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导读
(2008-08-14 10:39:38)
标签:
孔子论语温度教育 |
分类: 语文叫学 |
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导读
沈永生
1. 名著推介
在君王面前,几乎哪个巨子都会神吹:我能辅佐您,把天下治理得太平无事。可是有一个人,吹得也太夸张:半部《论语》治天下。倚持半部《论语》抖弄,就能把天下事给摆平。那么,这是一部什么神奇的书呢?“《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孔子何许人也?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法国巴黎,向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智慧者也。中国人的祖宗堂上,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师”有师傅、老师的意思,而这里原指至圣先师孔子。
也许有人觉得,圣人和圣人的智慧离我们普通民众太遥远。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几句话,也许就是孔子那时那地的生活心得。比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意思是: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如这脚下的流水一般,不论昼夜地流逝。”
本来,时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孔子却能借脚下的流水来作比,就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形象生动起来。是啊,时光流逝无情,确实要倍加珍惜。可见,智者并不是什么枯燥无情之徒。
话又说回头,孔子并不是多言轻语之人,为什么此时要发此感慨?孔子曾在鲁国任相,提出尊君威,遭到士大夫反对,政治上相当郁闷。看看鲁国的君臣,崇尚的是留恋声色犬马。孔子非常失望:一群扶不起的东西。看看时光流逝,自然感慨自己的抱负难成。
但他并没吊死在一棵树上,他要主动走出去,寻找机会实现价值。于是不惜在55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他出去打工也并不成功,又后而办学。这便有了后来的儒家的经典《论语》。
圣人与智慧都从生活中来,并不是冰冷的怪物,你不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当然也不是烫手的火腿,你也不必急着去咬,免得烫伤了嘴皮;你甚至也不必担心那是一个花花世界,令人头昏眼花,迷失方向。但你绝对要耐心细心地咀嚼。
北师大的于丹,继承父亲的衣钵,咀嚼《论语》而得心得。央视“百家讲坛”适时邀请她讲心得,中华书局再及时把她所讲的心得结集出版,一时间,她当之无愧成了学术超女。
一次,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演播室里回答易中天提问时说:“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成就儒家思想辉煌的孔子和《论语》,略高于人的正常体温,给人恰到好处的温暖;仿佛几乎不是色彩的灰色(其实也只是色彩感不强罢了),可以和所有人的喜好搭配,最具普适性,因而温暖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乃至于普天之下的人们。
2. 名句精选
为迎接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充分体现人文奥运的理念和精神,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奥运会全民参与有机结合,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奥运会合作网站和搜狐网等机构,想用孔子的话作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共同推出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
他们先行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儒学专家,遴选出20句《论语》经典,作为投票基本范围。再把它们在搜狐网和央视国际网站向全球网友推介,让网友从中选出适合作奥运迎宾礼仪的五句话,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征集结果在2007年9月的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山东曲阜孔庙祭孔大典上揭晓,并由山东省推荐给北京奥组委。
最终获选的五句《论语》分别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是社会动物,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普天之下,众生平等,不要弄得像是乌眼鸡,你搁不得我,我搁不得你,不分国家民族种族,都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这个世界就太平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权政治是行不通的,人都要将心比心,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4.德不孤,必有邻;
以德立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像你一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人们一定站在你一个阵营。
5.礼之用,和为贵。
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3. 名句解读
名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定: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辩。“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加,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充分体现在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求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节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感悟:
本文谈孔子的“和而不同”,是把它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来谈。“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而本文则侧重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是多层面的,比方“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从“仁”的角度来解释“人与人”的和谐;而本文,特别是从第四段看来,“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学说来维护其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但“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在其内,它与封建思想专制格格不入。(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