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石刻
(2008-08-22 11:42:19)
标签:
杂谈 |
石
香山碑
香山,金人李晏有碑,其略云: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虾蟆,有泉水自山上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清朝初年已废)。
香山永安寺记
明朝大学士商辂撰写。全文如下: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国朝正统间,司礼太监范公弘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于是请颂大藏经及护敕,俾僧众看诵,祝延皇炸,其用心勤矣。景泰中,特升天界寺住持道清以左又义同宗师行聚兼住领众。时太监王公诚,继志修葺,寺刹赖之。天顺,成化以来,累蒙颁赐经典,增饰绘像。戊子之冬,御马太监郑公同虑将来寺宇、田园、林木或致侵毁,请之于上,复赐敕谕禁护,以住持僧戒缙为右觉义主之恩典崇重,诚一时盛事。郑公谓不可无述以示后,徵予为记。惟天下事创于前者固难,而维持保护于其后者尤难。矧佛以慈悲为教,虽死生轮回,天堂地狱之说,甚足以警惧于人,然初无形迹,无证验,无声色,无成怒,一时人心在佛,则佛在人心,翕然而从,欢然而趋。虽舍施其身,有弗暇惜,况于财乎?苟人心一或自懈,则视佛为无佛,非帷幔之,且从而背弃之者多矣。噫!此寺之所由兴废也欤。惟善人信士好之笃而崇之专者乃不然,念念在佛,无一念而非佛,时时在佛,无一时而非佛。夫然后殿堂之葺饰,像设之庄严,林木之兹培,田园之垦辟,始如是而终亦如是,前如是而后亦如是,虽百年犹一日,果何有于堕坏,亦何有于侵夺?惟是永安禅寺,下而诸公,崇奉愈久而益虔;上而列圣,护持有加而无已.则自今以往,杰栋峥嵘,将与香山同其久远,晨钟暮鼓,祝厘祈福,使其徒永有所归向,非徒为一时观美而已。用是为记,俾刻之石以示后人,庶览之者有所感发焉。成化五年立(清初已废)。
圣祖御制婆罗树歌
婆罗珍木不易得,此数惟应月中植。想见初来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未识。海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冷冷。楚州遗碑今已偃,峨眉雪外双林远。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 。繁荫亭午转团 ,回睇精蓝路几盘。凭教紫府仙山树,写入披香殿里香。
高宗御制婆罗树恭依皇祖元韵
树闻如意随求得,梵典曾标鹿苑植。层层幢节古佛前,碧眼番僧来尚识。东土西天岂定形,飞来灵鹫千云青。安知此树不忆石,凶风作语犹泠泠。七叶茏葱湘盖偃,纵移根越千年远。益部楚州疑附会,那睹月木依云 。如桐如栝影团 ,雪覆霜凝翠郁盘,不殊调御丈夫倚,曾沐曼殊师利看。乾隆十一年御制。
高宗御制宗镜大昭六韵
现碑尚存于昭庙遗址,碑上原文如下:“乾隆四十五年御制昭庙六韵: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之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厘之诚可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是日自谒陵回跸至香山落成,班禅适居此庆赞。又昭庙肖卫地古式为之。卫者番语谓中,俗谓之前藏。班禅所居后藏乃实名藏,藏者善也)。并以示中华。是日当庆落,便途礼脱 (见楞严经注,唐语谓法幢也)。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是日本晴,甫至经坛乃微鱼,皆以为散天花之喜云)。六度期群度,三车演妙车。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
香山寺石屏碑刻
