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说“衬字”
(2017-01-02 01:05:19)
辩说“衬字”
作者:洛地
“衬字”和“一字领”是同一类性质的“律句的变化”——此二者同为“律句在不变动原句式的情况下出现的变化”——可以说是“(词曲中)律句的最初的变化”;原应当紧接着“一字领”说;一则,因为在“词——格律化的长短句”这个概念没有确立、对“律句”没有清晰认识,难以观察其中的“衬字”;二则,“衬字”与“南北曲”很有关系;主要的是,这个“衬字”确实比较麻烦。所以迟到今天才把付诸《古今谈》发表。
一
“衬字”与南北曲相关,自元明而下,大多或者全部学者认为衬字只在南北曲;就且从南北曲中的衬字说起。
(一)“衬字”,这个词语,见于文籍,大约是要迟到元代。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有四处出现这个词语。其《自序》中有云:
……。吁!考其词音者,人人能之;究其词这平仄阴阳者,则无有也!彼之能遵音而有协音俊语可与前辈颉颃,所谓“成文章曰乐府”也;不遵而增衬字,名乐府者,自名之也。……
《作词十法·选语》在“可作:乐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下,有云: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
《作词十法·用字》在“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衬字”下,有云:
套数中可摘为乐府者能几?每调,多则无十二、三句,每句七字而止;却用衬字加倍,则刺眼矣!倘有人作出协音俊语,无此节病,我不及矣。紧戒勿言,妄乱板行,〔塞鸿秋〕末句本七言,有云“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却十四字矣!此何等句法?!而又托名于时贤;没兴遭此诮谤,无为雪冤者——已辨于序。
其《定格(四十首)》最后,引马致远《秋惭》(套)后有一段文字:
评曰:此词乃东篱马致远先生所作也。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
“衬字”,在元(北)曲中有,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衬字”是怎么样的一种东西呢?周德清等元人没有说,明清也没有人对它做定义性的释说。
(二)近代的辞书中“衬字”条。录两种目前最通行的辞书。
1《辞海》(见1989年缩印本第2026页)
衬字 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再于句中添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 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北曲用衬字较多。
2《汉语大词典》(见1997年缩印本下卷5366页)
衬字 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于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明王骥德《曲律·论衬字》:“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南曲少衬字,北曲多衬字。”郭沫若《雄鸡集·谈诗歌问题》:“任何一种新诗体的出现,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由四言而骚体,由五、七言而长短句,乃至由词而曲,曲再要加入衬字、衬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从南北曲中“衬字”出现的现象看,上二书的释文,有些地方说得似乎没有大错。然而,从衬字的性质、出现、在南北曲中的地位,以及……,是有问题,且不小的。
二
这一节,说北曲中的“衬字”。在讨论北曲之前,先把一些概念弄清楚了。
(一)《辞海》谓:衬字“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大谬。
无论在宋、元、明、清,无论在曲子、律词、南北曲等,根本就没有什么“重拍子”、“轻拍子”之类的东西。所谓“重拍子”、“轻拍子”是十九世纪末西洋音乐传入后才有概念。至于《汉语大词典》称:衬字“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更是不知所云了。
其实,二辞书说的上引那句话的意思,是:
在上板唱时,衬字不能占“板位”。
(二)“曲调(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增添的字”并不就是“衬字”。
《辞海》谓:“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再于句中添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汉语大词典》谓:“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所言近似。按二辞书的意思为:“在曲律规定的诸曲调(牌)的字数定额之外增加的字”。但是,这样说法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在规定之外增加的字”并非就是“衬字”。
一,在《律句》中说到“句有‘步’”:律诗、律词之格律,重要的一条是确立“一字步”(只用于奇言句的末步)、“两字步”,废除“三字步”、“四字步”。在南北曲尤其在北曲中,“三字步”却是经常地使用的。为省篇幅,仅举一例:
如〔落梅风〕,同是马致远之作,有如下之异(“三字步”下加线):
蝶慵戏·莺倦啼。┆ 方是困人天气·| 莫怪落花吹不起·┆珠-帘外晚风无力·‖
天教富·不待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岁月·‖
这类“三字步”并非衬字。
二,“一字领”并非衬字——这是最明显的。
以被周德清称为“万中无一”的“无衬字”的马致远散曲“〔夜行船〕套数”为例。
1其首曲〔夜行船〕。试与他人如商衜、狄君厚之作并列对看:
“。”为平,“·”为仄;“┆”为小韵,“|”为大韵即韵断处;“‖”章末——在词为片末、在北曲为套数内各曲之末,“‖” 全篇结束。:
商:风里杨花水上萍。┆ 踪迹 自来 无定·|
狄:忆昔扬州廿四桥。┆ 玉人 何处也吹箫。|
马: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 往事 堪嗟。|
(,入声作平声者)
商:席上温存。枕边侥幸·┆ 嫁字儿把人 来领·‖
狄:绛烛烧香。金船吞月·┆ 良夜 几番 欢笑·‖
马: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 灯灭·‖
足证马作中的“重”、“急”,皆为句前所带“一字领”。首曲如此,其他诸曲呢?
