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的弄堂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海盐印象 |
海盐的弄堂
北京称胡同或巷,上海称弄堂,海盐是个不算大的县城,却有“海盐七十二半弄”的奇怪说法。海盐县建制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县城内河道纵横,街巷交错, 汊港滨池遍布于街巷院宅之中,弄堂深深地印在老海盐人的心中。一条小巷就是一处风景,那里有孩童的嬉戏,有老年人三五闲聊,有邻里相聚,弄堂是平民的居所,是收藏着海盐历史、文化的书本。小弄堂里的故事真是讲都讲不完。难道海盐真有七十二半弄,尤其这“半”字如一种诱剂,更为一些爱钻牛角的人探访不断。
http://s4/mw690/59a73ce4gd0e00cf298d3&690
据旧志记载能开列弄名的仅为五十八条,每一条弄的形成,都包含了那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旧志上记载的弄大多已不复存在,而增加了一些新的弄。
一些爱好者进行实地查访,穿街走巷,抄录弄名,并照相存档。海盐弄名来由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八类。 一、以地名命名;如曲尺弄、小庙弄、园弄、地藏庵弄、谷仓头、虎尾滨弄、葫芦潭弄、小桥弄、小桥头弄等。二、以历史遗迹命名;历史上海盐属于海防要地,宋、元、明、清各代海盐一带都建有兵寨,驻以重兵。明代又屡遭倭寇侵扰,以下地名可作为历史见证,如九宫弄;三、以衙署军营命名。如营行弄、大营弄、崔衙弄、 总铺弄等;四、以行业物产命名;如八尺弄、老酱园弄、梅园弄、油厂弄。五、以寺、庙、坊等建筑命名;寺弄、骑街牌弄、东华牌弄、元坛弄、财神弄、小庙弄。六、以方位命名;在东门外,旧以东大街为界,地处南侧为南弄。 北弄——在东门外,旧以东大街为界,地处北侧为北弄。南北两弄隔路相望。七、以姓氏命名;如杨家弄、董家弄、赵家弄、朱弄、王家弄、徐家弄、杜家弄等,这一类弄在历史某一时期住有某姓大族,故弄以姓命名。八、其他;如贺王弄、局弄、健康弄、绮园弄、北大街弄、北大街弄。 现初步可以确认,“七十二半弄” 只是传说,取七十二为祥瑞之数,极言巷多而已。
http://s6/mw690/59a73ce4gd0e0107775e5&690事实这种说法也绝非海盐仅有。江苏的盛泽弄堂的风情特佳,弄内充溢着机杼声,除了七十二条之外,又新添了一条“新开弄”。“据说,是一户大户人家在火灾时为了让邻里逃生而推倒了自家的一堵墙,才有了这条“新开弄”。好人好事被牢记,流传。
《德清县志》记载:“新市镇三十六条弄、七十二半桥(镇东齐界桥与桐乡各占一半)”;
温州也有七十二半巷的说法;
江苏东台市千年古镇安丰有七十二个半庙堂的说法。
苏州甪直的特色是“桥”:有石桥、独孔桥、拱形、石板、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素有江南水乡风情。
听老塘栖人说,塘栖原有“三十六座半桥、七十二条半弄”,这“半条”可能指代一个拆房时形成的断头弄,一说就是市新街上的灰堆弄,现已不得见;也有人说,古时江南文人作文,有故意用成“半条”、“半城”的笔法,“三条半”算是浪漫主义遗风吧。
“海盐七十二半弄”是海盐的特产,是属于海盐人的。它记载了海盐的故事。反映了海盐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海盐有各式弄堂房子,每种是海盐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阅读海盐弄堂,就如阅读海盐与海盐人的社会历史。
弄堂这一海盐特有的市民居住方式之所以为千千万万海盐人所喜爱和留恋,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在这里有着其他现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因为弄堂这样一种城市空间给邻里交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有时甚至是强迫性。人们常说"低头不见抬头见",邻里之间在这样一种生活空间中被紧密相连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也带来强烈的地域感、安全感和家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