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说唱概述(上)

(2008-07-29 10:08:59)
标签:

西游记

说唱

文化

分类: 西游梦笔

《西游记》说唱概述

我国古代曲艺与今日曲艺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我国古代说唱艺术包括的范围很广泛,以宋代的说唱形式为基础,再纵观历代的说唱形式,大致可分为六类:演唱类、说书类、滑稽类、摹仿类、问答类、背诵类。这些形式经过历代的发展,至今天的曲艺舞台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鼓曲类、说书类、相声类、韵诵类。但不论古代曲艺还是现代曲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说唱故事”(包括说故事和唱故事)。在曲艺中,还包括一些无故事内容的说唱形式、如各地小曲,以抒情写景见长,相声以两人现场对话为表现形式,它们在说唱故事的形式独立而自成一类艺术形式以后,也都逐渐在内容上或形式上、演唱方法上、或是演出方式上向“说唱故事”方向靠拢,逐渐与说唱艺术等同起来,形成今日的曲艺艺术。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及演员表演等多种因素。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既有优长也有不足,其不足之处是成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优长之处是活动范围广,社会影响大,鉴于其在中国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它是《西游记》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游故事曾以各种民间说唱和表演艺术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今天所能见到的说唱文本仍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的某些片断等。小说《西游记》在成书过程中吸收民间说唱的成果,从而使小说中残存有大量民间说唱痕迹,如“通俗唱词的大量穿插;故事情节模式化现象比较突出;民间俗语的频繁使用”[1]等。

《西游记》成书后的说唱改编,从曲艺形式来看,曾改编为八角鼓岔曲、八角鼓牌子曲、八角鼓快书、鼓词、时调小曲、石派书、子弟书、大鼓、马头调等等。现在还有评书、快书、莲花落、山东渔鼓、单弦、二人传等形式。另还有宝卷形式。其共同促进了《西游记》在民间的传播。

一、《西游记》八角鼓曲目

八角鼓不但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称,还是北京曲艺说唱的总称。作为乐器,八角鼓始制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阿桂平定金川之后钦命制作,设计者参照各种手鼓形状,并将其每部分组成按上“八旗”的说词,它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奏乐器。作为曲种名称,八角鼓是“单弦牌子曲”的别名。北京现在的说唱曲艺过去叫什样杂耍,最早叫全堂八角鼓。满族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五种演唱形式:一、岔曲;二、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1949年后,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称为“单弦联唱”;三、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四、单弦;五、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

1、《西游记》八角鼓岔曲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之曲种,是单弦演唱中的一部分。岔曲起源于清初北京,兴盛于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内外,是曲艺班社“档子”里的一种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模拟女性第一人称的情歌。关于岔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乾隆朝征西凯歌;另一说是从昆曲、高腔岔支而成。岔曲的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一人操三弦伴奏(也可无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分饰正旦、小旦的对唱;还有穿插其他曲牌的联曲形式,由多人齐唱、轮唱的“群曲”形式,其曲体俗语称腰截,曲词多为咏赞体,借以抒发意兴。其基本唱腔结构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分曲头、曲尾两部分,可单独演唱,中间有一个大过门。曲头、曲尾中间也可以加数子、牌子,使一段的篇幅扩充到十数句、数十句。中间只加一个牌子的,叫“穿心岔曲”。岔曲的曲词句式是长短句,有七字句、四字句,嵌入五、七、十字的小对句(即“数子”)等,并加入嵌字、衬字。岔曲音乐取材于民间曲艺、小调和戏曲。主要曲调有平调韵、荡韵、黄鹂调、石韵、硬书等。所插用的牌子很多,大都为单弦牌子曲所用,如南锣北鼓、罗江怨、马头调、银纽丝、秧歌调、剪靛花、数唱等等。岔曲的篇幅分大小岔曲。小岔曲又名脆岔,短小精悍,不带数子,有词脆、腔脆、板头脆的特点。大岔曲又名长岔,在曲词中嵌入一长串用数板连接的嵌句。演唱时节奏明快,唱腔多变,高低起伏,一气呵成。道光时期岔曲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光绪初年,岔曲与牌子曲进一步结合,衍生出长于叙事的单弦牌子曲。至民国初,岔曲已经完全融入单弦牌子曲,作为单弦演员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偶作单独节目演出,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存在。