2其中次曲〔乔木查〕、第四曲〔落梅风〕:
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天教富·不待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岁月·‖
前者中“做”、“纵”,后者中“空”字,皆为“一字领”。
3其煞尾〔离亭宴(歇指)〕(“〔双鸳鸯〕杀尾声”。衬字用小字,降低半格):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
和露扎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其中,有“三字步”、有“衬字”(末韵断首句中“俺”字);而其中的“争”、“爱”、“便”、“道”字为“一字领”。就从被 周德清称为“万中无一”的“无衬字”的上例,便足以说明:《辞海》、《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释文至少是不精确的了。
(三)“曲调(曲牌)”怎么“规定字数”的?
从《辞海》、《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释文反映出来两书的编者对词曲理解上的一个根本观念:曲(曲调或曲牌)是有“规定字数”的。这里,有一件虽然好像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其实上是非常奇特的事——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词(调)、曲(牌),有“规定”的“字数”吗?谁给它们“规定字数”了?
这个问题太过于“根本”了。不能在这篇短文中剖析,还是说“衬字”。
事实上,人们在实际中是怎么判断“衬字”的呢?可以说,后世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的学者是以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曲谱”为据。这就不能不有问题了:
在周德清的元代,还没有《太和正音谱》,他怎么判断“正字”与“衬字”的呢?首编“曲谱”的朱权,又以何为据,编其《太和正音谱》的呢?
朱权的《谱》就是“规定”么?其“规定”一定正确么?
前辈曲律家早已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明中叶后又有许多“曲(文体)谱”出现。曲律研究家对我说,真要探知“正字”、“衬字”,须把同名曲调(曲牌)的作品,全部收集在一起,按句排列起来,将(某作品中)字数最少的,作为该句之“格”,超出那句“字数”的字便视为“衬字”——繁琐得很。我曾做过这个“傻事”,去找“正、衬”,事实上并不能如意。举〔庆东原〕为例。
〔庆东原〕在今存元人作品中计72首:小令54首、剧套中14首、散套中4首。择以下四作:张小山小令、白朴小令、马致远小令、关汉卿《单刀会》剧曲(按演出本):
张: 依山 洞· 结把 茅。┆
白:暖日 宜乘 轿· 春风 宜讯 马· ┆
马: 拔山 力· 举鼎 威。┆
关: 我把你真心儿待· ┆恁将那筵宴来设·┆
张:清风 两袖 长舒啸·|
白: 恰-寒食有二百处 秋千架·|
马:暗呜 叱咤 千人废·|
关:攀古 吊今 分什么枝叶·|
张: 问-江边 老樵。┆访-山中故交。┆
伴-云外 孤鹤。|
白: 对人娇杏花。┆ 扑人飞柳花。┆
迎人笑桃花。|
马: 阴陵 道北。┆乌江 岸西。┆
休了衣锦 东归。|
关:俺跟前使不得之乎 者也·┆诗云 子曰·|
但开言只教你剜口 截舌。|
张:他-得志笑闲人。他-失志闲人笑·‖
白: 来往画船边。招 青旗挂·‖①
马: 不如醉还醒。醒还醉·‖
关: 有义孙刘。目下反成做吴越·‖②
上四例的结构,同为三韵断;而句式各异,为:
小山小令:“三,三·┆七·|四。┆四。┆四。┆五,五·‖”
白作可为:“五,五·┆五·|五。┆五。┆五。|五,五·‖”③
马作小令:“三,三。┆七·|四。┆四。┆四。|三,三·‖”
关作剧曲:“三·┆三·┆七·|四·┆四·┆四。|四,三·‖”
这里有“规定字数”么?没有的。有“规定字数”的“曲谱”么?没有的。从根本上说,曲调(牌)压跟儿就没有什么“规定字数”的事。这是其一。又,
(四)北曲唱中有“衬字”么?
曲之为曲,在其入唱,北曲之所谓“衬字”在唱中是怎么样的呢?上引关汉卿〔庆东原〕剧曲并不是最典型之作;所以引它,因为它在《单刀会》中,是元曲杂剧中极少留至今舞台演出的最常见的一个折子,非但昆班演,高腔班也多演,可考察北曲中所谓“衬字”在演唱中的实际情况。按昆班的唱谱,为:
有“正字”、“衬字”的差异么?完全没有!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北曲,在唱中,是没有“衬字”的!这不就有了问题了么?人们都说曲中有“衬字”是从(元)北曲开始的;北曲是唱的,而北曲唱中是没有“衬字”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到这里,才进入到问题的实质。
(五)什么是北曲中的“衬字”?
从以上的辨说已经清楚地说明了问题:
一,所谓有“衬字”无“衬字”只在句,与曲调(牌)无关。
二,所谓有“衬字”无“衬字”只在案头(读曲),与(北曲)唱(一般)也没有关系。
三,那末,到底什么是(北曲中的)“衬字”呢?
请注意上引周德清之论“衬字”:
“……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者,则无有也!……能遵音调而有协音俊语……,所谓‘成文章曰乐府’也;不遵而增衬字,名乐府者,自名之也。……”;“……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套数中可摘为乐府者能几?”
他反来复去地说的是,“乐府”无衬字,用衬字之作便不是“乐府”——这个说法,细想去是不通的:既然“乐府”无衬字,“乐府”中就没有“衬字”的问题了。“非乐府”呢?如剧曲套数,它唱起来原无所谓“正字、衬字”之别;它本来就不是“乐府”,也就是在“非乐府”中也没有“衬字”的问题。那周德清在说什么呀?
