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春光别去:朱国良《感悟春天》赏析
(2009-01-07 15:44:22)
标签:
春天感悟情感 |
分类: 语文叫学 |
■/沈永生
总有那么多人长大后仍念念不忘春天,朱国良《感悟春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1.开篇就表现特定感受。属地,江南,有多少美丽可表。天气,雨,并非一般所谓风和日丽。节令,乍暖还寒,那衣服可就穿不忍、脱不能。状态,淅淅沥沥悄悄来,不经意中眨眼走,神秘兮兮尽态极妍;“冲破、反攻”,更显春回人间势不可挡的强劲与热切;“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从雨的缝隙里关注和欣赏,多么痴迷、稚气和浪漫。感受主体,“我”,经历过几十个春天的积累与提炼,充分调动起听觉、视觉、触觉,对“江南的春天”的外在感受才格外细腻与真切,也由此定下喜爱与珍惜的情感基调。
2.情深意长的句子比比皆是。例如,“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春天代表着生机,散发着活力,充满着希望,珍爱春天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生活态度。起码在冬天面前,这是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
“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分号前,不很严整,像是两小组对句,前者是动词性的,后者是名词性的。分号后,先总后分,分的部分是三组整齐的对比,如分号前的句子一样也是前短后长。“坚冰、白雪、严寒”一字排开,硬度、色泽、密度无所不包。“红梅”夸饰以“烂漫”,优柔妩媚,对应于“坚冰”,配以“认可”来断定;“青松”夸饰以“高洁”,孤标独许,对应于“白雪”,配以“判定”来断定;“乔木”夸饰以“耸立”,刚正矫健,对应于“严寒”,配以“仰视”来断定。对比更兼反问,语气加强了,气势也畅通了。
又如,“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无生命的、有生命的,静态的、动态的,白天的、夜晚的,不一而足,奢侈地铺排,洋洋洒洒,叫人目不暇接。还有,“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清一色的四字句,整齐的动宾结构,对应位置上近义词多变,琅琅上口;由表及里铺展开来,一气呵成,可视、可听、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3.引用清雅的古诗词。有的暗示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时代,有的也交代作者的姓名,有的只有诗人的姓名而没有诗,有的还交代了篇名、甚至被收录的书目,有的仅有诗句;有的是单句,有的是对句,有的是一组句子,有的则是全诗;有的是历史人物的作品,有的是艺术人物的作品。清词丽句散点文中,仿佛朱自清《春》里所谓:“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合奏礼赞春天的颂歌。
4.曾选取外国名人名言名事。美国哲人桑塔耶那,知天命的年龄上,舍弃工作、投入自然,云游欧洲大陆,“甘愿为春天的俘虏”。这个故事演绎得一派天真,人物呼之欲出。而对那个美国老人的具体做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如果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是不可取的。一个人怎么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是不是天真浪漫得有些过关?只是,人们为了享受春日,而甘愿放弃功名、事业,这不能不说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深思熟虑,才使一有触发而水到渠成。当然,作者举此为例,无非引出“甘愿为春天俘虏”这句话,从另一方面说明春天的美好、纯净,使人顿悟生命的可贵,促人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5.感悟春天。题为“感悟春天”,作者面对江南春天,何所感悟?悄悄来、匆匆走,春光金贵,难以永存,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不能不珍爱春天。其实,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所共同承认和赞美,叫人情不自禁地向往与珍惜。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精神上就应保持春天般的活力,永远积极进取。所感所悟,感得真切,悟得恰切,述得亲切。由表及里,从具象到抽象,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自然界不能没有春天,每个人都要珍爱春天;心有春,天不老:莫使春光别去。
原文: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的春天,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工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延伸练习:
1.请查找出所引用的古诗词的出处。
2.“大观园”里还有哪些人的诗赞颂了春天,请写出你最满意的几句。
3.“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能不能把这十类诗歌各举一例。
4.“甘愿为春天的俘虏”的故事,古今中外甚多,请另讲一例给大家听听。
※5.“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你知道“春、夏、秋、冬”四个字在甲骨文里各自怎么写吗?
6.仿造一个赞美春天的复句。
例句: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