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塔影:探寻古窑逢“割肉”

标签:
安庆塔影皖江文化古窑旅游 |
分类: 安庆塔影 |

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文化始终传承延续着,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神秘的东方文化,吸引着世界各族人民的关注,甚至纷至沓来。那灿若朝霞、柔若肌肤的丝绸,那纯若白雪、薄若纸张的瓷器,曾让西方人惊叹不已,奉若珍宝。那神秘古老的民俗文化,纷繁多彩的戏曲文化,也吸引了很多海外学者探寻研究。

中华文明历史的进程,瓷器的发展一直伴随左右。皇宫瓷器自有官窑烧造,有着它严格的标准,器形纹饰优美华贵。寻常老百姓们家所用的瓷器陶器,则是民间窑口生产,也自有纯朴,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前手工民窑也逐渐消失,如今难得一见。

听说安庆城北小龙山北麓有一座清代古窑,于是腊月一天,与《酥油》的作者江觉迟、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一行来此探访古窑。这个近乎废弃的村落隶属严凤英故乡罗岭镇。严凤英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她走出安庆,将乡土民间的黄梅调唱到了全国人民面前。于是,在罗岭镇,小女孩们都随口都能唱一句《打猪草》,嗓音清脆甜美。

罗岭镇是个有着灵山秀水的地方。我们此次探寻的古窑背枕绿意葱茏的小龙山,面朝水烟浩淼的古松湖,环境优美。也可想象当年窑口选址时,先人们的慧眼独具,在此烧造瓷器,取土用水便捷,猜想此古窑当年肯定承担这一方瓷器的供给,一派繁荣景象。如今家庭器皿材质已多样化,金属的、塑料的,式样多,造型也美丽,这对古窑生产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们这次探寻的古窑主要生产陶器,至今还在烧造,主要生产其他材质无法替代的器具,家庭生活中所需的罐钵之类。也许是因为很多地方的古窑都已消失,所以这里烧造的陶器供不应求。每年八月十五生火开工,烧到年关。陶器生产也是当地村名的一个收入来源。罗岭镇这座古窑,至今还在,实属不易。

工业的现代化,不仅让很多手工业渐渐消失,也让很多村庄渐渐消失,很多民俗文化渐渐消失。我们身处的这座古窑村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村中的很多房屋还是老式结构,典型的皖南风格,村中人已不多,于是,在温暖的冬阳下显得格外的安静与古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