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十大好书简介

(2013-03-09 12:20:29)
标签:

科学与宗教

十大好书

关启文教授

文化

分类: 科学与信仰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十大好书简介

  关启文教授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的学术著作,在这几十年无论在量与质上都有很大增长,我们在这里选择十个有份量的学者,再各找他们的一本代表作简介其内容。这方面的佳作汗牛充栋,我们挂一漏万(特别在历史研究方面)是难以避免的,但相信这十本书已充以令大家对当代的讨论有一概略的印象,刺激大家这方面的「胃囗」吧!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综览性和整合性的研究

 

以下四位都可说是这学科的泰斗,他们都很全面地就知识论、世界观和神学教义等不同方面作出科学与宗教/神学的整合。

 

1) Barbour, Ian G. 1990. Religion in an Age of Science [Aberdeen Gifford Lectures, 1989-91].  London: SCM /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Ian Barbour本身是科学家,而且在探讨科学与伦理和宗教的对话中,他多年都占领导地位。本书和它的续篇(Ethics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可说是他全面整合科学、宗教与伦理之后的成果。这书分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多种方法」,他分析了处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四大模式(冲突、独立、对话和整合) 的优点和缺点,再探索模型(model) 和典范/代模(paradigm) 分别在科学与宗教中有甚么角色,然后他总结两者之异同,而指出在今天对话的模式比冲突的模式优胜。(另请参Barbour, Ian G.  [291.175 B234R]1974. Myth, Models and Paradigm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第二部份的主题是「宗教与科学的理论」,是很全面的概览,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与热力学、大爆炸理论、新宇宙论、进化论等,他阐释这些新理论带来怎样的世界观,而又可怎样与宗教信仰调和或整合。第三部份是系统性的哲学和神学反省,他对古典有神论(classical theism) 不无批判,但认为较强调神的内在性的进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 能与当代的科学发现融和,揭示一个使人满意的世界观。

 

2) Peacocke, Arthur R. 1993. Theology for a Scientific Age: Being and Becoming -- Natural, Divine, and Human. Enlarged Edition.  Minneapolis: Fortress.

Arthur Peacocke是著名的英国生物化学家,多年从事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是这学科的顶尖人物之一。这本近作可说是他的系统的详细阐释。在前言里,他简略谈及他的知识论进路:在科学与神学都采纳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 (关于他的知识论,另请参Peacocke, Arthur R. 1984. Intimations of Reality: Critical Realism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然后他分别用三个部份论及自然界、上帝和人类的存有与生成(being and becoming) ,力证科学与神学对世界的理解是类似和可以共融的。现代科学(特别是进化论)揭示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出现更高层次的新事物的世界,也指向更超越和更包容的存有──既超越又内在的上帝,这种信念不但不违反科学精神,反而是完成了科学对世界的可理解性的寻求。另一方面,科学的新发现也帮助我们重新诠释神学,Peacocke认为当代科学世界观使我们更明白基督教的上帝不是抽离和遥远的,而是一位道成肉身、受苦的上帝。

 

3) Polkinghorne, John. 1994. The Faith of a Physicist: Reflections of a Bottom-up Thinker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John Polkinghorne是著名的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但中年却放低科学的事业,献身神学和教会,成为圣公会的牧师,是近年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学问广博,行文清晰,所以他的著作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本书的名字是《一个物理学家的信仰》,其特点是它每一章都是围绕尼西亚信经讨论,包括人性、信仰、上帝、创造、耶稣、钉十架和复活、神的儿子、圣灵与教会、末世论等。他的目的是想探讨在当代的科学世界观中,这些古老的信条应如何理解。当很多神学家认为现代科学逼使我们放弃或彻底修正这些信条时,Polkinghorne作为科学家却认为这古老的信仰今天(大体而言)仍是站得住脚的(如神的存在、神迹等),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放弃以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为中心的基督宗教。(另请参Polkinghorne, John. 1991. Reason and Re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heology. London: SPCK / Philadelphia: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261.55 P759R])

 

4) Torrance, T. F. 1984.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 in the Frame of Knowledge:  Exploration in the Interrela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heological Enterprise Grand Rapids: Eerdmans. []