香山寺正殿前有石屏一座。东面:中刊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屏后(西面)恭镌高宗御笔燃灯古佛、观音、普贤诸像,并刻有御制赞语。石屏联曰:“智镜光圆宏六度,心连香远演三乘。”“灵鹫风香传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花雨轻霏结青莲法界,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今古石屏及联偈尚存。
森玉笏
森玉笏,二十八景之一。“森玉笏”刻于石壁上,乾隆御题。
高宗御制森玉笏诗一首,刻于朝阳洞西侧石壁上,诗曰:“回冈纷合沓,峻岭郁嵯峨。俨若千夫立,森然万玉罗。色无需藻绘,坚不受砻磨。山伯朝天阙,圭璋列几多。乾隆丙寅御题”。今石刻尚存。
写秋容
写秋容,刻于森玉笏北侧山石上,道光癸未九月,宣宗御笔。石刻尚存。
蔚秀
蔚秀,刻于多景亭至香雾窟山路中段南侧石壁,为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垂云
垂云,刻于玉华岫至阆风亭林荫路中一块巨石之上,为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萝屏
萝屏,刻于绚秋林下巨石之上,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翠云堆
翠云堆,刻于绚秋林下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留青
留青,刻于绚秋林下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仙掌
仙掌,刻于原观音阁之上侧巨石之上,观音阁已被焚毁。今石刻尚存,为清高宗御笔。
罗汉影
罗汉影,刻于“仙掌”石下侧十余米处,为清高宗御笔。今字迹不清。
抱云挂月
抱云挂月,刻于古香山寺水月空明殿北边立山石片上。今石刻尚存。为清高宗御笔。
听法松
听法松,原刻于古香山寺圆灵应现大殿前,为清高宗御笔,1860年毁于庚申之役。
卧龙
卧龙,刻于“绚秋林”旧址下侧石路旁卧地青石之上,为清高宗御笔。今石刻尚存。
峰回路转
峰回路转,刻于重翠崦西侧路边巨石上。
双清
双清,刻于松坞云庄西边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今石刻尚存。
凤口朱
凤口朱,刻于勤政殿后北侧山石上,年代不详。今石刻尚存。
松坞云庄内联
松坞云庄内联,刻立于松坞云庄戏台西北,为清高宗御笔,联曰:“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 今石刻尚存。
无量殿山门联
无量殿山门联,刻于古香山寺左侧无量殿遗址山门上,联曰:风旗不动真乘义,月仰常圆了悟因。横额曰:“楞伽妙觉” 为清高宗御笔。今石刻对联尚存。
松堂石刻对联
松堂石刻对联,刻于静宜园外实胜寺西南松堂石亭柱上,联曰:“指云际千峰兴怀蜀道,听松间万簇顿入焚天。” 为清高宗御笔,今石刻对联尚存。
唏阳阿诗刻
唏阳阿诗刻,刻于朝阳洞西侧山石上,为清高宗御笔,原文曰:“我初未来此,雾壑尔许深,扫石坐中唐,一畅平生心。仰接天花落,俯视飞鸟沈。自惟昔岂昔,乃知今匪今”。御题。今石刻尚存。
朝阳洞
朝阳洞,刻于朝阳洞西侧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原文曰:“静室据峰顶,斯奥则斯洞。懊乃受曦处,朝阳名久中。洞中塑天龙,雨扬所司统。致拜祈甘泽,继润佑农种。劳躬非所虑,泽物申诚贡。不必更升高,升高恐劳众。朝阳洞作,己已孟夏中瀚,乾隆御笔”,今石刻尚存。
朝阳洞叠去岁韵
朝阳洞叠去岁韵,刻于朝阳洞西侧岩壁上,为清高宗御题。原文曰:“昨去今来一瞥中,拜缘清雨愧由衷。五更作阵凌晨罢,诚恐仍如客岁中。朝阳洞作、丁未孟夏瀚。乾隆御笔。” 今石刻尚存。
朝阳洞有会
朝阳洞有会,刻于朝阳洞西侧石壁上,为清高宗御题。原文曰:“牝洞向东南,因得朝阳号。两年忽以别,一朝适尔到。玩景则且置,思义亦会要。君阳而臣阴,朝者纷焉造。造设非付大,公物来奚朗。朗照非察察,无欲观其妙。已刻孟夏下瀚。乾隆御笔。” 今石刻尚存。
朝阳洞
