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寻拍第三季:安庆,绝不是一座简单的城。


标签:
教育旅游情感图片文化 |
分类: 安庆塔影 |

九月,初秋的午后,秋风万缕,点点凉意,太阳似乎也很享受这样的季节,慵懒地打着盹,透过树叶,斑驳的光落在地上,淡淡的,迷离婆娑,甚是舒服。寻拍安庆老城西洋建筑的活动在这样的午后徐徐拉开大幕......

沿着狭长的锡麟街尽头,从安庆二中的后门进入。赫赫有名的百年香樟树一字排开,顺着粗大的树根向上抬头,每一个树枝都呈极力上扬的态势向上伸长,有冲上云霄奋劲的力量,正如这百年校园年年岁岁蓄势待发的莘莘学子。树叶大得出奇,相互重叠竟将这午后不多的阳光遮个严实,自成一片浓荫的天地。不由想象如果不是周末,三三两两的少年在这里诵古读今,是何等书香浓郁的场景。
百年操场周围被樟树围绕,感觉有一股团结凝聚的力量在心中蔓延。打响反清第一枪的英烈徐锡麟半身汉白玉雕像于茵茵草地之中,安详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那神情是对眼前这一切的欣慰吧?
如果不是寻拍,我恐怕很难知道宝善庵。穿过锡麟街的东侧的民居,在一颗参天的槐树掩映之中,宝善庵清静优雅在这里。大殿供奉了释迦摩尼的佛像,略显简朴的庙宇难掩佛祖淡定威严的气势。
你,来或不来,我,就这在这里。“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宝善庵处于尘世中一方清静之地,不卑不亢地隐居在这喧嚣闹市的尽头,只等千年之后的我们寻来敬上一炷香,去浮躁,净内心。
铁佛庵大井目前整个安庆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口古井,独眼,井圈为青石板材。顾名思义,就是原来铁佛庵内的用水井台,如今庵去井在,虽距今500年,却依旧不干不涸,水质清澈。井口20多道深深的勒痕是用来吊桶下井取水留下的绳痕,道道勒痕仿佛向今天的我们诉说它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和过去百姓艰苦的生活。井边还有几个磨盘石,是因为60年代,此地改建为石粉厂,这些磨盘石,就是用来碾磨石粉的,石粉厂倒闭之后,这些磨盘石废弃不用,搬不动又带不走,索性和铁佛庵大井不离不弃,扎根在这里。
随着寻拍的队伍左进右拐,在一条不起眼不知路牌的巷道内,一座典型的宗教建筑门楣上依稀还能勉强辨认的字迹显示了建筑物曾经的身份—中华圣公会天恩堂,呈外八字向我们无力敞开,由于年久失修,砖墙风化严重,木质窗体遭风雨侵蚀,腐朽破烂,整个建筑的主墙体严重破损, 不知名的植物爬满了破旧的墙裙,显得格外破败与荒凉,也让我的心头掠过一丝凄凉。
圣诞堂是安庆圣公会主要活动场所,位于健康路北,在居民区内。整个教堂的外部结构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飞檐走翘,如果不是顶端的十字架,初来的人很难知道这是一所教堂。如是,西方传教士也入乡随俗,迎合国人的品味,首先在建筑上融合,这在当时对他们传教应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吧。推门进入,不多的几个基督教徒正在为明天的礼拜做事先的打扫和准备工作。诵经台上“太初有道”几个字平稳遒劲,预示着宇宙万物的初生时,无天地,唯有道,后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有了今天的世界。紧邻圣诞堂的基督教办公楼,也称牧师楼,则是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门厅的四根汉白玉罗马柱尊显建筑的华贵,门前百年的圆柏和罗汉松分立两旁,静观世间的风起云涌。著名学者,现代诗人朱湘曾在这里读文写诗,度过了他短暂生命中最充实的一段年华。

同仁医院建筑群位于如今海军116医院内。整个建筑群被各种名贵树木包围,环境优雅清净。
建筑多为二层、三层,建筑凸显了西方人的优雅细腻,单是外观就端庄典雅,可爱的天使镶嵌于门头的上方,日夜祈福平安、快乐、健康。建筑群的最深处是当时同仁医院的院长戴世煌的别墅,木质的二层楼在今天看来都不失它高贵典雅的气质。
离开锡麟街,穿过人民路,进入高井头,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南端,一段长而陡峭的大坡之后,正在修葺中的圣救主座堂映入我眼帘。该座堂是美籍教士1894年兴建,1903年竣工。1927年被北伐军占为军营,后又遭日军毁灭式破坏,面目全非。解放后,市政府接管后移交房产局,转租给居民住家和工厂仓库之用。2012年5月8日正式动工修葺。
如今,整个座堂的主体和框架已经全部完成,几个远道而来的名师正在抓紧时间对座堂的内外部雕饰进行精雕细琢。座堂外部哥特式建筑风格,巍峨高耸,直冲青天,重现当年的风采。进入内部,由于很多设施没有到位,仅有数根细瘦高挑的立柱树立,两柱之间堆砌圆弧砖体连接并在中间以尖角插入座堂上端顶部,更显空旷高大。此次修葺中,融入了东方建筑元素,青砖扁砌,石灰勾缝。
整个内部上空,以红色油漆先涂再刮,如此反复三遍,为了就是让颜色鲜艳、固定、持久。抬头仰望,整个建筑给人以空灵、飞升的感觉,展现了基督教徒对至高至上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教堂外建有钟楼,由于正在施工,我们只能轻撩它的面纱,远观了它的大致容貌:正方形建筑,楼层高陡,建成后,室内将悬挂特制的大铜钟。
时近黄昏,阳光透过朱红色窗棂照射在座堂的室内,给座堂凭添了一种神秘的敬畏,庄严而肃穆。一位小女孩逐光倚墙而立,她是不是在想:每每大钟敲响,整个安庆城都能听到?阳光向暖,幸福正好。
曾经以为,我很了解你,40年的晨起暮归,与你朝夕相处;曾经以为,很清楚你的脉络,细细、密密、麻麻,遍布全城每一个角落。可是今天的寻拍,让我第一次感觉我从未走进你,对你不甚了解,从未来到你的心城。突然,觉得很茫然,蓦然回首,一群热爱并执意要去探究你的年轻人正在来时的路上。
寻拍活动选择在百年名校,安庆二中,原圣保罗中学的防空洞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慕名而来的除了摄影爱好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内各学校的学生,一张张阳光的脸庞是这个城市的新生力量,他们在不断前行追随自己梦想的同时不忘自己是这城市的后代,是这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承载了一种对历史传承的使命。防空洞上的大字酣畅浑厚,雄健有力,是这个城市后代人的铮铮铁骨的誓言。

我们寻拍之际,正值圣保罗中学校长楼处于修缮施工状态,虽搭满脚手架,却难掩它清秀俊朗之风,楼前柞木郁郁葱葱,和小道另一旁的逸夫图书馆花似灯笼的栾树一静一动,遥相呼应,凸显了百年名校的校训:朴勤敬爱。(此图拍摄于五月)
如果不是寻拍,我恐怕很难知道宝善庵。穿过锡麟街的东侧的民居,在一颗参天的槐树掩映之中,宝善庵清静优雅在这里。大殿供奉了释迦摩尼的佛像,略显简朴的庙宇难掩佛祖淡定威严的气势。


寻拍活动选择在百年名校,安庆二中,原圣保罗中学的防空洞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慕名而来的除了摄影爱好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内各学校的学生,一张张阳光的脸庞是这个城市的新生力量,他们在不断前行追随自己梦想的同时不忘自己是这城市的后代,是这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承载了一种对历史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