T. F. Torrance是著名的苏格兰神学家,他除了神学方面的功力深厚,在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上也作出巨大贡献。本书描划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兴起,及其产生的二元论世界观如何对神学提出挑战。然而他认为无论是科学或神学对知识的反思,其实带来的是两者的趋同,而不是分歧。他对科学的理解很受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ichael Polanyi影响(3),所以他强调就算是科学研究最终都有一些终极信念是不可证实的(5) ,然而科学研究也不是「甚么都行」,而是在一些基本信念框架下进一步发现世界是可理解的。他的神学进路则主要受巴特(Karl Barth)影响,认为神学不可建基于证明(自然神学) ,而是启示,然而他认为只要正确安放好启示神学的首要地位后,某种关于自然的神学(theology of nature) 也可在其中占一定地位,这就为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留下空间。他也认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打破二元论的世界观,揭示一个偶然(contingent)但统一和有理性秩序(rational order)的世界,这就与「上帝的创造」的概念不谋而合。(另请参Torrance, T. F.  1981. Divine and Contingent Orde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创造论与进化论之争

 

生命从何而来──进化或创造?这一直是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中争持得最激烈的课题。在80年代的美国,科学创造论甚至与进化论者对簿公堂,虽然前者提倡在学校同样教授创造论的努力失败了,但不少人开始重新检视进化论。一般而言,80年代的科学创造论并不被主流的大学学者尊重,但9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个「智能设计运动」(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以下三位都是代表人物,他们的努力却渐渐被主流学术界重视和被传媒注意。这也引发了新一回合的进化与创造之争,这场辩论不单到达较高水平,也饶有趣味,很值得读者留意。

 

5) Johnson, Phillip E. 1993. Darwin on Trial. 2nd ed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有中译本:Peter, please check]

智慧设计运动的先驱Phillip Johnson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法律学教授,分析和破拆论证可说是他的专业,本书在1991年最初出版后便轰动一时。书中清晰地分析进化论者的论证,并逐一指出其谬误,结论是单从科学证据来说,并没有好的论证可证实进化论,所以进化论的基础不是科学,而是哲学──自然主义世界观。很多人坚信进化论,不是因为有证据,而是因为先接受了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不得不摒弃创造和设计的思想,进化论顺理成章便成为「真理」了。Johnson的著作流传很广,他又四处演讲,且经常与进化论者公开辩论。他虽然是广义的创造论者,但他的策略是避开有争议性的创造过程问题,而集中批判进化论的证据和哲学前设。这书的第二版也有他对一些批评者的响应。

 

6) Behe, Michael. 1996. 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有中译本:迈克尔.J贝希着,刑钖范等译,《达尔文的黑匣子──生化理论对进化论的挑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后期加入智能设计运动的有分子生物学家比希(Michael Behe),他是美国利希大学(University of Leheigh)教授,他这本《达尔文的黑盒子》叫他一炮而红。书中提出「不可还原的复杂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的概念,意即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若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这系统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那么这系统就有不可还原的复杂性。这种系统是不能透过随意混杂组成各部分而形成的。比希接着指出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生物对他来说好比是黑盒,他是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层面的精密组织的。但今天这黑盒已打开了,科学家已了解到多种生命功能的化学机制。比希更仔细地解释几种复杂的生化机制(如血液凝结的机制),以具体的例子指出这些机制有不可还原的复杂性,是不可能缓慢进化而成的。他也多年着意地在进化论的学术期刊找寻进化论者提出的解释,但叫他意外的是,解释这些生化机制如何演化的文章有如凤毛麟角,而具体和合理的解释更是付之厥如!比希并不排除生物演化的可能性,他只是指出生物的黑盒中其实有无数生化系统有不可还原的复杂性,它们是不可能从进化而成。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智慧的设计仍是最合理的解释。这本着作引起广泛注意,有人赞赏,也有人猛烈攻击(如道金斯),但无论如何,进化论的正统地位似乎受到严峻和建基于科学的挑战,而智能设计的概念重新登上科学家的舞台。(关于Behe如何响应一些批评,请参Behe, Michael J. 2001. “The Modern Intelligent Design Hypothesis: Breaking Rules.” Philosophia Christi, Series 2 Vol.3, no.1: 165-179.)

