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圈》一书出版

(2009-09-18 11:02:20)
标签:

光圈

图片摄影

东视龙媒

序言

袁威

西藏

北京电影学院

波波棕榈岛

杂谈

分类: 文学

《光圈》一书出版

                 光圈》终于摆在了我的书架上

《光圈》一书出版

                      当年毕业时眼睛都是闪着光芒的

    国内首部摄影小说《光圈》终于出版了。作者袁威完成了自己的又一个愿望:以文学的形式描述摄影。

    袁威塑造了一个热爱摄影的主人公——成远。成远的身上,浓缩了许多摄影人的真实经历,在讲述摄影圈里的故事的同时,探索摄影真谛。书中涉及多种摄影门类,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广度。

    记得为《光圈》写序言时,看到这部书三十五万字的初稿,只有震惊了。为了完成这部作品,袁威采访了很多摄影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些,对于一个双眼近乎失明的人来说,背后的辛苦和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要感谢袁威的夫人,她担当起了大量的秘书工作。那年袁威来天津采访我,就是他夫人负责记录、录音,真的是很感动人的。

    我觉得,很多经历了一些坎坷的摄影人,都能从《光圈》的主人公成远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至少我是这样。

    对于《光圈》中主人公成远所接触的摄影圈,说实话,我多年来以为摄影创作是很个体的事情,独往独来惯了,没有象样的作品可供参加比赛,没有象样的理由加入摄影组织,没有多余的金钱去办展览,更没有财力和时间去“集体拍裸体”,所以对圈子我了解的不是很多。至于那些欺名盗世之徒也许真的有其人,而且生活得很幸福;至于那些尔虞我诈之事也许的确有其事,而且演绎得很精彩。故而,希望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交易者们倘能卖真狗肉也算是还存在一点点做人的良知。袁威能把这个圈子里的故事描述给读者,恐怕也是会有人看了不舒服的。不过,作者声明在先:人物情节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呵呵,反正我是不怕对号入座的,因为至今我还没卖过狗肉。

    不多说了,摘录我为《光圈》所写的序言帖在这里:

  光圈》这部书是作者举着放大镜完成的。

    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摄影人写摄影事的小说。

    作者袁威托我为他的这部书作序。当收到书稿时,我震惊了。十年前他曾对我说要写一本关于摄影圈的东西,当时只认作是玩笑;三年前,已经视力残疾的他为了收集素材特地到天津来找我时,我仍没太认真。毕竟,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现在他果然拿出了这样一部小说。五十万字,对于一个须借助放大镜才可看清屏幕的人而言,意味着怎样的汗水和心血!我感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说实话我真的有些诚惶诚恐。在北京电影学院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对袁威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无论学识和经验我都远不及他。况且作序是件不容易的事,若太过随意则粗俗不堪,若夸夸其谈又有卖弄和轻浮之嫌,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亵渎。好在读者关注的是小说的内容,对于序大都会跳过或一瞥了之。想到此我也就斗胆同意了。

    我坚持认为袁威的眼睛多半是被他所钟爱的摄影夺去光明的。他对拍摄的痴迷,他对暗房的执着,过早透支了属于他的光明。取景器里的景象渐渐模糊,视觉世界一片虚影。摄影人没有了眼睛的感知,相机也就失去了价值。

    然而,袁威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放下相机,便毅然拿起了笔,凭着微弱的视力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多年来丰富的积累,展开了写作。

    袁威是个文化人。这是我一年以前读了他的处女作《放飞生命》后的感觉。

    我这样评价未免有俗气和奉承之嫌,但是他的那些摄影图片所呈现出的原生态的美的确震撼了我,是极具文化内涵的。作者将西藏设计为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是有其生活基础的。袁威的西藏情结由来已久。很早,他就给我讲过西藏,讲过他进藏的艰辛,讲过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西藏天之高远、云之炫彩。我这个从没到过西藏的人也陡然感觉开阔了许多。

    后来,我一度外驻东南亚某国。受当地摄影家协会邀请,曾经去参观过他们本国摄影家到中国西藏采风后的一个专题影展。十几位摄影家据说是包了专机去西藏的。记得当时我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作品和袁威的作品做了比较。说实话,那些摄影家们的影像少有不俗之作,大部分作品表述的是没到过高原、没见过冰峰的观光客的视觉和理解。除去设备的因素,我觉得无论是艺术的表现还是作品的内涵都远不及袁威。自然,包机进藏的摄影家们是体会不到袁威进藏时的艰辛的。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才更容易领悟艺术的真谛。不曾流浪的人,如何懂得流浪者的心?袁威喜欢这样流浪,他乐得在历尽孤独后寻找到炊烟。

    袁威把他这部小说的书名定为《光圈》。这是个摄影专业名词。在摄影中,光圈是用来调节镜头光孔大小的。光圈可调节镜头的透光量。正是这些通过光圈投射到胶片上的光束决定了影像。不仅如此,本书各章均使用摄影专业词汇作标题,即凸现了摄影味道,又有一语双关之妙。作者袁威将摄影用小说语言跃然纸上,更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让人们品味摄影圈的万千气象、摄影人的勤奋与挣扎。

    不难看出,对于主人公成远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作者几乎没有去刻意营造什么,只是素描般地描述;把摄影圈内一个个生活片段编成小说的主体。人物生动鲜活,情节历历在目。不管读者是不是摄影圈里的人,都可以透过故事去聆听,去回味,去感觉。

    小说人物的苦辣艰辛、爱恨情仇像透过光圈的光影一样折射出了众多摄影人的人生百味。客观的讲,很长一段时间摄影人应该算是个特殊群体。那些年月摄影人呈现在百姓面前的多是神秘的一面,照片背后的汗水与鲜血是不被人们所关注的。胶片与数字的划时代,让摄影的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恰恰是袁威,一个曾经的摄影人,用小说化的笔触为上一代摄影人有个总结(权且容我这样说),同时,讲述给年轻一代摄影人那些离他们渐行渐远的岁月流年。是承上,是启下。然而,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摄影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仅仅是技术手段而已。相同的依然是光圈,不同的是透过光圈的光线,是愈加光明了,是愈加灿烂了。

   《光圈》在讲故事的同时涉及诸多摄影门类,探讨摄影理念,讲述摄影创作方法。从这一角度看去,可以说,这又是一本小说版的摄影书。正如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凤生先生看过书稿后,给作者袁威的信中所说:“我想每一位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有收益。小说具有可读性,我想不完全是因为自家人读的原因吧!小说也使人了解摄影圈内的情况,增加摄影知识,尽管还不够多。”老院长的鼓励与教诲是对袁威作品的首肯,是前辈对学生的热情支持。

    袁威的小说没有去跟风,而是写出了独到的品位。

    我想说,作家和摄影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种情绪化的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创作有了力量源泉。

    透过《光圈》,希望每个热爱生活的人让自己的那束光有一个美丽的瞬间。

 

                                                                        杨  

                                                                   2009年6月于天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