周德清实际是指责文人“乐府”中用了“衬字”。所以何谓“衬字”?当先问“乐府”。
何谓“乐府”?周德清反复地说:“成文章曰乐府”。他所谓的“文章”的标准呢?与本题有关的是:“究其词之平仄阴阳”、“遵音调”、“平仄稳”。不是说得很明确么?
“平仄稳”、合乎“平仄阴阳”者,即句中凡合乎律句平仄格律的诸字为“正字”(所以,三字步、一字领并不会破坏平仄格律,故不是“衬字”)。反之,凡句中不合平仄格律的字乃为“衬字”。例见上引。现在可以作结论了:
衬字 在北曲的案头曲中,句内不合律句平仄格律的字,文人称之为“衬字”。
三
这一节说“南曲”中的“衬字”。
(一)再看看北曲唱中的“衬字”。
上面说了:一般情况下,北曲唱中并无所谓“正字、衬字”;是不是绝对地没有呢?不是的;有时候,北曲唱中也是有“正、衬” 的。那么差异在哪里呢?差异在是无板眼的散唱还是有板眼的“上板唱”。散唱即无所谓“正、衬”;上板唱就分出了“正、衬”。
仍以《单刀会·四》为例,在〔庆东原〕接一段对白后,唱〔雁儿落带得胜令〕,其文辞为:
凭着你三寸 不烂舌。┆休恼我三尺 无情铁·|
饥餐了上将头。 渴饮的仇人血·|
这的是龙在 鞘中蛰。┆ 虎向 座中歇·|
……
在唱呢?按今传的唱谱,为:
上文说了:“衬字不能占板位”。所以,在唱中,〔雁儿落〕中“衬字”比案头还多两处(饥餐了、渴饮的)。也就是,按“板拍有 则”的板唱是可以有“正、衬”之分的。
然而,板唱的北曲甚少;且我以为北曲原不用板唱,如今传唱的北曲板唱系在明清两代受南曲唱的影响所致;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北曲唱中无所谓“正、衬”。也因为如此,把入唱的北曲置于案头审视,“衬字”就特别多了。
作者:洛地
“衬字”和“一字领”是同一类性质的“律句的变化”——此二者同为“律句在不变动原句式的情况下出现的变化”——可以说是“(词曲中)律句的最初的变化”;原应当紧接着“一字领”说;一则,因为在“词——格律化的长短句”这个概念没有确立、对“律句”没有清晰认识,难以观察其中的“衬字”;二则,“衬字”与“南北曲”很有关系;主要的是,这个“衬字”确实比较麻烦。所以迟到今天才把付诸《古今谈》发表。
一
“衬字”与南北曲相关,自元明而下,大多或者全部学者认为衬字只在南北曲;就且从南北曲中的衬字说起。
(一)“衬字”,这个词语,见于文籍,大约是要迟到元代。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有四处出现这个词语。其《自序》中有云:
……。吁!考其词音者,人人能之;究其词这平仄阴阳者,则无有也!彼之能遵音而有协音俊语可与前辈颉颃,所谓“成文章曰乐府”也;不遵而增衬字,名乐府者,自名之也。……
《作词十法·选语》在“可作:乐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下,有云: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
《作词十法·用字》在“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衬字”下,有云:
套数中可摘为乐府者能几?每调,多则无十二、三句,每句七字而止;却用衬字加倍,则刺眼矣!倘有人作出协音俊语,无此节病,我不及矣。紧戒勿言,妄乱板行,〔塞鸿秋〕末句本七言,有云“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却十四字矣!此何等句法?!而又托名于时贤;没兴遭此诮谤,无为雪冤者——已辨于序。
其《定格(四十首)》最后,引马致远《秋惭》(套)后有一段文字:
评曰:此词乃东篱马致远先生所作也。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
“衬字”,在元(北)曲中有,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衬字”是怎么样的一种东西呢?周德清等元人没有说,明清也没有人对它做定义性的释说。
(二)近代的辞书中“衬字”条。录两种目前最通行的辞书。
1《辞海》(见1989年缩印本第2026页)
衬字 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再于句中添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 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北曲用衬字较多。
2《汉语大词典》(见1997年缩印本下卷5366页)
衬字 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于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明王骥德《曲律·论衬字》:“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南曲少衬字,北曲多衬字。”郭沫若《雄鸡集·谈诗歌问题》:“任何一种新诗体的出现,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由四言而骚体,由五、七言而长短句,乃至由词而曲,曲再要加入衬字、衬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从南北曲中“衬字”出现的现象看,上二书的释文,有些地方说得似乎没有大错。然而,从衬字的性质、出现、在南北曲中的地位,以及……,是有问题,且不小的。
二
这一节,说北曲中的“衬字”。在讨论北曲之前,先把一些概念弄清楚了。
(一)《辞海》谓:衬字“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大谬。
无论在宋、元、明、清,无论在曲子、律词、南北曲等,根本就没有什么“重拍子”、“轻拍子”之类的东西。所谓“重拍子”、“轻拍子”是十九世纪末西洋音乐传入后才有概念。至于《汉语大词典》称:衬字“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更是不知所云了。
其实,二辞书说的上引那句话的意思,是:
在上板唱时,衬字不能占“板位”。
(二)“曲调(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增添的字”并不就是“衬字”。
