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诸城市府前新艺学校 李海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同时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在“附录”中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我们做过粗略的统计:小学12册教科书,每册教材的课文一般不超过32篇,每篇按800字计算,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阅读量还不到30万字。这只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量的1/5,不足一部《安徒生童话》,1/4部的《三国演义》。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我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正确引导,以趣择书,解决“读什么”
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知从何读起,有的沉溺于音像作品,面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认真引导选择。引导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很多教师、家长常凭自己的眼光和兴趣把“好书”强加给学生,希望得到功利性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于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氛围,提倡“无为”读书,快乐读书。
2、思想性。“读好书就像同以往许多世界最有教养的人交谈。”(笛卡儿)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适时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的优秀读物,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处于思想道德养成期,可推荐《雷锋》、《可爱的中国》、《极限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闪耀着高尚人物思想节操光辉的读物;在重大纪念日期间,也可推荐相关的一些读物,如清明节推荐《先烈的足迹》,国庆节推荐《光辉五十年》等。
3、关联性。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推荐读《人与自然》。有时为解决课文学习中的疑难,也可让学生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如学了《鲸》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矮又粗”这一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从中寻找答案。
4、时代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重大事件频频在我们这个世界发生。教师要踏着时代的脚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非典袭击我国,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胜利上天,向学生推荐读《爱科学》等科普报刊,引导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
二、讲究策略,以法导读,解决“怎么读”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的一个重要条件。促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方法很多,我认为首选以下几种:
1、教师引领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只有热爱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并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读。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进行心灵对话,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对阅读活动的推进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教师与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2、储备内化读。也就是强化语言积累。一个人的语言积累不仅反映他的语文水平,还深刻影响其文化积淀、内在气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感觉语言的魅力。
3、探究问题读。孩子们大多好奇,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很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我现象都心存疑问,如“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社区垃圾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的长相为什么像父母?”“眼睛为什么会近视?”等等。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并把这些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撰写成一篇篇小论文。简言之,就是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性课外阅读。它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年来,我在班级中每学期搞一次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每次活动历时两个月。把学生交来的小论文,择优编成《探究性小论文专刊》。这些小论文从题目到内容到文笔都让人耳目一新。如,《近视的预防措施》、《垃圾处理有新招》、《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怎样防治沙尘暴》等。
4、读后编小报。就是把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相互激励的阅读氛围。定期自编手抄报,要求自拟刊名、自排版面、自定内容,除“三个一”(读文一得、日记一篇、好词佳句一组)的常规要求外,其他栏目自行设计,可以复印也可以剪贴。采取这种做法,目的在于全方位地表现个人课外阅读之后的审美感悟和创造能力。然后老师按小组装订成册,全班传阅。各张书写不一、设计不同、各具特色的手抄报,构成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在传阅中相互借鉴吸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自我激励,学习他人长处,增强审美和情感能力。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求活创新,历练出比学生品质更可贵的精神实质。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