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一门四名伶

分类: 人物评传 |
马氏一门四名伶
---怀念老乡“马根子”
我的同乡马兆麟先生,小名根子,艺名“根根红”,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马根子”老先生。他是现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马派艺术的创始人。1901年他生于山西文水县伯鱼村,7岁时父死母嫁,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后入同盛园戏班,被同盛园戏班花脸演员“大麻黑”收为徒弟,学戏四年,唱、做、打,念技艺全面。“大麻黑”本名范天贞,灵石县静升村十字瓮门沟人,13岁时与本村好友闫贵锁(晋剧泰斗丁果仙的过门师傅、义父)在介庙看戏时私逃出走,跟随太原晋剧二园班学艺唱戏。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唱腔浑厚有力、荡气回肠,因此有“大麻黑台上一声吼、戏台也要抖三抖”的美誉。他以唱黑净闻名,但也通晓其它行当,形成了激情、奔放、夸张的表演风格。1910年,只有九岁的马兆麟拜“大麻黑”范天贞为师,认作义父。初学丑角,后改须生,四年后满师,一唱走红,人称艺名“根根红”。到太谷二锦梨园深造。二锦梨园在祁县、太谷一带颇有名气,行当齐全,他专攻须生,技艺日益提高。曾与筱金枝、王玉山(水上漂)同台演戏,长期以头套须生挑梁。不料有一次因胸部受伤损坏了声带,正如俗话所说“唱戏怕没嗓子,钉鞋怕没掌子”。马兆麟先生声带虽然受损,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另辟蹊径,下大力练习做功,以念白和做工戏受到欢迎,并逐渐形成了他手、眼、身、步精致灵巧,舒展大方,髯口功准确精到,表演激情奔放,极富夸张的风格,享誉"东四处"更及三晋大地。最终在表演上取得突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马派的开山鼻祖。多年来马兆麟先生因能戏甚多,常在班内外传授,尤其是抗战期间在"东四处"教戏有年,深受广大乡人敬重。
为什么说马兆麟先生是我的老乡呢?因为在1919年他18岁时来到盂县,进入瑞梨园剧团(一称"快班"),不久娶妻成家,就寄居于我的故乡清城村。清城号称“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发达,文物古迹甚多,农历二月初二和陆月十五是本村庙会,因而一年唱戏最少两次,如有特殊事情可另加戏,是方圆几十里内请戏班次数最多的村镇。他选择落户清城,在这里一住就是近三十年,成了一个正宗的清城人。
马兆麟先生18岁时来到盂县,40多岁离开清城迁去太原,期间他登台演戏数千场,作为一个演员,早已声名鹊起, 名震晋东。这二十余年,是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龙套逐步成长为晋剧名伶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期,是他的表演艺术日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也是他孕育与开创马派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奠定期。家乡的乡亲们都很尊重马兆麟先生,也为有这样一个晋剧名家落户于本村而骄傲与自豪,每当提起马兆麟先生时,村里上年纪的人都熟悉他的经历,亲切地叫他的小名“根子”。因了这个原因,我说与他是老乡。他进入盂县戏班后,在晋东一带地区及河北等地巡回演出,颇受观众喜爱和赞赏。直到1941年,他才带着妻小一家迁入太原,随即领着弟子们入了太原新华剧院,与晋剧名角丁果仙、乔国瑞、郭凤英、筱金枝、梁小云等同台合作献艺,他博览众长,汲取了各路名家的艺术精髓,提高了演艺水平,技艺越发精湛。他曾经主演的《清风亭》《走雪山》《八件衣》等,名噪一时,深受观众欢迎。马兆麟先生先后到阳泉、张家口、北京等地进行演出,在北京三晋剧园曾和马玉山(艺名水上漂)、牛桂英、筱桂桃等名演员同台演出。1949年冬,马先生一家迁到太原,进入人民剧社,边演出,边整理自己演过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他随团去北京参加全国戏曲汇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4年,马兆麟一家与由代县来的霍金凤、任礼、刘振芳等合成了霍金凤剧团,后为太原市晋剧三分团。1956年,霍金凤带部分人员去晋北、内蒙演出后,马秋仙担任三团团长,演员主要有马兆麟、马秋仙、马玉仙、成淑贞、黄秀珍、白炳玉等。1959年,丁果仙调入山西实验剧院,一团部分演员和二团、三团合并,成立太原市晋剧团。1962更名为山西省晋剧院。
记得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秋日的下午,“根根红”携亲属一行回旧居拜望了乡亲们。我记得那时刚六、七岁,正在故乡清城村的后摆沟(村东的一条街道)与小伙伴玩耍,忽然看到几个村里人引着一群穿戴异样,操外地口音的男女,大家一路亲热地说笑着从村口走过来,在董家大门口坐街的几位乡亲好奇而又羡慕地跟在后面,向陪同客人的村民问询这群陌生的来客。从他们的对话中,才知道这群人是“根根红”和他的夫人、女儿等亲属,说着,只见他们走进了南面一处姓潘的宅院大门,那就是马兆麟先生当年的住居,我记得那是一个不太大的院子,大门朝南,上房是正房,还有两间西屋,是厨房。马兆麟先生这次携女重回旧居看望乡亲,还住了一夜。这次回乡,马兆麟先生为县晋剧班作了多次教练和示范表演, 耐心指导学员们各个做功动作,还特地在清城登台, 为村民们演出了《甘露寺》等剧目,表达了对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那年离开清城后,再没有回来过。后来我曾建议村里开放马兆麟故居(今旧址仍存),可惜一直未果。