《辞海》谓:“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再于句中添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汉语大词典》谓:“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所言近似。按二辞书的意思为:“在曲律规定的诸曲调(牌)的字数定额之外增加的字”。但是,这样说法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在规定之外增加的字”并非就是“衬字”。
一,在《律句》中说到“句有‘步’”:律诗、律词之格律,重要的一条是确立“一字步”(只用于奇言句的末步)、“两字步”,废除“三字步”、“四字步”。在南北曲尤其在北曲中,“三字步”却是经常地使用的。为省篇幅,仅举一例:
如〔落梅风〕,同是马致远之作,有如下之异(“三字步”下加线):
蝶慵戏·莺倦啼。┆ 方是困人天气·| 莫怪落花吹不起·┆珠-帘外晚风无力·‖
天教富·不待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岁月·‖
这类“三字步”并非衬字。
二,“一字领”并非衬字——这是最明显的。
以被周德清称为“万中无一”的“无衬字”的马致远散曲“〔夜行船〕套数”为例。
1其首曲〔夜行船〕。试与他人如商衜、狄君厚之作并列对看:
“。”为平,“·”为仄;“┆”为小韵,“|”为大韵即韵断处;“‖”章末——在词为片末、在北曲为套数内各曲之末,“‖” 全篇结束。:
商:风里杨花水上萍。┆ 踪迹 自来 无定·|
狄:忆昔扬州廿四桥。┆ 玉人 何处也吹箫。|
马: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 往事 堪嗟。|
(,入声作平声者)
商:席上温存。枕边侥幸·┆ 嫁字儿把人 来领·‖
狄:绛烛烧香。金船吞月·┆ 良夜 几番 欢笑·‖
马: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 灯灭·‖
足证马作中的“重”、“急”,皆为句前所带“一字领”。首曲如此,其他诸曲呢?
2其中次曲〔乔木查〕、第四曲〔落梅风〕:
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天教富·不待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岁月·‖
前者中“做”、“纵”,后者中“空”字,皆为“一字领”。
3其煞尾〔离亭宴(歇指)〕(“〔双鸳鸯〕杀尾声”。衬字用小字,降低半格):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
和露扎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其中,有“三字步”、有“衬字”(末韵断首句中“俺”字);而其中的“争”、“爱”、“便”、“道”字为“一字领”。就从被 周德清称为“万中无一”的“无衬字”的上例,便足以说明:《辞海》、《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释文至少是不精确的了。
(三)“曲调(曲牌)”怎么“规定字数”的?
从《辞海》、《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释文反映出来两书的编者对词曲理解上的一个根本观念:曲(曲调或曲牌)是有“规定字数”的。这里,有一件虽然好像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其实上是非常奇特的事——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词(调)、曲(牌),有“规定”的“字数”吗?谁给它们“规定字数”了?
这个问题太过于“根本”了。不能在这篇短文中剖析,还是说“衬字”。
事实上,人们在实际中是怎么判断“衬字”的呢?可以说,后世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的学者是以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曲谱”为据。这就不能不有问题了:
在周德清的元代,还没有《太和正音谱》,他怎么判断“正字”与“衬字”的呢?首编“曲谱”的朱权,又以何为据,编其《太和正音谱》的呢?
朱权的《谱》就是“规定”么?其“规定”一定正确么?
前辈曲律家早已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明中叶后又有许多“曲(文体)谱”出现。曲律研究家对我说,真要探知“正字”、“衬字”,须把同名曲调(曲牌)的作品,全部收集在一起,按句排列起来,将(某作品中)字数最少的,作为该句之“格”,超出那句“字数”的字便视为“衬字”——繁琐得很。我曾做过这个“傻事”,去找“正、衬”,事实上并不能如意。举〔庆东原〕为例。
〔庆东原〕在今存元人作品中计72首:小令54首、剧套中14首、散套中4首。择以下四作:张小山小令、白朴小令、马致远小令、关汉卿《单刀会》剧曲(按演出本):
张: 依山 洞· 结把 茅。┆
白:暖日 宜乘 轿· 春风 宜讯 马· ┆
马: 拔山 力· 举鼎 威。┆
关: 我把你真心儿待· ┆恁将那筵宴来设·┆
张:清风 两袖 长舒啸·|
白: 恰-寒食有二百处 秋千架·|
马:暗呜 叱咤 千人废·|
关:攀古 吊今 分什么枝叶·|
张: 问-江边 老樵。┆访-山中故交。┆
伴-云外 孤鹤。|
白: 对人娇杏花。┆ 扑人飞柳花。┆
迎人笑桃花。|
马: 阴陵 道北。┆乌江 岸西。┆
休了衣锦 东归。|
关:俺跟前使不得之乎 者也·┆诗云 子曰·|
但开言只教你剜口 截舌。|
张:他-得志笑闲人。他-失志闲人笑·‖
白: 来往画船边。招 青旗挂·‖①
马: 不如醉还醒。醒还醉·‖
关: 有义孙刘。目下反成做吴越·‖②
上四例的结构,同为三韵断;而句式各异,为:
小山小令:“三,三·┆七·|四。┆四。┆四。┆五,五·‖”
白作可为:“五,五·┆五·|五。┆五。┆五。|五,五·‖”③
马作小令:“三,三。┆七·|四。┆四。┆四。|三,三·‖”
关作剧曲:“三·┆三·┆七·|四·┆四·┆四。|四,三·‖”
这里有“规定字数”么?没有的。有“规定字数”的“曲谱”么?没有的。从根本上说,曲调(牌)压跟儿就没有什么“规定字数”的事。这是其一。又,
(四)北曲唱中有“衬字”么?
