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课程故事

(2009-11-03 17:10: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一、“课程故事”的概念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

    “课程故事”有别于“教育故事”,它主要取材于教师课堂教学生活,反映教师对自己即时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教育故事”更宽泛)

二、“课程故事”的特点

(一)情境性

    课程故事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真实性,它不是对未来教育过程的设想或规划,不像经验论文那样只强调自己的作法,并雄心勃勃,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

    课程故事必须有教育意义,值得认真探究。既然是故事,那自然离不开详细的情节和细节,有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细腻的细节,也就使得你的课程故事具有了生动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与讨论。

    课程故事中的“场景”指的是课程故事发生的环境。在理解“场景”时要注意,课程故事中描述的“场景”并只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空间”,而要从“引发、促进或阻碍课程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败教育教学的条件”这个角度去理解“场景”。

    课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情节”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情节再现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过程,在 “情节”中,故事的主角经历的情感的震动,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便抛弃陈见,转变教育观念。倾听、阅读故事的教师会感到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倍感亲切、真实,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二)探究性

    课程故事记录的是教师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出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课程故事往往始于教学现实与课程设计的矛盾冲突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思考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带着问题意识,“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未来”。

        (三)自我实践性

    在课程故事中,“我”是组织者,是故事的建构者和故事中的实践者,是“我”在讲述自己课堂上的亲身经历。 “我”在故事中躬身践行自己的“个人课程哲学”,建立自己的故事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再者,课程故事渗透着故事主人公──“我”的情感历程。“我”在故事里以我有限的精神生命与他者相遇,师生演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我”在故事里苦闷、彷徨、忧虑、冲突、兴奋。“我”作为一个情感真挚的完整的人在故事中生存,而非道貌岸然“理性君子”编撰自己的教育史话。总之,教师撰写的优秀课程故事必定洋溢着教师的生命色彩,个性魅力。课程故事是一个情感丰富、实践特点鲜明的教育学文本,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震撼和实践智慧的启迪。

 

(四)反思性

    课程故事不能只叙述故事,还应该对故事进行一定的反思、领悟和研究。它们是故事的思想灵魂,最能反映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时的课程理念。课程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关键在于课程故事中蕴含着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领悟,以及重述故事时的再反思。这种“双重反思”使得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教育,意识自己缄默的教育观念,促进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三、撰写、讲述“课程故事”的意义

1、锻炼面向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

2、洞悉个人实践知识。

3、提高教师反思探究的能力。

4、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5、在话语交流,心灵震撼,思维碰撞中汲取同行的智慧与经验,加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