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家班”锡剧代代传

(2017-03-29 13:46:42)
标签:

锡剧

梅家班

三公主

生生不息代代传

  近日,在原常熟锡剧团旦角演员梅桂珍家中,老人一大早洗漱完毕,用罢早饭,都会在穿衣镜子前梳妆打扮。她拿起眉笔,试画了两下,然后用唇膏在嘴唇上涂一涂,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莞尔一笑。“女儿,你看还行啊?从前,我和你兰珍、玉珍姨妈,就是用一小张红纸蘸点水,往脸和嘴上涂一下就上台了,这么一晃我都90岁了。”

 锡剧,发源于江浙一带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上世纪初进入上海,称为“常锡文戏”,建国初期才拥有其现在的称呼“锡剧”。

 “谈起这锡剧百年发展史,我们‘梅家班’与它密不可分。”梅桂珍说,作为“梅家班”的三位公主,自己和姐姐梅兰珍、梅玉珍一生与锡剧结缘。“父亲梅金海与母亲白玉秀都是滩簧唱戏人,我们姐妹三个都是在五六岁的时候,便随父母登台唱戏。”他们家和姨母一家组成了“梅家班”,到哪都是几条长凳搭两块门板,一盏煤油灯照明,从日落唱到日出。

 http://s3/mw690/001DNwapzy79SIiVExIa2&690

           上图: 梅氏三公主   

  梅桂珍告诉笔者,解放前姐妹三人几乎不识字。“父母根本没钱供我们上学,戏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就派遣知识分子,在各剧团建立剧本制,弃繁从简、祛除糟粕、留取精华,并在导演制、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很快,无锡市文化馆工会组织了扫盲班,不要学费,还给每个学员发课本。“那时候,我们姐妹仨如饥似渴地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学习识字。大姐梅兰珍还被评为无锡市文艺界的‘扫盲模范’,真正圆了读书梦。”梅桂珍说,为了播种锡剧和个人的发展,扫盲结束后,梅兰珍留在无锡锡剧团,她与锡剧泰斗王彬彬合作的《珍珠塔》唱片,于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二姐梅玉珍则去了上海红旗锡剧团,而自己到了常熟市锡剧团。

 http://s5/mw690/001DNwapzy79SIOCY3W54&690

                     上图: 梅桂珍戏妆照片

  退休后,梅桂珍还时不时唱上几句,在公园散步时,她偶尔扭扭台步、吊吊嗓子,教女儿唱几句。“这些年,在女儿陪伴下,我游览了无锡周边,前不久还去苏州得月楼品尝松鼠桂(鳜)鱼。”梅桂珍讲述着幸福的生活。

 http://s14/mw690/001DNwapzy79SJ0Vv2Zcd&690

           上图:梅桂珍近照

   去年10月,无锡市锡剧戏迷协会会长李桂英带领无锡戏迷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锡剧名家名票《珍珠塔》专场演出。“许多都是大姐的爱徒,他们在政府的培养下,已挑起大梁,我很欣慰。”梅桂珍说。

  据了解,无锡市正在开展吴韵学堂“从娃娃唱起”项目,吸引了不少喜欢锡剧艺术的孩子。该锡剧传习班在无锡市梁溪区山北街道组织开设公益课,无锡市戏剧家协会设立的首个“社区锡剧传习基地”,每周两次公益课。

 “每当听到孩子们对我述说锡剧发展近况时,我就感到幸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已将江南地区的一项地方戏发扬光大,老、中、青、少四代演员以全新形式演绎锡剧经典、传统剧目。我坚信锡剧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梅桂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