曲之为曲,在其入唱,北曲之所谓“衬字”在唱中是怎么样的呢?上引关汉卿〔庆东原〕剧曲并不是最典型之作;所以引它,因为它在《单刀会》中,是元曲杂剧中极少留至今舞台演出的最常见的一个折子,非但昆班演,高腔班也多演,可考察北曲中所谓“衬字”在演唱中的实际情况。按昆班的唱谱,为:
有“正字”、“衬字”的差异么?完全没有!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北曲,在唱中,是没有“衬字”的!这不就有了问题了么?人们都说曲中有“衬字”是从(元)北曲开始的;北曲是唱的,而北曲唱中是没有“衬字”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到这里,才进入到问题的实质。
(五)什么是北曲中的“衬字”?
从以上的辨说已经清楚地说明了问题:
一,所谓有“衬字”无“衬字”只在句,与曲调(牌)无关。
二,所谓有“衬字”无“衬字”只在案头(读曲),与(北曲)唱(一般)也没有关系。
三,那末,到底什么是(北曲中的)“衬字”呢?
请注意上引周德清之论“衬字”:
“……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者,则无有也!……能遵音调而有协音俊语……,所谓‘成文章曰乐府’也;不遵而增衬字,名乐府者,自名之也。……”;“……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套数中可摘为乐府者能几?”
他反来复去地说的是,“乐府”无衬字,用衬字之作便不是“乐府”——这个说法,细想去是不通的:既然“乐府”无衬字,“乐府”中就没有“衬字”的问题了。“非乐府”呢?如剧曲套数,它唱起来原无所谓“正字、衬字”之别;它本来就不是“乐府”,也就是在“非乐府”中也没有“衬字”的问题。那周德清在说什么呀?
周德清实际是指责文人“乐府”中用了“衬字”。所以何谓“衬字”?当先问“乐府”。
何谓“乐府”?周德清反复地说:“成文章曰乐府”。他所谓的“文章”的标准呢?与本题有关的是:“究其词之平仄阴阳”、“遵音调”、“平仄稳”。不是说得很明确么?
“平仄稳”、合乎“平仄阴阳”者,即句中凡合乎律句平仄格律的诸字为“正字”(所以,三字步、一字领并不会破坏平仄格律,故不是“衬字”)。反之,凡句中不合平仄格律的字乃为“衬字”。例见上引。现在可以作结论了:
衬字 在北曲的案头曲中,句内不合律句平仄格律的字,文人称之为“衬字”。
三
这一节说“南曲”中的“衬字”。
(一)再看看北曲唱中的“衬字”。
上面说了:一般情况下,北曲唱中并无所谓“正字、衬字”;是不是绝对地没有呢?不是的;有时候,北曲唱中也是有“正、衬” 的。那么差异在哪里呢?差异在是无板眼的散唱还是有板眼的“上板唱”。散唱即无所谓“正、衬”;上板唱就分出了“正、衬”。
仍以《单刀会·四》为例,在〔庆东原〕接一段对白后,唱〔雁儿落带得胜令〕,其文辞为:
凭着你三寸 不烂舌。┆休恼我三尺 无情铁·|
饥餐了上将头。 渴饮的仇人血·|
这的是龙在 鞘中蛰。┆ 虎向 座中歇·|
……
在唱呢?按今传的唱谱,为:
上文说了:“衬字不能占板位”。所以,在唱中,〔雁儿落〕中“衬字”比案头还多两处(饥餐了、渴饮的)。也就是,按“板拍有 则”的板唱是可以有“正、衬”之分的。
然而,板唱的北曲甚少;且我以为北曲原不用板唱,如今传唱的北曲板唱系在明清两代受南曲唱的影响所致;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北曲唱中无所谓“正、衬”。也因为如此,把入唱的北曲置于案头审视,“衬字”就特别多了。
送TA礼物
(二)南曲唱中的“衬字”。
说了北曲板唱的例子,南曲唱中的“衬字”也就可以不必多说了——南曲,其句式、句步一般地说比北曲要规整得多,“衬字”本来就少;(按今之传谱)南曲入唱通常用上板唱;也就是,在南曲唱中是有“正、衬”之别的。尤其在明中叶之后,大量文人进行南曲创作,他们写作的南曲是律化的,“衬字”就越显少而明确了。仅举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皂罗袍〕起首两句(乐谱略有简化)为例:
上引,本句为“姹紫嫣红开遍。付与断井颓垣。”其间的衬字:“似这般都”;非但从平仄格律可以判断,而且可以明白地直接听出来。
所以,我说:(1)句中不律的字为“衬字”;(2)北曲“衬字”只在案头,在唱中无所谓“正、衬”;(3)南曲则有“衬字”——在上板唱中可以听得出来。
四
现在,可以说到正题了——关于“律词”中“衬字”。
我总的课题是“词体构成”。它不止于“词体”,知“词体”不但可更好地理解“诗体”,而且只有掌握了“词体构成”,才能理解(南北曲的)“曲体构成”。
上引《汉语大词典》引明王骥德《曲律》之说:“古诗馀无衬字。”古今学界大都这样认为。我以为律词是有“衬字”的——它,同样可以也必须依“格律”作为判断。
词,格律化的长短句——我特称之为“律词,除某些调(牌)中有特定拗句(如〔水调歌头〕中‘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十一字拗句等)外,其近千词调(牌)之用句,概为律句:
1除奇言句末字为“一字步”外,概为“两字步”;
2守律句的平仄格律。
也就是:首先从理论上说,凡句内不律的(“步”外的)字即为“衬字”;在实际中则须审视具体词作及其与具体词调的关系。
(一)用“衬字”之词作举例——只举令调为例。
一、〔桃源忆故人〕。多以初作者欧阳修所作为“格”:‖∶七·┆六·|六·┆五·∶‖。有用“衬”者。将欧阳修“正格”之作 与用“衬”的杜安世、王庭珪之作并列对看:
欧:莺愁燕苦春归去·┆ 寂寂 花飘红雨·|
杜:数枝半开半敛时。 洞阁晓宝妆新注·|
王:催花—霎清明雨·┆留得 东风且住·|
欧:碧草绿杨歧路·┆况是 长亭暮·‖
杜:香格艳姿天赋·┆甘被 群芳妒·‖
王:两岸柳汀烟坞·┆未放 行人去·‖
欧:少年行客情难诉·┆泣对 东风无语·|
