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卫东: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011-09-07 10:41:35)
标签:

文本

教材

教法

李卫东

杂谈

分类: 教法

引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教教材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教者和学者)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教学化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绍禹)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曾天山)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以文学类文本为例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倾听什么?

1.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2.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济南的冬天》

3.倾听文本的变奏

《皇帝的新装》  

4.倾听文本的休止

《社戏》

如何倾听

1.别听走了神——适宜拓展

《林黛玉进贾府》

2.别听走了调——把控体式

《咬文嚼字》

二、倾听文本的声音——以一份学情报告为例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几份学情调查

1.《孔乙己》

1.《孔乙己》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什么呢?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2.新闻

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而非报纸

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都是社会新闻。其次是文化、时政、体育

像写日记,和日记没啥区别,都是记录身边的新事情

与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辞方法

新闻的内容没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对一件事情的介绍和叙述。

3.《苏州园林》

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什么文?

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抒情的结尾?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本文是一片写景散文吗?

文章为什么不以总结性的话语结尾?这样的话是不是会给人以没说完之感?

《苏州园林》虽为写景散文,但文章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游记还是说明文?

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吗?

叶圣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作者为什么边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象,边从游客的角度品味景点?

 

三、倾听学术声音----以《背影》为例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裹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推荐几本书

《名作细读》

《名作重读》

《名作导读》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

 

四、倾听编者的声音---一人教版为例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材的再度加工。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景资料的结合)

 

五、倾听课堂的声音----以《故都的秋》为例

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更是流动的。课堂上的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也就在变化、流动的学情中随时调整。

一份听课笔记

在一个阴雾绸缪的南国的秋日,我听了一节《故都的秋》。执教教师是一位典型的北国男士,长相敦厚朴实,年轻而稳重。

简洁的课堂导入后,几个学生接龙似的朗读全文,接下来,舒缓的音乐声起,是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我暗自一惊:音乐声起,不是惯常预料的精英学生的美读,也不是教师本人提气带劲的范读,而是直接扑入了人声鼎沸的杂读,而且是反复读,此举竟和执教者的长相一般朴直。

此时,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赏析一幅画面。1、结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意境。2、这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哦,先前让学生撒开欢的读,尽情的读,看似粗糙简单,实际是在让学生先自行扑入文字的怀抱,浸入体验和感觉,为进一步的玩味赏析做准备呀。于是,学生默读,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对话的话题当然是你喜欢哪幅画面,有何特点,感受到怎样的意境、情感?,老师很从容,也很善于等待,在倾听、等待中不断追问,一问一答显得有板有眼。

约莫有两三轮问答后,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停留在第一幅画面,幻灯片上展现出这段文字:看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漏下的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破屋、破壁腰…… 又经过教师轮番和五六个学生捉对厮杀,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在问答的对搏中过去了28分钟,课堂依然停留在细数”“静对上,停留在闲适”“淡泊上。再刻意观察一下学生,除了正在与老师对搏的一位之外,有的在做倾听状,有的在直直地盯着课本,有的把头俯在课桌上,有的在摆弄着手中的文具……听课的我焦躁不安起来……蓦地,幻灯片终于换了,接着是教师浑厚的男中音响起: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

在秋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

像一枚凄美的黄叶,

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下课了。

课间休息,我走到走廊,手往口袋摸,想抽烟,糟糕!香烟落在房间了。旁边一位老师刚点着一支烟,看到我一幅模样,急忙递给我一根,我们俩便边抽烟边闲聊起来。他来自重庆的郊区县,他说起这节课给他的启发很大,特别是老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不停地说,师生互动得好。不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在想,更多的学生是在,不停地他人讲,会不会疲惫?要是控制不住自己,走了神怎么办?说完,他盯着我看,我说我赞同他的意见,要是多一点手段和方式又该多好啊。一袋烟甫毕,会议又开始了,我重新坐到位子上,拿起听课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提及。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探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不妨举个数学的例子,有一份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其中第三、四部分的内容是:

三、变式训练,深化新知

1、位置变换,突破思维定势:

指出下列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2、图形转换,沟通知识联系:

操作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操作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操作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两种变式训练,引导主体参与,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发现能力。教学中,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本质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充分体现由共性到个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的渐进性原则。】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找梯形

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数学问题:从梯子上你能找出几个梯形?怎样才能知道这架梯子最高能达到的高度?

2、拼图形

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最熟悉的图形。

3、摆图案

利用多种平面图形,摆出一副你最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沟通数形联系,深化思维层次,突出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把那个连听课者都为之一振的故都的秋,在……提前使用,改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故都的秋,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在……,请根据文章内容,再续写几句话。

课堂收束阶段,再引入一个活动:假如让你来写,你会写哪里的秋?以    )的秋,在……,在……说(写)几句话。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卫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