清中叶在北京兴起的八角鼓岔曲,和其他民间说唱一样,既是传统的文艺形式,又是传统文化观念的载体。它熏陶影响着一代代人,而时代环境的变化,又不断丰富和改变着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由于当年说唱艺人身居下层,不能被上层文人所重视。再加上社会条件造成的艺术保守,至今已大部分失传了。现存《西游记》八角鼓岔曲据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2]载,有三个。如下:

卷一八角鼓(一)岔曲总目

“八戒一支”,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补遗》页九九八著录;标曰:“岔曲”。北京抄本(前中央)[3](已毁)。此曲歌咏《西游记》中之猪八戒。

卷二八角鼓(二)岔曲总目

“悟空探路一支”,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五八六著录;标曰:“长岔”。车王府本(北大)[4]。别野堂钞本(碧蕖馆)[5]。题名“悟”字,原误作“无”。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卷三八角鼓(三)岔曲总目

“灵山十万里一支” ,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八三五著录;题名“里”字误作“载”;标曰:“小岔”。《百万句全》选录此曲。北京抄本(前中央)(已毁)。此曲歌咏《西游记》唐三藏取经事。

另据刘复《中国俗曲总目稿》[6](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载未为上所提的还有一种岔曲:

“戏名儿(九)”小岔,北平,抄本

2、《西游记》八角鼓牌子曲

牌子曲形成于清代末叶。流行于北京城郊。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称之为八角鼓、单弦八角鼓、牌子曲,简称单弦。是在流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岔曲的基础上,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实践,先是由单曲体的岔曲演变成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说唱结合的单弦牌子曲。篇幅上也从演唱短段变成了中篇连续说唱。一般每个曲目分成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约三四十分钟。

牌子曲的曲牌,依功能特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种。表演时按照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选用曲牌。清代乾隆年间,牌子曲的形式已比较完整,当时通称八角鼓。选用的曲牌多为时尚小令和戏曲唱腔。单弦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以长短句为主,并常用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曲目内容早期有不少以反映清代风貌及旗籍子弟生活的,自司瑞轩编演中、长篇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改编成分本演唱的曲目,为增加趣味性,常采用古事今说的手法,插科打诨,轻松活泼,极富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单弦牌子曲得到进一步的革新发展,形式上从联曲体的中篇说唱,演变成联曲体的短篇说唱,演出也由自弹自唱或一人站唱敲击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发展、产生了单弦对唱、牌子曲群唱、单弦联唱等形式。

据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卷四八角鼓(四)牌子曲总目载,牌子曲共计十一部。如下:

“女儿国一本”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清抄本(中国)。此曲演述《西游记》女儿国故事。

“乍冰一本”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杂牌岔曲》卷三选录此曲。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收沙悟净一本”作者无考。《各样曲目》、《中国俗曲总目稿》页四五四,并见著录。车王府本(北大)。此曲演述《西游记》唐三藏经事。

“李翠莲转皇宫一本”作者无考。《岔趣目录》著录;注云:“牌子。八百”。《牌子目录》亦著录;惟曲名略作《李翠莲》。《各样曲目》、《中国俗曲总目稿》页八六一,并见著录。车王府本(北大)。北京抄本(前中央)(已毁)。别野堂钞本(碧蕖馆)。此曲演述李翠莲故事,内容迷信。

“金钱豹一本” 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昔日歌场,尚见传唱,惟不详藏此曲者。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高老庄二本” 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二一二著录。朱格抄本(碧蕖馆)。清抄本(中国)。抄本(中国)。北京排印本(第一本)(前中央)(已毁)。《杂牌岔曲》卷三选录此曲。《文明大鼓书词》第十七册收此曲第一本,又第十八册收第二本。此曲演述《西游记》猪八戒故事。