朝阳洞,刻于朝阳洞西侧石壁上,为清高宗御题。原文曰:“像设龙神石洞中,拜祈膏雨尽虔衷。望空恐似去年例,惭愧依然今岁同。丙午孟夏月中瀚,乾隆御笔。” 今石刻尚存。
翠微亭
翠微亭,刻于翠微亭旧址东南侧石壁上,为清高宗御题。原文曰:“须弥与一芥,大小岂争差?亭子不嫌窄,翠微良复赊。入诗惟罨画,沐雨欲蒸霞。莫羡痴黄派,倪迂各擅家。丙寅乾隆御题”。今石刻尚存。
璎珞岩
璎珞岩,刻于清音亭西水池上端石壁上,为清高宗御题。原文曰:“横云馆之东,有泉侧出岩穴中,叠石如以,泉漫流其间,倾者如注,散者如滴,如连珠、如缀旒,泛洒如雨,飞溅如雹。萦委翠壁,
山行诗刻
山行诗刻,刻于重翠崦西侧山石上,原文曰:“石浅新修辟,坦平榛莽嵘。山高云出回,径复马行徐。缓荫龙青嶂,清流汇碧渠。据鞍舒旷览,不觉口岩居。”为清仁宗御题。今石刻尚存,个别字迹已不清。
对瀑诗刻
对瀑诗刻,刻于松坞云庄内“双清”石刻东南侧石壁上,为清宣宗御题,诗文曰:“何来匹练下云峰,洗出芙蓉拨黛浓。落日街山晚风静,牖忽对处涤心胸。壬寅春道光御笔”。今石刻尚存。
阆风
阆风,位于阆风亭下方,石刻字迹向南。
一拳石
一拳石,在玉乳泉上方,字迹向东。
熊希龄诗刻
熊希龄诗刻,在静宜园森玉笏的石壁上,刻有熊希龄于1922年5月写的一首诗,字迹清晰,上曰:“远看塔影漾湖波,又听群山唱晚歌。为念众生无量苦,万山深处一维摩。丹炉石洞话前因,汉武秦皇迹已陈。欲学长生终是幻,倚栏却忆散花人。”小字题记曰:“余久病未愈,乃率童子军游森玉笏,即支帐住宿于此,以诗记之。壬戍五月凤凰熊希龄”。
梅石
梅石,位于静宜园唏阳阿西北路上端,一块巨石突立其间,1931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亲笔在该石上刻下两米见方“梅”字,在“梅”字的右下方刻有“兰芳”二字,左下方刻有小字题记,曰:“壬戍二十有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堪同来,兰芳写梅,释堪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齐如山监刻。”巨石上的字迹清秀、俊逸。吸引了许多游客寻觅参观。
翠微
翠微,镌于芙蓉馆遗址下东南侧路旁石壁上,为书法家大康书。字迹向北,刻于1986年。
香山公园八百周年纪念
香山公园八百周年纪念,刻于芙蓉馆遗址下东南侧路旁石壁上,其诗文曰:“紫抹香山赤,凤鸣古木秋。幽云明眼底,天际是年畴。”为书法家吴伯奇所书并赋诗,字迹向东南。刻于1986年秋。
香炉峰
香炉峰,刻于鬼见愁山顶,为书法家名人张荣庆所书,刻于1988年秋。
鬼见愁
鬼见愁,刻于“鬼见愁”山顶,为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字刻于1988年秋。
笑揽香峰
笑揽香峰,刻于香山索道中站上端牛犄角山的巨石上,字迹向东,为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字刻于1988秋。
知松
知松,刻于1989年新辟景区知松园内,字迹向东,为书法名人苏福龄所书。字刻于1989年10月(1993年换成知松园石刻)。
枫林村
枫林村,刻于香山别墅南侧月亮便门上,字迹向南,为书法名人苏福龄所书。字刻于1989年10月。
静翠湖
静翠湖,三个字刻于静翠湖北侧路口立石上,字迹向北。为书法名人张庆元所书。字刻于1990年。
水帘洞
水帘洞,三字刻于眼镜湖西北侧流水叠石上,字迹向东南。为为书法名人张庆元所书。字刻于1990年。
璎珞岩
璎珞岩,二十八景之一,三字刻于璎珞岩处石壁,字迹向东,为书法名人王文良所书。字刻于1990年。
清音亭
清音亭,三字刻于璎珞岩处一大圆立石上,字迹向东,为书法名人王文良所书。字刻于1990年。
带水屏山
带水屏山,1991年刻于静翠湖边,字迹向北。
知松园
知松园,石刻于1993年立于景区内,高5.5米,宽2.5米,重50吨,石为紫褐色,埋深0.5米。由书法家李达源题写,字迹直径0.8米。
静翠湖
静翠湖,石刻为1991年立于静翠湖西面路边,字迹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