧;他也离乡从戎,投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当差三年。艰苦的人生,勤奋的学习,刻苦的习武,使他锻炼成“多智习兵”武艺超群的杰出人才。所以很早就赢得了淑勒(明智之意)贝勒、“聪睿王”的美称。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在建州崛起,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我们不能说努尔哈赤只是为了报祖父、父亲之仇,而是把仇恨的矛头直指明朝边吏,在心里埋下了与明朝不共戴天的种子。而在追杀仇人尼堪外兰的战斗中尝到了军事斗争的胆略。打败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时年的努尔哈赤只有二十五岁,得以在建州--赫图阿拉这个蛮荒之地名声大震,暂露头角。这时,我们也不能只用小罕子来称呼这位具有一定军事能力的努尔哈赤了,努尔哈赤运用他的聪明才智
,带领着一支弱小的队伍,东征西战,南驰北突,掠夺财富,扩充领地,收编人口,壮大兵员,用了五年的时间,先后并取了苏克素护河部、董鄂部、浑河部、陈哲部和完颜部,进而统一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以他的的军事才能,扩大了他的势力范围和女真社会的影响力。而努尔哈赤远大的政治抱负也逐步形成。
      在努尔哈赤雕像的西南方不远,是努尔哈赤兴基立业、建立王权的地方。虽然佛阿拉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变成废墟,化为乌有。而努尔哈赤在这里称王十六年,从1587年起,努尔哈赤在此城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内在政治上,“定国策,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经济上加强互市交易,以通商贾;军事上立四旗,以旗统兵;文化上创制满文,也就是我们称作的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而对外推行“远交近攻之术”。在这里,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了古勒山之战,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以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的辉煌战绩。为日后统一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奠定了基础,也为他走向皇权,建立后金打通了道路。佛阿拉这座消逝的王城,虽然历史的痕迹难以找寻,可努尔哈赤依托其固有的天然屏障,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历史好剧让我们回味缅怀。精明睿智的努尔哈赤早年看好这块平岗坡地,建立王城,是认为这里“天地之气背聚于此,乃帝国王之气也”。足见努尔哈赤的雄心大略。后人把这里称作清王朝的肇兴之地一点不为过。
     沿着努尔哈赤的历史足迹,我们再一次来到努尔哈赤雕像前,历史仿佛又让我们回到过去的画面。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动员八旗军民大修土木,利用尼雅玛山为依托,将一座横岗围建成都城,也就是今天的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城最初建于1603年,依山而筑,垒土为郭,全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努尔哈赤及其眷属居住,外城居住着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全城居住两万余户,大约十万人。城内设施一应俱全,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赫图阿拉城不断残破,加之1905年的日俄之兵,城内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1963年,赫图阿拉城作为满族的历史古城,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发,这座历经三百余年风雨的老城,已经恢复了其古老建筑的历史原貌,古老的城池也以它古朴典雅的风采,展现着满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赫图阿拉城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清王朝的第一座都城,已经走向没落的明王朝,不会想到当时的努尔哈赤,会在关外这个蛮荒之地建金称汗,也不会想到这个一直臣属明朝的辽东边外小臣,日后他和他的子孙会成为大明王朝的颠覆者。努尔哈赤把家恨变成国仇,建金的第三年,也就是1618年的天命三年正月,努尔哈赤密宣了诸贝勒大臣“今岁必征明”的意旨。四月以“七大恨”告天,从此,努尔哈赤把战略重点从统一女真诸部转移到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上来。赫图阿拉城作为后金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在统一女真各部及反明建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尔哈赤帅兵从赫图阿拉城出发,大举进攻明朝,先后计袭抚顺,攻克清河等城。努尔哈赤的节节胜利,使得明廷上下一片恐慌,明万历皇帝为了巩固在辽东的统治,早日把后金势力镇压下去,明廷政府调集11万多人,号称40万大军,分四路向赫图阿拉进发,以图剿灭后金政权。努尔哈赤运筹帷幄,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略,集中全部兵力先破西路杜松部,然后视情况各个击破。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历时不到一个月时间,后金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萨尔浒战役的胜利,成为后金和明朝兴衰史上的转折点,从此,明朝由进攻转为退却,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军不断的攻城拔寨,一路西进,先后攻克沈阳、辽阳两城。后金都城也最后迁至沈阳。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寻得时机,出兵宁远,欲全部占领关外,突破三海关,完成他直捣中原的梦想。这时的八旗铁骑可谓一路浩荡,旌旗猎猎,雄心满满。