“通天河一本”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清抄本(寥钹庵)。此曲别题《通天河作冰》,此曲演述《西游记》唐三藏故事。

“通天河作冰一本”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七八四著录;惟调名误标曰“岔曲”,非是。北京排印本(前中央)(已毁)。此曲正名《通天河》,此曲演述《西游记》唐三藏故事。

“猴儿变一本”作者无考。《岔趣目录》著录;注云:“牌子。二佰四”。《牌子目录》亦著录;惟书价作“二百八”。《各样曲目》、《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二七八,并著录此书。清抄本(碧蕖馆)。北京抄本(前中央)(已毁)。百本张钞本(长泽氏)(玉霜簃)。别野堂钞本(碧蕖馆)。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撞天婚一本”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昔日歌场,尚见传唱,惟不详藏此曲者。此曲演述《西游记》唐三藏故事。

“盘丝洞一本”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清抄本(寥钹庵)。此曲演述《西游记》唐三藏故事。

3、《西游记》八角鼓快书

快书,又称联珠快书,始于清朝道、咸年间,兴于同、光时代,渊源于“子弟书”,以弋阳腔之滚唱发展演变而成的。

咸、同年间,八角鼓大师奎松斋先生,在“流水板”的基础上,借鉴当时流行的“串铃”,“数唱”等杂牌子曲及“评书”和戏曲等说唱表演艺术,并参考了宋元“诸宫调”的演唱形式,明清“八股文”的文体结构,创作出节奏爽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情节简练,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首尾上下一气贯通的一个崭新的曲种,即所谓“累累如贯珠者”,定名为“联珠快书”。与稍后兴起之“单弦牌子曲”并列为北京“八角鼓”艺术中之两大主要曲种。快书的结构,是由诗篇、书註头、春云板、流水板、诗白、话白和联珠调七个段落所组成。快书的故事内容形式要求主题明确突出,故事情节简练,利刃斩麻,不拖泥带水。它适合演唱炽热火爆、慷慨激昂的段子,而不大适合表演那种卿卿我我,才子佳人的故事。快书从它的情节内容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段子和武段子。但这其中还有一些文武兼备,文戏武唱和武戏文唱的段子。在当前舞台常见的快书,是由一人演唱而另一人用三弦伴奏(或加琵琶、洋琴等乐器,但不多见)。演唱者应该身着长衫,只用折扇,手帕和醒木三种简单的道具,由一人扮演剧中各个人物,唱做念打,虚拟动作,变换位置,传神领空。另一种演唱形式,是由一人用三弦伴奏,而另由三位演员来演唱,称做“拆唱”。

据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卷五八角鼓(五)快书总目载,牌子曲共计

四部。如下:

“大闹天宫一回”作者无考。未见著录。清抄本(寥钹庵)。此曲即《反天宫》,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反天宫一回”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九九著录。北京抄本(前中央)(已毁)。此曲别提《大闹天宫》。简名《闹天宫》,又名《安天会》,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安天会一回”作者无考。此曲即《反天宫》;又名《闹天宫》,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闹天宫一回”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三零七著录。北京排印本(前中央)(已毁)。《文明大鼓书词》第二十二册亦收此本。北京学古堂排印本(碧蕖馆)。此曲即《反天宫》,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二、《西游记》鼓词