杜:狂风横雨且相饶。 又恐有彩云迎去·|
王:人如双鹄云间举·┆明月夜扁舟何处·|
欧:目断两三烟树·┆翠隔 江淹浦·‖
杜:牵破少年心绪·┆无计 长为主·‖
王:只向武陵南渡·┆便是 长安路·‖
杜、王二作中“晓”、“夜”系“衬字”;《词谱》断作“三、四”,而为“又一体”,误,至少是不必要的。
(按,上引杜安世、王庭珪之作《词谱》(卷七),若据《全宋词》,杜安世之作无此“晓”字;王庭珪之作无此“月”字;可为侧证。
二、〔鹊桥仙〕。多以‖∶四·四·六·|七。六·∶‖为“格”;多在句前带领,如秦观名篇。有用“衬字”者,如辛弃疾。
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辛: 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
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辛:叹-折腰五斗赋归来。走下了羊肠几遍·‖……
三、〔一落索〕。众谱以‖∶六·┆四·|七。五·∶‖为“格”。有用“衬”者,如:
无名氏:……一枝芳信到江南。 来报 先春秀·‖
吕渭老:……香兰泣露雨催莲。 暑气 昏池馆·‖
欧阳修:……锦屏较幕护春寒。 昨夜里三更雨·‖
无名氏:……笛声容易莫相催。 留待 纤纤手·‖
吕渭老:……花花叶叶尽成双。 浑似我梁间燕·‖
欧阳修:……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 逢郎否·‖
四、〔玉树后庭花〕(即〔后庭花〕。此调初见于五代,其本“体”当为:‖∶七·┆四·|七·┆四·∶‖(毛熙震)。《词律》 谓有两“又一体”,其一下片首韵断为:“五·三·┆五·|”;另一过片处为:“五·四·┆”(皆孙光宪之作)。并列于下:
毛: ……歌声 满发 开檀点·┆ 绣衫斜掩·|
孙1:……晚来 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孙2:……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 野棠如织·|
毛: 时将 纤手 匀红脸·┆ 笑拈金靥·‖
孙1: 修娥 曼脸 陪雕辇·┆ 后庭新宴·‖
孙2: 只是 教人 添怨忆·┆ 怅望无极·‖
十分明显,孙光宪二作,与毛熙震之作完全一致,只是换头句用了“衬”,并不是什么“又一体”。〔后庭花〕就只是双叠令调“一体”:‖∶七·┆四·|七·|四·∶‖。
五、〔忆故人〕→〔烛影摇红〕。
(1)〔忆故人〕,令调,王诜首作(首韵断对处的句读见下文):
烛影摇红。 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烛影摇红〕,周邦彦所作,为双叠慢调:
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3)北宋时,又有贺铸一首、毛滂三首,令调,亦以〔烛影摇红〕为调名,录毛作一: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门掩绿苔应遍·┆为黄花频开醉眼·|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
可以看到,周邦彦(贺铸、毛滂)与王诜之作,首韵断对处似颇有差异,且调名不同;按《词律》《词谱》的做法,当为两个不同的词调(见下〔阮郎归〕等诸调);然而,古今词家向将王诜〔忆故人〕与周邦彦(贺、毛)〔烛影摇红〕视为同一词调。原因是明显的:周作下片系袭王作,又以王作首句“烛影摇红”作调名。有一个说法,据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说:先是王诜有〔忆故人〕之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据此,贺铸、毛滂之作当迟于周邦彦;所以,虽然《全宋词》将周列于贺、毛之后,其家王诜之作在前。
因王作首韵断对句与众人之作是有差异,词家都视之为“别体”——一词调之首作反成了“别体”,这是很少见的事。
王作首韵断,众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句读:a)《词律·卷六》《词谱·卷七》,b)《全宋词》,c)吴则虞校点《清真集》周邦彦〔烛影摇红〕之注内收录王诜此作(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与诸作并列于下:
王a: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b: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c: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周上: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
下: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
毛: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
此调,王诜首作如此,周邦彦(贺、毛)何以改为一句七言呢?事实上是:王作首韵断对处就是一句七言:“夜阑酒醒心情懒”,句前“向”字系一字领,句内“乍”字乃“衬字”——周邦彦与王诜同时,是懂得的(世称周知音律):
王: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
周:香脸轻匀。 黛眉 巧画宫妆浅 ·|
烛影摇红, 夜阑 饮散春宵短 ·|
毛:老景萧条, 送君 归去添凄断 ·|
不是十分明白么?故不承认或不知律词之“衬字”,就难以妥当地句读词作。
