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安庆振风塔21世纪首次大修


标签:
安庆塔影旅游图片文化振风塔修葺 |
分类: 安庆塔影 |



古塔已危及游人安全
振风塔对于安庆人的意义,可不仅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已,它可以说是安庆的标志———相信很多家庭都珍藏着与亲友在塔下的合影。因此,这次修缮牵动了千千万万市民的心,很多人不禁要问:看起来现状不错的振风塔为什么需要维修?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政协委员、迎江寺住持圣权法师。他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风雨侵蚀,振风塔已经日渐老化,已经非修不可:“首先,塔心室屋顶漏雨,向下渗水,已经对塔身的结构安全造成了威胁。再者,前几次维修,受到条件限制加上文物保护意识欠缺,在塔脊、塔身等位置大量使用了水泥,这些水泥风化破裂后,时常会掉落,加之外围栏杆有些出现松动和破损,对游客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另外,振风塔内外壁墙面存在大面积脱落,影响了塔身的整体形象”。

圣权法师说,这次维修已经酝酿很长一段时间了。2010年4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出具了振风塔检测报告。2010年10月,又由河南省文物保护中心做出了振风塔维修加固方案。2011年4月8日,国家文物局下文,原则同意了振风塔维修加固方案。之后,又经历了三次专家论证会,两次逐步调整完善方案。最终,于今年3月15日,与施工方签订协议确认施工,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他说,这次维修目标是完整还原振风塔古朴雄伟的雅姿和灵气,彰显振风塔建筑风格和特色,争创国家文物维修优质工程,“争取做到50年内不用大修”。
每一块砖都要做好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细节。

行走在塔尖
现在,维修已经开始了
走进那蓝色围墙表明来意后,在塔下值守的工人说:“上7层,我们从塔顶开始施工”。
脚手架的7层正是塔顶所在,全程记者爬了二十多分钟,心情远不是在塔内爬塔能比的,不安而忐忑。终于抵达塔尖高度,站在颤巍巍的脚手架上,塔顶的戗脊已经触手可及,离塔刹也只不过数步之遥。隔着一层安全网,向南望,已是一幅“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观,向北望,古城安庆尽收眼底。
在记者行走都很困难的脚手架上,工人们小心翼翼的作业着,拿着电锤、手锤,清除塔身风化碎裂水泥块。他们大多来自河南,操着中原口音,互相说着“注意安全”。对着记者的镜头,他们也会打趣说,还没拍到老徐呢,可是当记者应要求去拍摄老徐时,他却躲进塔里去了。这位老徐已经年近60了,沧桑的脸充满岁月雕刻的痕迹,如同油画《父亲》中那位北方汉子,粗犷的外表下是一颗朴实的心。
显然,这种塔尖上的生活对于老徐他们来说,已如家常便饭———老徐说,他们参与修缮的古塔不知道有多少了,著名的如洛阳白马寺塔、嵩山少林寺塔林等,因此这次维修振风塔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再熟练不过的工作了。

老徐打工的公司,是来自河南的专业文物修缮公司。
河南是文物大省,正如老徐所说的,这家公司参与修缮的文物众多。尽管如此,面对振风塔,施工方仍不敢大意。施工方现场负责人直蓬勃就说:“虽然我们河南古塔多,我们修过的古塔多,但是振风塔也有它的特点,就是它相对保存完好,这也是难点。”
“越是保存完好越是难修。”直蓬勃说,“如果一个古塔,基本已经破坏掉了,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原则重建一个。而振风塔由于保存完好,只能局部细致地还原,比重建还要花更多的时间”。他告诉记者,要建一个振风塔他们只需花费200天甚至更少的时间,但是要修缮振风塔还原其原始风貌,起码要花费300天,“这还要求施工过程一切顺利,没有遇到其他情况”。
他这么说,是因为之前施工人员现场测绘时,发现不少维修内容与现状不符的维修部分,也是因为他在以往的施工中遇到过“惊喜”:“一旦在维修过程中有重大文物发现,施工就要马上停止。这在我们以前的施工过程中很常见。”
两块匾额露真身,
塔下副阶非“原配”
那么振风塔的修缮中是否会发现呢?还真有。
在维修工地上,记者看到,原本塔下的回廊已经被拆除,这回廊专业用语称之为“副阶”。好好的副阶为什么要拆除呢?
这要从拆除副阶部分后,塔身露出的两块匾额说起。这两块匾额由吴坤修题写,南方面向长江侧匾额上书“九州锁钥”,北方面向安庆城侧匾额上书“放大光明”。吴坤修,于同治九年(1870年)主持了振风塔的大修,时任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任前,安庆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古城受损严重,他在任期做了大量的重建、重修的建设工作,与其相关的安庆名胜包括:大观亭、谯楼、迎江寺、振风塔、江西会馆等。因此这两块匾额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最为明显的价值是,副阶完全遮住了这两块匾额,说明副阶部分是1870年后加建的。而且,副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钢筋、水泥,很明显是解放后的建筑。”圣权法师说,申报维修方案时,考虑到人们对副阶部分已经形成固定印象,如果突然没有了反而会引发争议,这次维修将使用优质木材、明清建筑风格重建副阶部分,使其与塔身主体相协调。

振风塔历史上曾经8次修缮
振风塔下有碑文显示,自公元1570年建成后,振风塔历史上经过了8次维修。前四次的维修都发生在清朝年间,分别是顺治七年、康熙二年、同治九年和光绪十九年。之后的民国七年也曾大修过。
1954年,安庆市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百日竣工;1978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并由安庆市博物馆“扛鼎重修”。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维修为1993年的5月,由当时的迎江寺主持皖峰法师组织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