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2017-11-07 23:10:41)
标签:

脱贫

致富创业

安庆望江

养老

帮扶

分类: 安庆塔影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车子在平坦的道路上疾驰,导航显示已经到达目的地,可是我们兜兜转转了好久也没有找到王金华的红和灯饰厂。巧遇路人,带领我们绕过沿路茂盛的树木,才看见王金华和他的灯饰厂。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王金华,望江县人,一个很普通的中年男人,发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初次见面,拘谨得不像一个厂长,连见面的寒暄都是小声,更像一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早年,王金华是一个村干,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年轻的王金华丢下村干的职务,去外地一家灯具厂打工,脑袋灵活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灯具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2004年,回到家乡办起了灯厂,主要生产一些实木底座的灯饰,产品销往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所有用于生产的木头全部国外进口,有越南橡胶木,新西兰松,整根木料经过切割,造型,打磨,喷漆等一系列处理,制成各种各样的的灯饰底座。欧美国家对于实木的质量,造型和色差都极为苛刻,看似极简风格的底座,却有一系列非常高的产品标准。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十几年来,王金华秉承质量至上的客户宗旨,认真对待每一根木头,细心打磨每一件产品,从最初自己带着产品上门推销到如今欧美客商主动找上门签约生产,厂里的订单多得排不过来,每年从正月十六开工一直要忙到年关。如今,王金华的工厂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典范。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富起来的王金华又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干,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所有人脱困消贫。村里有很多特困户,因为各种原因致贫使困,没有办法出去干活,只能在家靠政府的救济勉强度日,不仅浪费时光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积极为村里贫困人家寻找出路。经多方联系,和浙江的一家外贸出口公司取得联系,达成协议,给他们加工生产灯具的半成品。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2014年,王金华在家乡为乡亲们就业扶贫创办了第二家工厂。灯具半成品的技术和需要的材料很简单,主要就是钢丝、纸和浆糊。钢丝用白纸包裹盘好,然后在固定的模型上均匀地拉上钢丝,最后把纸糊在钢丝上。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或圆形或或方形或三角,农家妇女十分容易上手。手脚慢的工人一个月也能挣得2000多元,刚开始,厂里很多工人的家庭都是村里老贫困户,经过几年的勤劳工作,已经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更多的弱体力村民来到王金华的灯具厂,以求温饱、谋生、致富。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虽然是手上绕钢丝糊白纸的活,但是质量不能糊,工人中间文盲和小学文化的居多,且少有质量意识,王金华就勤跑多说,时不时巡视在各个工作台上,嘴里不停地咕哝着,很浓的望江口音,刚开始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是他一直在念叨,听着听着就清楚了,很清楚:“要糊好,要糊好,一定要糊好”。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代为加工的半成品的产品终端市场是欧美国家,在国内也只有包括红和灯饰厂在内的三家工厂代加工。国外的客户对细节要求苛刻,浆糊刷多了或者没刷均匀,透过白纸就会出色黄色斑点或者细微的色差。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很简单的手工活,王金华还特别设立了三人检验组,每一件产品都要过手仔细检查,手工无痕修补,然后才能打包装箱。虽然正值周末,但是大货车依然在车间门口等待发货,几个搬运工来来往往不停地上货。年过半百的王金华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个丢不开,亲自上车厢抽查发货质量,力求零误差。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在工厂的展示厅,一摁开关,造型各异的灯具,五颜六色地亮起,就那么简单的三样,生产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灯具。一款吊灯就是七张白纸层叠,四周用钢丝包边,任由客户自由发挥想象,充分享受手工DIY的过程,折叠出各种形状,性情奔放的外国人总是这样随性地热爱生活,这一款灯一经问世,受到国外客商的追捧,纷纷下单,成为今年的热销新宠;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由王金华自己创意的一种落地灯,占地面积小,高挑修长,集照明,书架,花台,小物品收纳盒为一体,从生产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还是订单不断。如果不是实用,不是造型简约耐看,不是质量上的精益求精,又如何能够做到畅销八年经久不衰呢?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半成品的代加工,虽然解决了村里就业和贫困户的温饱问题,但是终究利润微薄,只有自产自销才能赚取更多。于是,王金华又把眼睛盯上了传统节日和重大集会活动需求量非常大的灯笼和中国结。每年的这个时候,王金华就根据市场的需求大量赶制灯笼和中国结,一些酒厂促销和服务性行业宣传也会临时下单要求供货。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灯笼的做法和灯具半成品有点相似,中国结的制作虽然简单,一根长长的红绳子借助模具七穿八绕,常规大小的中国结共上下穿梭五层,共16路,稍不留神就花了眼,少穿一道或者重复一路,所以要熟练上手还得经过一个礼拜的培训。编织均匀,疏密有度,整个中国结拿在手上有硬度,不显软榻才是优质的产品。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认真对待每一个灯笼,细心的在灯笼上贴上金边,也为生活添彩;巨长的红绳子在农家妇女手中上下翻飞,编织中国结,也在编织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仅此一项,王金华就带领职工一年多创收20多万元,看着自己亲手编织好的中国结,质朴的妇女一脸喜悦。

51岁返乡创业农民工,帮扶贫困户,年生产各类灯具1000多万套

“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这条标语在王金华工厂最醒目的地方。临走时,他送了我们每人一个中国结,接过来,掂在手心里,结结实实的,像王金华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点亮“致富”灯,共编“幸福”结!

图文\塔影横江 陶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