(二)上面说的都是以有“不用‘衬’的‘本句’”的词作为据,证说用“衬”之句。是不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形:词家所定的“正格”中实际已包含了衬字的呢?有的:有一些“孤调”就是这种情形。这里找一个作者甚多、麻烦也较多的词调〔小重山〕为例。〔小重山〕这个词调,纠葛甚多,牵涉到〔感皇恩〕。先说〔感皇恩〕
六、〔感皇恩〕,一般认为其“格”为:‖∶五四。四·┆七·|四·六·┆五·三·∶‖。
词家如《词谱》认为它别有六个“又一体”。其实呢?
〔感皇恩〕“本体”应当是一个很整齐的“偶奇”组合的双叠令调:
‖∶四。四·┆七·|四·六·┆七·∶‖。
以诸句中包含各种差异的毛滂、汪莘、赵长卿三人之作为证:
毛: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或者还不止如此,〔感皇恩〕有可能原系“四,四·┆七·|”四叠而成,即为:
‖∶四。四·┆七·|四·四·┆七·∶‖
毛:绿水小河亭。 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 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 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
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 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按早期小令结构,是很可能的。
说了北曲板唱的例子,南曲唱中的“衬字”也就可以不必多说了——南曲,其句式、句步一般地说比北曲要规整得多,“衬字”本来就少;(按今之传谱)南曲入唱通常用上板唱;也就是,在南曲唱中是有“正、衬”之别的。尤其在明中叶之后,大量文人进行南曲创作,他们写作的南曲是律化的,“衬字”就越显少而明确了。仅举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皂罗袍〕起首两句(乐谱略有简化)为例:
上引,本句为“姹紫嫣红开遍。付与断井颓垣。”其间的衬字:“似这般都”;非但从平仄格律可以判断,而且可以明白地直接听出来。
所以,我说:(1)句中不律的字为“衬字”;(2)北曲“衬字”只在案头,在唱中无所谓“正、衬”;(3)南曲则有“衬字”——在上板唱中可以听得出来。
四
现在,可以说到正题了——关于“律词”中“衬字”。
我总的课题是“词体构成”。它不止于“词体”,知“词体”不但可更好地理解“诗体”,而且只有掌握了“词体构成”,才能理解(南北曲的)“曲体构成”。
上引《汉语大词典》引明王骥德《曲律》之说:“古诗馀无衬字。”古今学界大都这样认为。我以为律词是有“衬字”的——它,同样可以也必须依“格律”作为判断。
词,格律化的长短句——我特称之为“律词,除某些调(牌)中有特定拗句(如〔水调歌头〕中‘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十一字拗句等)外,其近千词调(牌)之用句,概为律句:
1除奇言句末字为“一字步”外,概为“两字步”;
2守律句的平仄格律。
也就是:首先从理论上说,凡句内不律的(“步”外的)字即为“衬字”;在实际中则须审视具体词作及其与具体词调的关系。
(一)用“衬字”之词作举例——只举令调为例。
一、〔桃源忆故人〕。多以初作者欧阳修所作为“格”:‖∶七·┆六·|六·┆五·∶‖。有用“衬”者。将欧阳修“正格”之作 与用“衬”的杜安世、王庭珪之作并列对看:
欧:莺愁燕苦春归去·┆ 寂寂 花飘红雨·|
杜:数枝半开半敛时。 洞阁晓宝妆新注·|
王:催花—霎清明雨·┆留得 东风且住·|
欧:碧草绿杨歧路·┆况是 长亭暮·‖
杜:香格艳姿天赋·┆甘被 群芳妒·‖
王:两岸柳汀烟坞·┆未放 行人去·‖
欧:少年行客情难诉·┆泣对 东风无语·|
杜:狂风横雨且相饶。 又恐有彩云迎去·|
王:人如双鹄云间举·┆明月夜扁舟何处·|
欧:目断两三烟树·┆翠隔 江淹浦·‖
杜:牵破少年心绪·┆无计 长为主·‖
王:只向武陵南渡·┆便是 长安路·‖
杜、王二作中“晓”、“夜”系“衬字”;《词谱》断作“三、四”,而为“又一体”,误,至少是不必要的。
(按,上引杜安世、王庭珪之作《词谱》(卷七),若据《全宋词》,杜安世之作无此“晓”字;王庭珪之作无此“月”字;可为侧证。
二、〔鹊桥仙〕。多以‖∶四·四·六·|七。六·∶‖为“格”;多在句前带领,如秦观名篇。有用“衬字”者,如辛弃疾。
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辛: 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
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辛:叹-折腰五斗赋归来。走下了羊肠几遍·‖……
三、〔一落索〕。众谱以‖∶六·┆四·|七。五·∶‖为“格”。有用“衬”者,如:
无名氏:……一枝芳信到江南。 来报 先春秀·‖
吕渭老:……香兰泣露雨催莲。 暑气 昏池馆·‖
欧阳修:……锦屏较幕护春寒。 昨夜里三更雨·‖
无名氏:……笛声容易莫相催。 留待 纤纤手·‖
吕渭老:……花花叶叶尽成双。 浑似我梁间燕·‖
欧阳修:……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 逢郎否·‖
四、〔玉树后庭花〕(即〔后庭花〕。此调初见于五代,其本“体”当为:‖∶七·┆四·|七·┆四·∶‖(毛熙震)。《词律》 谓有两“又一体”,其一下片首韵断为:“五·三·┆五·|”;另一过片处为:“五·四·┆”(皆孙光宪之作)。并列于下:
毛: ……歌声 满发 开檀点·┆ 绣衫斜掩·|
