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 |
与张仪齐名的大辩士是苏秦。此人曾经前往秦国游说不成,被家人嘲讽,于是头悬梁、锥刺股,苦学纵横辩论之术。学成之后,苏秦来到了赵国,希望劝说赵王推行合纵,联合其他五国对付秦国。只是,前任赵王和秦国已经签订连横跳跃,并且赵国与秦国长期交战落入下风。赵王怎么敢挑头对抗强秦?
苏秦有办法。他先说:“全天下上至卿相,下至百姓,没有人不仰慕大王您的无双仁德,没有人不愿意对大王效忠。因此我也来到赵国,提出一些浅见。”苏秦如同张仪一样,先夸了一通赵王。之后,苏秦说:“为大王考虑,如今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抚百姓。安抚百姓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如果外交策略正确,那么百姓也能够安定;若是外交策略错误,恐怕就会陷入战乱,百姓永无宁日。那么,赵国如今是怎样一个形势呢?赵国方圆两千江山,精兵数十万,可是,坐视秦国侵略韩国和魏国。一旦韩、魏被削弱,秦国势必更加强大,那么赵国也就是下一个目标。如今的秦国正式推行连横政策,将六国分化割裂,各个击破。为大王您考虑,不如摒弃此前的错误政策,联合韩、魏、燕、楚、齐等五国,共同对付秦国。秦国虽然强大,但绝对无法对抗六国。如此一来,大王也可以凭借合纵,保护本国百姓,且成为诸侯盟主了。”
赵王听后大喜,不但同意合纵政策,且封苏秦为武安君,赏赐无数财物,让苏秦主持合纵事务。
苏秦之所以能够说动赵王,因为他很真诚。真诚的关键,是能够为对方着想。苏秦若是大谈赵王答应他的要求,苏秦本人就可以加官进爵,享尽富贵,那么必然被赵王轰出王宫。与人交谈,要能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够换来对方的真诚。赵王正是在苏秦的话语中感到了推行合纵的好处,感受到了苏秦真心为他考虑,才会改变国策,重用苏秦。
春秋年间,晋国联合秦国共同进攻郑国。眼看郑国就要被灭,郑国大夫烛之武独闯秦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穆公,最终智退秦师。烛之武成功的根源也在于真诚。烛之武告诉秦君,若是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利,那么自己绝不敢阻止。只是,秦国距离郑国遥远,晋国却是郑国的邻国。一旦郑国被灭,晋国势必更大强大,最终威胁到秦国。如此以来,还不如放弃攻打郑国。作为回报,郑国也将臣服与秦国。如此一来,秦国不必花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许多。
此前故事中的楚王、赵王、秦君虽然性情各有不同,都还算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要对方肯听,那就有机会陈诉看法,达成目标。若是对方一口拒绝,听也不听,此时就要学会提问了。
秦朝末年,沛公刘邦兴起。有一个书生叫做郦食其,此人一肚子才学,可惜无人欣赏。听闻刘邦到达家乡,郦食其主动求见。进入时,看到刘邦叉开两腿坐在床榻上,正让两个女子洗脚。那刘邦本是无赖出身,看不起穷酸腐儒,如此接见郦食其,充满了蔑视。郦食其很生气,他只是略一作揖,没有下拜,傲然问道:“足下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统率诸侯灭掉秦国呢?”郦食其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此前刘邦犯下死罪,因此才揭竿起义,怎么会帮助秦国打诸侯呢?刘邦大怒说:“你这个没见识的书生,天下人被暴秦折磨许久,因此诸侯才起兵攻打秦国。你为何要说我帮着秦国打诸侯呢?”郦食其说;“若是你想聚集大军诛灭无道的秦国,那就不应该如此傲慢地接待长者!”刘邦一愣,于是停下洗脚,端正衣衫,请郦食其上座,彼此倾心交谈。
郦食其很会提问。面对刘邦的傲慢与无视,若郦食其不能在短短一两句话间吸引刘邦的兴趣,就会失去宝贵的求职机会。郦食其提了一个看似荒唐的问题,怀疑刘邦起兵的意图,惹得刘邦大怒。刘邦的怒斥也在郦食其的算计之中。若刘邦真相诛灭暴秦,就必须重用郦食其。一个精彩的提问,顺利地改变了窘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