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觀茶論》之三 采擇

(2010-02-18 04:15:43)
标签:

大观茶论

采擇

水芽

拣芽

小芽

旗枪

紫芽

穀粒

鹰爪

雀舌

白合

乌蒂

盗叶

杂谈

分类: 水解《大观茶论》

 采擇: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

凡牙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烏蒂,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史載北苑每年採茶之前,皆有官員主持之喊山儀式,專門建有喊山台,選擇在驚蟄天降雷雨之際,先祭山神、茶神,然後台下采夫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

歐陽修《嘗新茶呈聖俞》詩,描述的就是北苑贡茶的采造,其中:“夜間擊鼓滿山谷,千人助叫聲喊”,說的就是此儀式,後來的武夷山元代御茶采摘也繼承了這一習俗。

 

     任何時候,茶的採制,採永遠是第一個步驟。採茶的最好是晴天,黎明即起,日出則止。用指甲掐斷葉芽,而不是用指尖捏断或搓斷,其中的講究是很有道理的。指甲掐斷乾淨利索,如果用指頭捏斷或搓斷,必然是肉与茶芽接觸,手汗倒是有限,但嫩芽、葉蒂難免被捏扁、捏烂,同時手指的溫度也會導致能茶芽轻微發酵、變質所以說不鮮潔。要求最高的采法是每個採茶人都帶著水罐而不是茶簍,掐下來的茶芽立刻投入水中,以保證芽青的品質。這種芽尖稱為水芽,是品質最高的茶芽。

    雀舌、穀粒,根據名稱就可想見其芽尖狀態,一槍一旗、一槍二旗,可見古人描述、形容是很形象的,槍,芽尖已長;旗,半開或初開之葉。

 白合

 《北苑別錄》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為茶芽之不可用者。推究其義,此芽當屬於發育不全者,通常茶芽是一葉一葉交替而生,如果兩葉抱生,原因可能是前一芽停止發育,而後芽又出,擠在一起了,或許這種的病芽多呈白色,而合者,兩芽抱生也,故稱白合。這種稱呼估計是當時茶農發明的,或許還和當時當地的方言有關,有機會當去建甌市東峰鎮境一代做方言調查,了解是不是民間還有這種叫法。

 烏蒂:

 《北苑別錄》云“茶之蔕頭是也”,是采下的葉或芽之蒂發黑或發暗,所有才有此稱呼,烏者、黑也、暗也。對於崇尚白色的宋茶,有發黑的現象存在,要是混進去,就影響茶色了。

 采擇為兩道工序,先采後擇。擇是挑選分類,也成拣芽。比如像白合要挑掉,烏蒂要處理。雀舌、穀粒、一槍一旗、一槍二旗,分別製造不同級別的貢茶。

《大觀茶論》的重點不全在采造,按蔡襄《茶錄》的說法,丁謂的書是專論采造之法的。所以他們都沒把重點放在整個程式上,幸虧宋人其他茶書對采造程式也多有記載,可相互補充,早于宋徽宗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採茶如下:

    采茶辦茶須知製造之始,故次

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歲多暖則先驚蟄十日即芽,歲多寒則後驚蟄五日始發。先芽者氣味俱不佳,唯過驚蟄者最為第一。民間常以驚蟄為候,諸焙後北苑者半月,去遠則益晚。凡採茶必以晨興,不以日出,日出露稀為陽所薄,則使芽之膏腴出耗於內茶及受水而不鮮明。故常以早為最,凡斷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溫易損,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民間常以春陰為採茶得時,日出而采,則芽葉易損,建人謂之採摘不鮮,是也。

 南宋趙汝礪《北苑別錄》對采造程式的記載也很詳實,參閱於下:

 采 茶
    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侵晨則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耗,至受水而不鮮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於鳳凰山山有打鼓亭。監采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複鳴鑼以聚之,恐其逾時貪多務得也。大抵採茶亦須習熟,募夫之際,必擇土著及諳曉之人。非特識茶發早晚所在,而於採摘各知其指要。蓋以指而不以甲,則多溫而易損;以甲而不以指,則速斷而不柔從舊說也。故采夫欲其熟習,正為是耳采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

   
揀 茶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烏蔕,此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鷹爪,初造龍團勝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水盆中,剔取其精英,僅如針小,謂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謂之一槍一旗是也。紫芽,葉之紫者是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烏蔕,茶之蔕頭是也。凡茶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蒂,皆所在不取。使其擇焉而精,茶之色味無不佳。萬一雜之以所不取,則首面不均,色濁而味重也。”

