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茶经》之再说风炉之窗

标签:
风炉底窗唐代建筑直欞窗法门寺熏炉 |
分类: 雅集·茶·《水解茶经》 |
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窻之上書“羮陸”二字,一窻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羮、陸氏茶”也。
我們還是集中在窗的造型上,不管古文字的內容。
陸羽說三足之間開三窗,而足一般都鑄在爐的底部,所以只能說是在足與足之間的對應部位的爐身上開窗,而不是一定要在足與足之間,日本人布目潮渢的研究圖,為了解釋這種說法,採用把足提高安裝到爐身的做法,看上去的就像人不把褲腰帶紮在腰部,而提到胸部以上,这是違反常識的做法,不足取。也是讀書膠柱鼓瑟,沒有正確理解的結果。
陸羽窗這個字也不是偶然的用,這牽涉到唐宋以前建築上的窗的形狀,出土文物和唐宋時期繪畫中爐窗的形式。
唐代以前最常見的窗是直欞窗,窗不大,豎條直欞安裝窗中。唐代,上至宮殿建築,下至百姓茅屋,最為普及的就是這種直欞窗。宋代以後窗櫺花樣越來越多,直欞窗作為其中的一種,沿用至今,只不過地位與唐代不可同日而語。
法門寺的地宮供奉的金質樓閣式塔,用的也是直欞窗的形制。
http://s10/bmiddle/59ae3ee9g7cf2d05bb729&690
陝西法門寺出土樓閣式塔
http://s14/bmiddle/59ae3ee9g7cf2d50402ed&690
山西唐代建筑五龙庙
http://s4/bmiddle/59ae3ee9g7cf2db093e73&690
山西著名的唐代木構建築天臺庵,直欞窗。
http://s5/bmiddle/59ae3ee9g7cf2e01aa894&690
西安最近發現的唐墓中的石構墓室,中間的石板是門位,兩側的窗位,石壁上刻有直欞窗圖案。
http://s2/bmiddle/59ae3ee9g7cf2e65a9151&690
客家地區的明末清初石制直欞窗
看完建築上的直欞窗,我們再看几例出土文物和傳世的宋以前繪畫上的爐窗。
http://s1/bmiddle/59ae3ee9g7cf2ed340a40&690
國家博物館藏唐代白瓷風爐,注意背面與前面爐口對應的爐窗,兩組兩條直欞形孔,和前面的爐口呼應成隱形的一門兩窗的建築形制。
http://s11/bmiddle/59ae3ee9g7216dd057dca&690&690
宋摹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中的風爐,不管是否參入宋人的爐型,但其爐窗依舊是直欞形孔。注意爐窗的部位總是在爐身的中部或偏上,和建築上窗的部位也相似。
http://s7/bmiddle/59ae3ee9g7cf3228c6076&690
南宋劉松年《碾茶圖》中的風爐,也是爐後部開三條直欞形孔,只反映出一側,估計也和國家博物館的一樣,對稱部位還有一窗,是兩組窗的設計。
我們還可以看一種爐子的窗,這種爐子雖然不是火爐,但和火還是很有關係的,就是香爐中的熏爐,舉兩件文物為例,說明這種直楞窗在當時使用之普及。一是隋代豐甯公主墓出土的綠釉熏爐,另一個是陝西長安縣南裏王村唐墓出土的白瓷熏爐,尤其是後者,最可直觀地看見和陸羽風爐一致三窗分佈設計。
http://s13/bmiddle/59ae3ee9g7cf329b4f27c&690
隋代丰宁公主墓出土的绿釉熏炉
http://s9/bmiddle/59ae3ee9g7cf32fe65468&690
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出土的白瓷熏炉
這樣對照下來,我們更容易理解陸羽用窗子來命名爐的對流孔的時代背景。因為爐子上的這種開孔,在上可以稱為窗,在下的通常稱為門或口,如灶門、爐門,或灶口、爐口,所以這個窗,並不是隨意取字命名,恰恰是根據其造型的形象命名。尤其是這個窗上直欞條結構,從陸羽講風爐各個細節而卻沒單獨提到爐箅這一點看,底窗應該在爐底部,而不是在側面,“底一窗,以為通飈漏燼之所”,底窗就天然具備爐箅的作用了,而且是固定不可拆卸的。風從底上,灰燼從底窗直漏在灰承之中。
話說回來,將灰燼直落與四面通風的灰承上的底窗設計,從實用的角度考察,不是個好的創意。因為我們都知道,常見的爐子是在爐膛下半部,爐箅之下的位子,側面開一口,甚至有專門的配套的門,用於控制火力大小,同時也方便將需要的時候將爐門對準來風的方向,已助火勢,只有在一面來風,而其他三面都是封閉的狀態下,風才能有側面專向爐膛上方。如果按陸羽的設計,僅僅是三足支撐在灰承上,那這個風就成了穿堂風,一啸而過了,不但助不了什麼火勢,而且會把已經掉下來的灰燼變成沙塵暴了。
http://s3/bmiddle/59ae3ee9g7cf36950f4c2&690
自在雅集藏帶三足灰承鐵爐,蓮花紋,作三足盤檯之的標本。合理的爐口設計,背部有小孔對流,因為是取暖用的爐子,所以無嵽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