 

7) Dembski, William A. 1998. The Design Infer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然而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仍然对智慧设计的概念深感怀疑,纵然他们同意今天的进化论问题重重,但他们始终会认为进化论原则上可算是科学,而智慧设计则不能,因为它不是科学化的推论。William Dembski就在方法论上作出有力的响应,他虽然是较年青的数学家和神学家,但现已在智慧设计运动中占领导地位。他指出智慧设计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和多种科学(forensic science) 都采纳的推论方式,如何能说它不合法呢?他从这些我们接受的推论归纳出「智慧设计推论」(design inference) 的方法论,显示它是有严谨的规则的,并非好像一些人认为是可随意滥用的。以下是较通俗的介绍:Dembski, William A. 1999. Intelligent Design: The Bridge between Science &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而上面列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智能设计推论》则较技术性,在书中Dembski用严谨的数学理论(如或然率)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力证「智能设计」在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是可接纳的。他的工作也引起很大争论,甚或攻击,若他的看法是对的,对智慧设计运动最常见的批评就不成立。纵使他不全对,他的思想也能激发我们深刻地反思甚么叫科学方法,以及扩阔我们对「推论」的了解。

 

 

 

当代宇宙论的发展与宗教 

8) Craig, William Lane and Quentin Smith. 1993.  Theism, Atheism, and Big Bang Cosmology.  Oxford: Clarendon.

克雷格(William Craig) 是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他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可说单人匹马在当代复苏了宇宙起始论证(kalm cosmological argument),引入注目的是他结合了严谨的哲学分析和最新的科学证据,论证宇宙不是永恒的,从而推论出创造主的存在,因为凡有起始的事物都有因。他也能在学术期刊一一有力地响应批评,连无神论者史密夫(Quentin Smith)也承认有神论者在诠释最新的宇宙论发展上占了先着,故他奋起响应,他与克雷格的辩论就收集成上列书。这场争辩的结果尚未可知,但史密夫并没有明显占上风,他主要的响应策略是说宇宙可无缘无故地爆出来,但去相信这样伟大和精密的宇宙可从绝对虚无中爆出来,有多合理呢?有神论的解释似乎也不可排除吧?无论如何,当代天文物理的发展的确使宗教的课题重新放在议程上。(至于探讨「宇宙的微调」的佳作,则有Leslie, John. 1989. Universes London: Routledge.)

 

 

 

从当代科学哲学看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9) Clayton, Philip. 1989 . Explanation from Physics to Theology:  An Essay in Rationality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21 C579E]

Philip Clayton在这本书探讨一个与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都息息相关的课题,就是「甚么是有效的说明(explanation) ?」逻辑实证论者爱指控宗教的说明都是伪说明,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能作出预测的自然科学的说明,才是货真价实的说明。Clayton仔细探讨「说明」的概念,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的说明的特质,指出三者的确都有相异之处,但却不是在质上的绝对分野。三者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整体而言构成一种说明的连续光谱。所以绝对否定社会科学和宗教的说明能力是不对的,用这方法攻击宗教的合理性也不见很成功。(另参Clayton, Philip. 1997. God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0) Murphy, Nancey. 1990. Theology in the Ag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当代科学哲学有很多有趣的发展,波普(Karl Popper) 对实证主义带来第一波的冲击,而孔恩关于代模(paradigm) 的理论更把科学哲学带进历史主义(historicism) 的领域。然而另一位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加图(Imre Lakatos)指控孔恩将科学哲学变成「暴民心理学」,他提出另一种甚有影响力的科学方法论。他指出理性评论的单位实是一个科学研究计划(research programme),即是一整串不停发展及不断修正的理论。至于应接受哪一个研究计划,判决是要看长期表现。若研究计划在修正过程中预测到新事物即是前进(progressive)的,它就可被接受;若它只是在不断修正而全没有预测力,即是退化(degenerating)的,它就不应被接受。Nancey Murphy是著名的神学家,她在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中,是少见的女性学者。她应用拉加图的方法论在神学上,认为某些神学研究计划也能符合拉加图的标准,是前进而不是退化的。无论她的结论是否完全成立,但她的努力使我们更明白,若采纳一些较复杂的科学方法论而不是简化的,我们会清楚看到科学与宗教有不少相似之处。(从科学哲学新发展入手的,还可参考Van Huyssteen, J. Wentzel. 1989. Theolog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Faith: Constructing Theories in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其它方面

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是重点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年也有不少新的成果。这方面的书也很多,我推荐以下三本书及一本百科全书:

Brooke, John Hedley. 1991. Science and Religion: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有中译本 Peter, please check]

Hook, Sidney, ed.    1961   Determinism and Freedom in the Age of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Collier Books.

Hooykaas, R. 1973.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c Press. [有中译本:霍伊卡(R. Hooykaas),《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钱福庭、丘仲辉、许列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J

Jaki, Stanley L. 1978. The Road of Science and the Ways to God [Edinburgh Gifford Lectures, 1974-76].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 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c Press.

Ferngren, Gary B., ed. 2000.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