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笔下的“狗”

(2008-09-05 11:28:4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文/孙力

 

    鲁迅笔下的“狗”,写得是很精彩的。他把“狗”拟人化了,形式上是在写“狗”,实际上是在写人;而写人,又确乎是在写“狗”。人与“狗”、“狗”与人,是那样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图,堪称为文坛写“狗”之一绝。

    在鲁迅的有关杂文里,涉及到“狗”的大体有五种,即“癞皮狗”、“野狗”、“鹰犬”、“叭儿狗”和“落水狗”。

   “癞皮狗”的特点是“乱钻”、“乱叫”。单是“钻”与“叫”,已够使人“讨厌”,再加上一个“乱”字,就更让人为之切齿。这大约是指折断了脊梁骨的叛徒们的到处投书告密、助官捕人的罪恶活动,鲁迅对这种人称之谓“一群癞皮狗”。他在《半夏小集》里坚定地表示:“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足见,鲁迅对“癞皮狗”痛恨到何等程度。

    而“无人豢养,饿得精瘦”的“狗”,则成为“野狗”。这种“狗”,鲁迅用了一句话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它的形象,即“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作者用这一形象是实有所指的,而这只要看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就会明明白白。

    在《“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一文中,鲁迅把打着“民族主义文学”的口号掩盖国民党反动派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反动文人,比做帝国主义豢养的“有用的鹰犬”,他们“一面靠着帝国主义的暴力,一面利用本国的传统之力”,替他们主子除去“害群之马”和“不安分的劣民”。“鹰犬”一词,在这里被作者用于反动文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叭儿狗”的形象出自《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在这里面,鲁迅把替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效劳的买办文人称为“叭儿狗”。它的特性是“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的豢养,或者中外的娘儿们上街的时候,脖子上拴了细链子跟在脚后跟,”而遇到“衣履破碎的乞食者”,则“不住地乱叫”。对它们的媚态和势力是必须认识深刻的,因为“狗性是不会改变的”。

    在同一文中,鲁迅以贴切的比喻,把当时被赶下台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琪瑞等称为“落水狗”。这类狗的特性是在岸上“狂嗥”,“恣行无忌”,落水后,“忽而可怜”,一旦爬上岸来,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他日复来,“狗性不改”,“仍旧先咬老实人”。

     写文章,善取比,是鲁迅的一大特点。但任何取比都有特指的内容,尤其是写“狗”,跟今日许多写“狗”的文章不能同日而语。别的不说,网络上时有写“狗”的文章出现,取比的对也罢,错也罢,我在这里并不想说什么,想说的是,在学习鲁迅写“狗”的文章时,要在认可事实的基础上,连同他取比用典的高超技巧一起学习,运用恰当,比喻贴切,还是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快乐在真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