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化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7]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鼓词的名称,起于明代。清代初年以后,鼓词演唱相当兴盛。北方鼓词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苏的扬州鼓词、浙江的温州鼓词等。
    北方鼓词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在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也有一些短段儿书;曲词采取上下句反复的诗赞体,曲调比较朴拙。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的,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曲词有诗赞体和乐曲体两种。以老八板乐曲演唱的鼓词,一直到乾隆年间还在流行。嘉庆以后,又有以太平年乐曲演唱的鼓词,另外,子弟书在传入民间由盲艺人演唱时,也称为弦子书。这些多半是中篇和短篇曲词,内容以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的题材为多。诗赞体的鼓词,内容以长篇讲史的题材为多,今存有大量的刻本、抄本、石印本。鸦片战争以后,农村中以鼓板击节而唱的艺人和弦子书艺人逐渐拼档演出,形成近代艺人自击鼓板并有三弦伴奏的大鼓书;后来又经过河北的马三峰、山东的何老凤等人在唱腔上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西河大鼓、山东大鼓等品种繁多的大鼓书。
     南方鼓词,另有源流。清初至乾隆年间,有起源于道情的扬州鼓词流传,但不甚盛行,后来已不传。浙江的温州鼓词,相传始于明代,源于祀神时演唱的“唱太平”、“灵经”、“娘娘词”,曲调由古代的词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浙江还有丽水鼓词、永康鼓词,都以当地民间曲调演唱,至今仍在流行。
    在近人著述中,有鼓词源于唐代变文,或源于元、明两代词话的说法。由于古代对说唱艺术的称谓,多是一种通称,所以,历代说唱艺术的传承、流变关系很难详细考察。鼓词也是若干体制相近的曲艺形式的通称,即如所用的鼓就有扁鼓、战鼓、单皮鼓、小鼓多种,曲调源流也因地而异。直到现代,才形成源于鼓词的品种繁多的鼓书类曲种,并各有专称。
    据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卷七鼓词小段总目载,鼓词共计6卷:

“大闹天宫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四零八著录。北京抄本(前中央)(已毁)。清刻本(碧蕖馆)。北京致文堂刻本(碧蕖馆)。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火焰山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一零八著录。北京排印本(前中央)(已毁)。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安天会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一三零著录。北京排印本(前中央)(已毁)。北京宝文堂排印本(碧蕖馆)。《文明大鼓书词》第十四册选录此曲。《鼓词三编》亦收此曲。此曲演述《西游记》孙悟空故事。

“李翠莲施金钗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八六一著录。北京刻本(前中央)(已毁)。此曲即《李翠莲盘道》。此曲演述李翠莲故事,内容封建迷信。

“李翠莲盘道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七四一著录,题目下注曰:“一名《舍金钗》”。北京宝文堂刻本(前中央)(已毁)、(碧蕖馆)。清刻本(碧蕖馆)。北京致文堂刻本(碧蕖馆)。北京秀文堂刻本(碧蕖馆)。北京学古堂排印本(碧蕖馆)。北京宝文堂排印本(碧蕖馆)。此曲别题《李翠莲舍金钗》;又题《李翠莲盘道舍金钗》。此曲演述李翠莲故事,内容封建迷信。

“李翠莲盘道舍金钗一段”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页九六六著录。北京排印本(前中央)(已毁)。此曲正名《李翠莲盘道》。此曲演述李翠莲故事,内容封建迷信。

据《鼓词汇集》[8]目录(沈阳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第六辑,1957年版,内部资料)

大闹天宫                 奉天东都石印局版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奉天东都石印局版

高老庄收八戒             聂田盛述

猪八戒拱地               陶文宝述

李翠莲盘道               奉天东都石印局版

劈山救母                 王福义述

另有清代蒙古车臣汗王府收藏的《西游记》鼓词手抄本《说唱西游记》,现为北京市图书馆天坛参考阅览室收藏。这本手钞本散韵相间约百万字,未分段落,是国家收藏的“车王府”藏书的一部分。改编者的姓名及著作的年月,尚待查考。手抄本把《西游记》原著三分之二的篇幅改写成唱词,写作艰辛,有助于这部文学杰作的广泛传播。同时,也存在着说白与唱词重复拖沓,穿插一些无味的情节,行文用语未尽贴切等不足之处。



[1] 纪德君《西游记中的民间说唱遗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 朱一玄 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页。

[3] 指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4] 指北京大学图书馆。

[5] 指傅惜华。

[6] 朱一玄 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页。

[7] 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页。

[8] 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