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身后冀美莲
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梨园界的晋剧舞台,身前作为开创“丁牛郭冀”四大流派之一的冀美莲,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她与程伶仙、刘仙玲、刘芝兰并称为晋剧小旦四大师。还与名家程玉英、张美琴以山西戏坛“三大美女”著称。作为冀派艺术的创始人、一代晋剧大师,提起冀美莲的旦角艺术表演,老戏迷们赞不绝口,五、六十年代的太原民间曾盛传着一首戏谚:“抽的顺风烟,逛得海子边,听得是丁果仙,看的是冀美莲。”亦有“遛遛海子边,看看冀美莲,逛逛双合成,抽抽顺风烟”的说法,被誉为当年老太原的四大美事。于此前辈大师冀美莲身前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戏剧大师,当我在研究中查寻这位省宝级艺术名家的相关史料时,却发现关于评介她生平业绩的文字资料少得可怜,其身前留下来的影像唱腔等视听资料更是鲜有,实在殊为憾事。我不知道这是美莲大师的悲哀还是我的不幸。还是在前不久,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微信平台,是由一群年轻的娃娃们创办的,这群优秀的娃娃团队组成晋剧青年学生会,以“百年晋剧传佳音,青年戏迷话丹心”为口号,以新颖的形式,厚重的内容传播戏曲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文本内容到排版制作;从音视频选择到图片处理,大到选材小到标点,从不敢有所懈怠。他们有一个标准,就是强调内容的客观、准确、理性,不浮夸、不乱加头衔名号,坚决避免晋剧界的某些浮躁现象。
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为了更好地展示晋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他们一直在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合理性创新。晋剧青年学生会以保护传承为开始,以传播推广为坚守,以戏迷所乐为乐,始终坚定的是为晋剧注入更深沉的精神力量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文化知识的推广,还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传承弘扬,更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辩证取舍、科学扬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本属于我们有关部门、团体及人员的事情,却让一群热情的青年们去做了,这一善举何等好啊!有谁不去为他们点赞呢?就是在这个平台里,我发现了美莲大师在《风筝误》里的一段唱腔《在小房巧打扮》以及《白蛇传》里《瞒过师傅到江南》等唱腔,前者早年间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声音十分清晰,无丝毫杂音,我如获至宝,一个月里听了不下百遍。欣赏美莲大师的美妙唱腔,令我如饮甘露,如醉如痴,堪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
美莲大师1921年生于文水县下曲镇,幼时家境贫寒,13岁拜艺人“一点红”王有福为师,攻学晋剧花旦兼刀马旦。因其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不久就随师奔波于晋中各地演出,渐露头角。1939年底进入七月剧社,在党的教育下,明白了戏剧可以宣传抗日救国,戏剧原来也是一种有力的对敌斗争到的武器。她每天忙着学文化,受教育,唱新戏,演出了《查路条》等革命现代戏,在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的几年时间,完成了从一个旧艺人向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转变的过程。1942年她先到太原新民戏园,后又进入新华戏园演出。在抗战时期,美莲大师有“山西梅兰芳”的称誉。建国后,历任华北人民晋剧团、山西省晋剧院一团团长。1952年曾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美莲大师长相俊秀,扮相尤为妩媚动人,颇会用嗓,唱腔委婉缠绵,俏丽脆气,做戏也舒展大方,惟妙惟肖;功底扎实,戏路宽广,造诣颇深。代表戏有《梵王宫》《百花亭》《戏叔》《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打金枝》等。美莲大师在解放初期就跻身全国著名高级艺人行列,为一流艺术家。从当时全国著名艺人的基本工资来看,像湘剧名演员徐绍清、桂剧名演员尹羲的基本工资约100元,中央实验歌剧院艺术家王昆和郭兰英是138元,中央实验歌剧院昆曲教师韩世昌约172元,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肖长华约205元,相声大师侯宝林约240元,而冀美莲的基本工资已达400元,仅此可知美莲大师再全国的名气之大。
美莲大师为人纯朴,性格耿直,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堪为后人师表。1955年首部晋剧戏曲电影《打金枝》时,丁、牛、郭、冀应是最佳人选,且代表了晋剧四个行当典型的艺术风格。但美莲大师以身体发福为由,主动推出新人冀萍出镜,自己则退入幕后,这种甘为人梯的高风亮节永为后世称道。美莲大师先后培养了冀萍、杜玉梅等名家,再传弟子有王晓萍、王文丽等优秀演员。她身前还将自己毕生的艺术经验概括为特别重要的三句箴言:一、练功不能间断,二、一出台前就要忘掉自己,三、内心情感必须与表演程式相结合。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句话,她可是美莲大师一生艺术的心血结晶,足够年轻演员们受用一辈子的。最可惜的是正当她为晋剧事业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时,因积劳成疾,身染沉疴,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我想说的是,美莲大师身前作为一位才华出众,技艺超群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由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中路梆子名伶,经过多年的演出、教学和研究的艺术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的舞台演出生涯里,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对晋剧的继承和发展建树颇多,贡献颇大。最终创立了冀派花旦表演艺术流派,成为与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并列的四大名角,成长为新中国受人爱戴的一代晋剧表演艺术家。然而,在美莲大师的身后,我们又为她做了些什么?我们应该拿什么去告慰她的英灵?
在万能的互联网时代,我竟无法更多地查阅到她本应浩繁的文字资料,更遑论珍贵的影像唱腔资料了。特别是当我看到位于文水县孝义村西北角的冀美莲与丈夫武希平先生的坟茔墓冢孤寂地置于荆棘丛生的荒郊野外,一通普通的青石墓碑淹没在一片杂乱的蒿草之中,无人问津,满目荒凉时,不觉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唏嘘不已,实在深感心寒。试问,山西才有几位这样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我们愧对她啊!美莲大师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可她的精神还在,她的品格还在,她的艺术还在,她留给后世的财富还在,喜欢她的观众也一代代后继有人,我们应该替长眠的美莲大师做些什么事呢?至少应该修整一下她的坟墓,供后来者缅怀、祭祀、凭吊。可惜我们连这点细微之事都懒的去做,还奢谈什么继承云云,弘扬云云,这不扯淡吗?
关于美莲大师的唱腔艺术,时过半个多世纪,我以为她委婉动听的唱腔艺术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作为后辈,我们充其量只是领略到一点皮毛而已,其精髓还远远没有学到手。与大师相比,我们无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在高兴地看到现代晋剧艺术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却也发现具体到个人则有千人一腔的趋势。为什么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的唱腔人家一听就能分辫出来,而我们则大体相似?因为他们的唱腔各具特色,我们非常遗憾缺乏的恰恰就是个人特色。
在本文结束时,我还想说,让我们善待、缅怀、学习、继承屈指可数的艺术大师,至少应当做好几件事,一、要支持、帮助他们做好收徒拜师,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把冀派艺术传承推广下去。二、要整理、编辑、出版艺术大师的生平业绩的纸质资料,要创办更多平台录制播放影像方面的视听资料。三、应建立包括晋剧、雁剧、蒲剧等在内的戏剧博物馆,同时对有条件的艺术大师的故居要申请确定文保单位,逐步修缮、开放,对他们的墓地也要修整,供后人参观、考察、缅怀、凭吊。等等。这不过是一些基本的具体工作而已,想来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我们去完成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