作为马派的创史人,马兆麟先生注重戏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转入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教后,其授艺严肃、严格、严谨,对艺徒爱惜有加,多为一戏成才,为行里行外所称道。带出了不少徒弟,培养出了唱做俱佳、名播山陕、誉满京华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须生李月仙、董云仙等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李月仙曾说,她就是一出《秦琼观阵》师父从脚底下的功夫到身段技巧给扎实扎好才"出炉"的……。她的帽翅功、髯口功、梢子功、马鞭功,达到了情、技、艺浑然一体,特别是“髯口功”是她创建的一绝。李月仙作为马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她又培养了包括谢涛、王和爱、王红娟、张艳玲等优秀的晋剧须生新秀(马派艺术第三代传人)。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艺术司公布了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入选名单,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地方戏曲类中,李月仙申报的《齐王拉马》《杀驿》项目入选并顺利结项。
马兆麟先生同时还带出了长女马福仙(艺名十七生)、次女马玉仙和侄女马秋仙(艺名小果子)。1962年夏,盂县晋剧团培训班部分学员赴省拜会马兆麟先生,马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不厌其烦地在艺术方面给予了深入的指导。1980年,马兆麟参加山西省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80高龄的马兆麟先生,将自己毕生整理的70多个晋剧剧目献给大会,为戏剧事业作出了贡献。马兆麟先生与盖天红、高文瀚、郭云山被誉为晋剧四大须生前辈。
马玉仙,马兆麟的次女,生于清城村,也是有名的晋剧演员。嗓音清亮,音质甜美,扮相俊俏,身段娇好。马玉仙作为小妹,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会哼唱短小的段子,所以出道较早,根据自己的特点,主攻青衣兼老旦,解放初期,晋北的霍金凤曾率领以代县艺人为班底的晋北文艺演出团与马兆麟、马秋仙等曾短期组成太原晋剧三团,马玉仙在三团期间出演了《杨门女将》《杨八姐游春》《北天门》《花木兰》等,马玉仙多饰杨家戏里的佘太君,神形兼备,颇为人称道。马玉仙还曾与牛桂英同台演出新戏《大家喜欢》,薛小凤的小姑子,南玉英的婆婆,马玉仙的媳妇。灌有《下边廷》等唱盘。但关于她的资料十分缺乏,不得其详。
晋剧名家马秋仙,是马兆麟的侄女儿,也是养女。与丁果仙、张美琴、乔玉仙并称为晋剧须生四大师。1928年生于山西文水卜宜村。自幼喜爱戏曲,10岁师从叔父学艺,工须生,专承"马派",以做工戏《秦琼观阵》开蒙,其代表作有《芦花》《斩子》《空城计》《八件衣》等戏。在1940年代就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因有人在她任主演的戏报上画了个果子,于是得艺名为“小果子”。13岁来到太原,进新华剧院,初演彩女之类配角,两年后显露才华,与郭兰英合演《杀府》《走山》《化金钗》《金水桥》等戏。她与郭兰英同庚同龄,又天赐一付清脆嘹亮、爽然悦耳的歌喉,很快赢得观众青睐,有"金嗓"之誉。她先后在张家口、北京搭班演戏,还曾挂过头牌。解放以后担任过太原市晋剧三团团长。1952年全国戏曲汇演,她与郭兰英、王银柱合演了晋剧《明公断》中“大堂见皇姑”的一折,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1979年元旦,马秋仙阔别舞台15年后,又重返登台,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嗓音依然清脆嘹亮,不减当年,深得观众喜爱。马秋仙毕生从艺,专承“马派”表演艺术,自成一家,独有建树。她幼功坚实,能戏甚多,靠架、箭衣戏兼可应工,袍带、唱工戏最为擅长。嗓音清脆甜美,久唱不疲,越唱越亮,有"金嗓"之誉,做戏朴实无华,分寸咸宜,念白错落有致,气满神足,极见功力。代表作有《斩子》《芦花》《八件衣》《天水关》《空城计》《四郎探母》等戏或唱段曾被录和灌成唱片,家喻户晓,妇孺皆喜。在马兆麟的几个亲属中,她的成就最大,名气也最大。
马兆麟先生一家几乎在同时一下子出了四位知名的晋剧演员,这种情况在山西还是不多见的。
1941年马兆麟先生举家离开清城村迁到太原后,不觉一晃70多年过去了。现在村里上点年岁的乡亲门,都还记得马根子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及侄女们在村里时的情景,回想起已经去世的“根子”夫妇,颇多思念之情,都希望他们的女儿福仙、玉仙和侄女秋仙能带孩子们回来走走,多住上几天,唠唠家常,也看看这些那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