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容易受伤!到底是享受生活还是制造疼痛?

标签:
高尔夫容易受伤到底是享受生活还是制造疼痛体育 |
分类: 高尔夫技术交流 |
高尔夫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富人圈的娱乐,似乎高贵而神秘。一袭白衣白裤白帽,晒得黑亮的脸庞,林间草地和背包的球童,球杆画出动感十足的抛物线,一粒 布满小坑的白球飞向远端。确实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如今,时尚男女老少闲来打上几杆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可有谁真正知道,在看似潇洒的挥杆中,玩家已经付出 了身体的巨大代价!
幸运点的,腰部小痛几日;差点的,臀部开始出现长久不愈的痛处;至于肩伤腕痛那是家常便饭;最糟糕的,莫过于膝盖伤,更换膝盖半月板或者经常手术的比比皆 是。有次大学同学聚会,说起高尔夫,无人没有留下伤痛,有人还在一直忍受疼痛。竟然有位同学的两位高中同学都因为打高尔夫而更换了半月板,想想看,一块人 造的膝盖垫在骨间,这个人岂不毁了大半?至于老虎伍兹,因为膝盖伤做了4次手术,应该说还算幸运了。
好好看看,身边有多少人因为高尔夫埋下身体的疾患?
为什么一项看起来在中国朝气蓬勃的运动居然会出现这么多恶果?有人说是因为打球的人姿势不对。这里我们暂且不用老虎伍兹和一众名人的伤情来反驳,我们就说说,如果接二连三会出现这种后果,我们该如何反思一下?
长期以来,我们都信奉“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可我们看到的却真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依然不拿那许许多多的专业运动员伤残等现象来说事。我们只看自 己身边的朋友,很多人的初衷可能是锻炼身体,或者私心里不说出口的动力是减肥,等等。出发点绝对可歌可泣,运动后果却难以保证。
世事无绝对!
物极必反!
这是对事物认知的两大真理。
运动不当,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从刘合群的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就是:损伤不能及时恢复,将导致日后其他各种莫名其妙的怪症。在德国访问时,刘 合群曾经为很多运动员疗治过经久不愈的运动伤。清华大学跳水队总教练于芬也经常邀请刘合群及其弟子为她手下的运动员检查并疗治。想一想那些运动员不得不在 反复的伤痛中找寻成绩的突破,其状也可怜!
今天,在国人心中,对西方的崇拜,对传统的贬损,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对外来事物不加区分就盲目推崇,也如遍地的高尔夫球场般,已经成了一颗颗绿色毒瘤。运 动要适度,要附和人体的生理规律,保持身体的均衡性运动,不要单方向或者单点受力,才能不损伤身体,目前看来,游泳运动能保证这一点。反过来追溯,中国人 很多古老的健身方式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太极、比如遛弯(是否也算一项运动?),或者手中转球,转核桃等等。自古以来国人推崇的养生之道,吸引越来越多的 人兴趣。
高尔夫运动其用力方式的单方向与受力部位的单一性,是形成身体伤害的直接原因。现在很多人以为高尔夫时尚,趋之若鹜。
唉!一声长叹!
高尔夫容易受伤!到底是享受生活还是制造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