 關於茶芽的等級,宋徽宗時人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所載甚詳:

“凡茶芽數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銳,故號芽茶;次曰“中芽”,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槍一旗”;次曰“紫芽”,乃一芽帶兩葉者,號“一槍兩旗”;其帶三葉、四葉,皆漸老矣。···故一槍一旗,號“揀芽”,最爲挺特光正。···至於水芽,則曠古未之聞也。宣和庚子歲,漕臣鄭公可簡,始創爲銀線水芽。蓋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龍蜿蜒其上,號“新龍團勝雪”。···蓋茶之妙至勝極矣!故合爲首冠。然猶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爲上之所好也。”

 水芽可以說已經是個極至,但白牙是宋徽宗特推崇的,所以列在第一,因為白茶極少,可能是當時出現的偶然幾株品種變異。

 而紫芽,指的是一槍二旗的,居然已經那個沒資格入選了。不知道確實是茶太老了,還是紫色影響茶色的緣故。

 宋時茶書中的揀芽有兩層意思,一是一槍一旗,號“揀芽”,二是採茶後的分揀工序。

  宣和年間鄭可簡任福建漕運使,始制銀線小芽,號龍團勝雪,按《建安志》的記載,即是從白合剔取:

“此茶盖于白合中,取一嫩条如丝发大者,用御泉水研造成。”

 西宋姚寛《西溪叢語·建州龍焙》也载此事:

面北謂之北苑,有一泉極清澹,謂之御泉。用其池水造茶,不壞茶味。唯龍園勝雪、白茶二種謂之水芽,先蒸後揀,每一芽先去外兩小葉,謂之烏帶,又次取兩嫩葉,謂之白合,留小心芽,置於水中,呼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為二品,即龍園勝雪、白茶也。茶之極精好者,無出於此。每銙計工價近三十千,其他茶雖好,皆先揀而後蒸研,其味次第減也。”

 

 從白合中剔取水芽之說,若在參照《品茶要錄》白合得定義是“一鷹爪之芽,有兩小葉抱而生者,白合也”,或有些道理,也即是去掉兩側抱生得小葉,獨取中心入鷹爪之芽,但烏蒂乃變色之葉芽之蒂,估計和水芽得剔取就沒關係了。 

 但水芽之說,當以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為准,畢竟此書是其父在北苑貢茶官署中任職時寫下的熊蕃也就是整理出版而已。

 

北宋建安人黃儒,晚于蔡襄和早育宋徽宗,与苏轼同时人,所著《品茶要錄》,專論貢茶采造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論述正常的采造標準,關於採茶,有《采造過時》一節,可資參閱:

   茶事起於驚蟄前,其采芽如鷹爪,初造曰試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同出於三火前者為最佳。尤喜薄寒氣候,陰不至於凍,芽茶尤畏霜,有造於一火二火皆遇霜,而三火霜霽,則三火之茶勝矣。晴不至於暄,則穀芽含養約勒而滋長有漸,采工亦優為矣 

    凡試時泛色鮮白,隱於薄霧者,得於佳時而然也。有造於積雨者,其色昏黃;或氣候暴暄,茶芽蒸發,采工汗手熏漬,揀摘不給,則製造雖多,皆為常品矣。試時色非鮮白、水腳微紅者,過時之病也。

文中一火、二火、三火,指的是火前也就是寒食之前的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采的茶。 

該書在白合、烏蒂之外,還專門提到採摘中存在另一種影響品質的葉形盜葉,其論《白合盜葉》曰:

     茶之精絕者曰鬥,曰亞鬥,其次揀芽。茶芽,鬥品雖最上,園戶或止一株,蓋天材間有特異,非能皆然也。且物之變勢無窮,而人之耳目有盡,故造鬥品之家,有昔優而今劣、前負而後勝者。雖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鬥,二火曰亞鬥,不過十數銙而已。揀芽則不然,遍園隴中擇其精英者爾。其或貪多務得,又滋色澤,往往以白合、盜葉間之。試時色雖鮮白,其味澀淡者,間白合、盜葉之病也。一鷹爪之芽,有兩小葉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條葉之抱生而色白者,盜葉也。造揀芽常剔取鷹爪,而白合不用,況盜葉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