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庆塔影旅游图片文化帝雅工艺品 |
分类: 安庆塔影 |

“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点蓝工人……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
———叶圣陶的这篇《景泰蓝的制作》,多年来一直是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常驻”课文,景泰蓝也因这篇课文而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以元、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所造厚胎(铸胎)掐丝珐琅器最为经典美观,故宫博物院现存珐琅器就全部为厚胎掐丝珐琅。
8月26日,全程体验了铸胎掐丝珐琅制作的过程。

如果不了解铸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过程,一时间肯定难以相信,这些流光溢彩的器物其内胎居然是铜!
在位于安庆市的帝雅工艺品有限公司珐琅器制作厂房,厂房按制作流程被分割为十多个独立的车间———包括制模、过蜡、修蜡、粘浆、脱蜡、铸造、打磨、掐丝、点琅、磨琅、鎏金、压光等十多个工序。



铜胎铸好后,进入打磨车间。在机器巨大的噪音中,工人们将手中的毛坯一点点打磨成型。
在这里,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如果说,打磨工人是雕刻家,那么之后的工序,只有特别的画家才能完成。





左手扶住铜胎,右手拿根镊子,用镊子从桌上的小盒子里夹出一个个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铜丝,同时眼睛要游走于图样与铜胎之间,按照图样将这些铜丝掐成所需的形状,并将其粘于铜胎表面,简单来说就是以铜丝为线条在铜胎上构图。
“做这个一般新人要一年才能上手,成为熟手起码两三年。”







“上釉”是陶瓷制作的一道工序,而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类似的工序被称为“点蓝”。在点蓝车间,看到的是一群专职着色的画家在铜丝之间点缀上颜色,将掐丝的构图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在点蓝车间,完全是叶圣陶笔下的点蓝工真实再现:她根本不用看颜料盒,就能将正确的颜色填入需要的地方,份量也是刚好与铜丝相平,不会溢出一点。
点蓝所用的是一种融合了石英、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制而成的釉料。为了着色更为牢固,点蓝要经高温烧结,然后再点再烧,如此反复三四次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工序。最后,又要回到打磨车间,这次是磨平经过反复烧制后仍然不平的釉料。
就这样,通过这样繁复的工序,粗陋的金属铜胎终于幻变为精美绝伦的铸胎掐丝珐琅器。















前一篇:法国摄影师阿兰走进——安庆
后一篇:纪实摄影:大山里的亲爹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