而明朝忠义大将袁崇焕守城顽强,努尔哈赤两次攻城不克,最后受伤退回沈阳。宁远之战的失败,使戎马一生、久战沙场、攻无不克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倍感耻辱,心情郁愤成疾、创伤难愈,在从清河疗养返回沈阳的途中病逝,终年68岁。努尔哈赤的天命也就此终结,安葬于沈阳东陵。清建国后,被封为太祖皇帝。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征战一生,传奇战功无数,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勇敢、聪睿、雄心勃勃的好战性格,一直伴随到他生命的终结。如果努尔哈赤宁远取胜,如果努尔哈赤再多活几年,不羞忿而死,那他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历史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必然规律。十八年后,他的子孙们完成了他的雄伟夙愿,而赫图阿拉城脚下的这尊努尔哈赤雕像,也成为他一生闪耀的风景。
     悠悠历史已经走去了四百余年的风雨历程,赫图阿拉这座古老的山城,已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并融合了时代气息,焕发着特有的民族风采。作为满族的历史文化古城,赫图阿拉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辽宁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努尔哈赤一个女真人的佼佼者,不难看出他的许多过人之处。在赫图阿拉建城之前,建州一带被明廷蔑视为蛮荒之地,女真人也被称作蛮夷之人,而努尔哈赤为什么能崛起建州,在赫图阿拉建都称汗?我想这与努尔哈赤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有关。他不但是一个战略军事家,也是一个风水大师,他选择赫图阿拉作为固守建州的城池,就是看重了这里的自然风水。“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译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赫图阿拉城则建在横岗之上。它的北面有龙岗山作依托,南有鸡鸣山为屏障,东有白岔山环护,西有灶突山拱卫,四周除了东南背负高山一隅外,周围还有硕里河、嘉哈河、加拉库河、尼玛兰河、章甲河以及清波荡漾、流水汤汤的苏克素护河相护。可谓群山拱卫,众水潆洄。这种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与佛阿拉城比,努尔哈赤认为这里更俱“帝王之气也”。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诗云的更形象:“霭霭王兴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叠百重山。”。悠悠岁逝,清朝历代帝王大臣及后代文人墨客也在这里留下无数华美诗章。然而也不难看出,大多诗文都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作。其实,努尔哈赤看好的还是城里的天然地貌。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的祖居之地,城内地势开阔,起起伏伏,错落有致,一应居所,皆以天然而据。站在城门之上,可以极目远眺,俯瞰四野,极易瞭望军情。而我们或可以浮想当年,或一览阔野蓝天,群山叠复的壮丽美景。而我想,努尔哈赤看好的更是这里的天然水源,有水才可以成郭。我们已经知道,那时全城共居住两万多户,十万余人。城内八旗各衙门、民公署、城楼殿宇的兵民牲畜等皆用城中的一眼井水。此井至今依然,水深一丈有余,常年充盈不竭,俯身可取;望之清澈幽深,饮之甘甜爽口;冬不封冻,夏之冰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之神水,后来被称为“罕王井”至今。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数万八旗居民早夕担负,同饮此水,饮马城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一眼罕王井给后金王国带来的繁荣。我想,这也应该是老罕王所认为的兴运风水。当然,这里也有他鼓惑民心,为他统治后金扩大对外政权所需要的成份。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精明之处,十万多八旗军民皆饮一井之水,没有一个特有的规矩是不行的。
      山有魂魄,水有灵韵,而后人又给了它许多传奇色彩,让我们更感到古井的神奇。努尔哈赤绝对想不到四百年后,他的后金遗址连同这口绵世不绝的老井,会成为后人观光旅游、考古寻根、感悟历史、休闲娱乐、享受满族当地特有文化、带动地区经济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旅游胜地。努尔哈赤也绝对预见不到他的王朝及其子孙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过程。努尔哈赤只是一个时代的旗帜,是一面窥探那个历史阶段兴替的镜子。如果努尔哈赤没有博大的野心和超人的胆略,他也不会带领他的子民冲破大山,走出这座土城,打出另一片天地,从而影响他的后人推翻一个王朝,建立起另一个新的王朝。而充其量只能蜗居在那个蛮荒之地,躲在他的土城堡中逍遥自在地当他的山寨王。努尔哈赤由赫图阿拉而起家,赫图阿拉也由努尔哈赤而闻名。赫图阿拉所承载的历史和其衍生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会随着时光和岁月不断绵延下去,津津乐道,口笔相传。
     当我们再一次走出历史,来到赫图阿拉城下,临近努尔哈赤雕像时,你会肃然起敬,无不为努尔哈赤的传奇一生感到骄傲。回首仰望被高天大树掩映的赫图阿拉城,你会感到它的古朴和淳厚,静谧和巍然。古老的赫图阿拉城,作为那个时代的标记,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出特有的气息,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风景,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沉思;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感动。


                              
                                   ------- 2015年11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