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山经》《海经》合而为一《山海经》
山海经决不是无稽之谈,仅举一例说明:
上有天文:《日经》《月经》合二为一《易 经》,《易
经》为天文学经书;
下有地理:《山经》《海经》合而为一《山海经》,《山海经》为地理学经书;
中有人伦:《道经》《德经》合而为一《道德经》,《道德经》为人文学经书;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这正是周朝祖先的历史。
摘录这些东西并不想说明什么,大家要去对比游戏,可以自己去对比。毕竟游戏是游戏,古书是古书。
一、毛民国
山海经中记录毛民国有两处。依照内容与开头动画来看应该是海外东经的那个。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大荒北经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海外东经
二、氐人国,鱼人(陵鱼)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另外,鱼人只有一处提到比较相似: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大【鱼便】居海中。说的是一种叫陵鱼的鱼脸像人,有手脚,鱼的身体,住在海里。
三、钟山、一目国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有个一目民提到过。)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四、建木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上艹下区】,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五、巴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六、周饶国
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七、女子国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根据这个才说女子国是姐妹两国主??)
八、长股国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
九、奇肱国、形天、常羊山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现在才知道脑门那个也是眼,古时明显,现在退化了)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十、白民国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十一、厌火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灌氵换讠】朱东。
其他:
九凤: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魃: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蚩尤的下落,干旱与多云的原因: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轩辕之国: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
《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第十三卷 《海内经》
我看《山海经》 早期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
《山海经》的性质,历代说法不尽相同。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形法类,东汉班固则列入术数类,而刘秀歆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晋郭璞很推崇《山海经》,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至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
清《四库全书》也把此书列入小说类是巫觋、方士之书。
大多数论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经》地理价值最高。
历代对《山海经》的地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从治卞入手治河,临行,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书。明清时代是《山海经》地学价值被贬时期,被说成"多杂以神怪"、"道里山川难考据"。至近代,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的科学价值。其后,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此文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山海经》尤其是《五藏山经》在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东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中,主张该书出于唐虞之际,系禹、益所作。以后《尔雅》、《论衡》、《吴越春秋》皆从其说。此说比现最早,流传时间也长。然而,北魏郦道先作《水经注》时已发现:
《山海经》编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辑缀,后人又加以假合,与原意相差甚远。开始怀疑此书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又据《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认为绝非是禹、益所作。《隋书·经籍志》亦云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此后随着考古学与弁伪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
当代学者较一致认为《山海经》是由几个部分汇集而成,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但具体看法又不同,有学者认为《山海经》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以《山经》成书年代最早,为战国时作;《海经》为西汉所作;《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为东汉至魏晋所作。有的学者从《山海经》中《山经》与《禹贡》作比较研究,结论是《山经》所载出川于周秦河汉间最详最合,故作者当是这一地区的人。至于时代当在《禹贡》之后,战国后期。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5300字。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五藏山经》,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代《禹贡》丰富,其记载山岳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长,相当《禹贡》导山部分的14倍。《禹贡》所记山岳仅4列,而《山经》则发展成26列。
《山经》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山海经》记载众多的原始地理知识,有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节性变化,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与动植物分布的特点。
《山海经》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四类。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石头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但它记载的矿物仅16种,把这些矿物分成金、石、土三类。而与其同时代或稍晚的《山海经》所记的矿物种类是它的5倍,分类更细。《山海经》还注意到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识别矿物的方法,及详细记述动植物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因此《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突出贡献。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山海经》在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经》所在地区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构成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就是世界。《山海经》的结尾指出:"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这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来看似乎是天真可笑的,但在2000多年前《山海经》的作者已认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是有极限的,是可以测量出的,这在研究地理学史上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但《山海经》也有其局限性。
《山经》记载447座山,据考证,其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并能实指方位者,约140余座,不及总数1/3。而这140余座山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半数属《中山经》,另半分属南、西、东山经。就所记山的方向而言,整个经讲的大方向基本正确。在里距方面,除《中山经》所在的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所载较为详细准确外,其他经中里距差别很大,可信度差。《海经》中记了60余个远方异国,但除了天毒、朝鲜等少数名称外,大都以当地人的形状命名,如结胸国、大人国等,显然不是真实国名。至于有关各国的形貌、起居与风俗,亦多传闻之词。《大荒经》中,诡谲荒诞成分更多,有地理价值的内容更少。
《周易》玄妙的阴阳八卦。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
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
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比神学进步,但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易传》(又叫《十翼》,意思是《易传》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相传是孔子所作。后人有的认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代儒家后学所作。不论作者是谁,但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统一的。《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在大自然中,天(乾)、地(坤)与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诸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据说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绝")。孔子自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如履卦九二爻辞: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里所讲的"道",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十翼"对于《周易》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可以说是理解得很深刻,发挥得很透彻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
《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进一步产生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随而发生,相伴随而发展,以至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具备。
《周易》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谈辩证法的经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还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进位制的始祖。
可见,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