孙1:……晚来 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孙2:……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 野棠如织·|
毛: 时将 纤手 匀红脸·┆ 笑拈金靥·‖
孙1: 修娥 曼脸 陪雕辇·┆ 后庭新宴·‖
孙2: 只是 教人 添怨忆·┆ 怅望无极·‖
十分明显,孙光宪二作,与毛熙震之作完全一致,只是换头句用了“衬”,并不是什么“又一体”。〔后庭花〕就只是双叠令调“一体”:‖∶七·┆四·|七·|四·∶‖。
五、〔忆故人〕→〔烛影摇红〕。
(1)〔忆故人〕,令调,王诜首作(首韵断对处的句读见下文):
烛影摇红。 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烛影摇红〕,周邦彦所作,为双叠慢调:
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3)北宋时,又有贺铸一首、毛滂三首,令调,亦以〔烛影摇红〕为调名,录毛作一: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门掩绿苔应遍·┆为黄花频开醉眼·|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
可以看到,周邦彦(贺铸、毛滂)与王诜之作,首韵断对处似颇有差异,且调名不同;按《词律》《词谱》的做法,当为两个不同的词调(见下〔阮郎归〕等诸调);然而,古今词家向将王诜〔忆故人〕与周邦彦(贺、毛)〔烛影摇红〕视为同一词调。原因是明显的:周作下片系袭王作,又以王作首句“烛影摇红”作调名。有一个说法,据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说:先是王诜有〔忆故人〕之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据此,贺铸、毛滂之作当迟于周邦彦;所以,虽然《全宋词》将周列于贺、毛之后,其家王诜之作在前。
因王作首韵断对句与众人之作是有差异,词家都视之为“别体”——一词调之首作反成了“别体”,这是很少见的事。
王作首韵断,众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句读:a)《词律·卷六》《词谱·卷七》,b)《全宋词》,c)吴则虞校点《清真集》周邦彦〔烛影摇红〕之注内收录王诜此作(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与诸作并列于下:
王a: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b: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c: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周上: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
下: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
毛: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
此调,王诜首作如此,周邦彦(贺、毛)何以改为一句七言呢?事实上是:王作首韵断对处就是一句七言:“夜阑酒醒心情懒”,句前“向”字系一字领,句内“乍”字乃“衬字”——周邦彦与王诜同时,是懂得的(世称周知音律):
王: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
周:香脸轻匀。 黛眉 巧画宫妆浅 ·|
烛影摇红, 夜阑 饮散春宵短 ·|
毛:老景萧条, 送君 归去添凄断 ·|
不是十分明白么?故不承认或不知律词之“衬字”,就难以妥当地句读词作。
(二)上面说的都是以有“不用‘衬’的‘本句’”的词作为据,证说用“衬”之句。是不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形:词家所定的“正格”中实际已包含了衬字的呢?有的:有一些“孤调”就是这种情形。这里找一个作者甚多、麻烦也较多的词调〔小重山〕为例。〔小重山〕这个词调,纠葛甚多,牵涉到〔感皇恩〕。先说〔感皇恩〕
六、〔感皇恩〕,一般认为其“格”为:‖∶五四。四·┆七·|四·六·┆五·三·∶‖。
词家如《词谱》认为它别有六个“又一体”。其实呢?
〔感皇恩〕“本体”应当是一个很整齐的“偶奇”组合的双叠令调:
‖∶四。四·┆七·|四·六·┆七·∶‖。
以诸句中包含各种差异的毛滂、汪莘、赵长卿三人之作为证:
毛: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或者还不止如此,〔感皇恩〕有可能原系“四,四·┆七·|”四叠而成,即为:
‖∶四。四·┆七·|四·四·┆七·∶‖
毛:绿水小河亭。 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 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 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
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 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按早期小令结构,是很可能的。
前一篇:正确理解王冀德论音韵
后一篇:辩说衬字 二 作者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