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2010-11-25 22:50:24)
标签:

马和之

南宋

诗经·唐风

采苓

绸缪

分类: 婉约诗词赏名画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蟋蟀》

 

    此图以落叶满地的景象点破时令,通过描绘一人侧耳倾听的神态,让观者联想到蟋蟀的鸣叫。岁暮将至,蟋蟀从野外迁居屋内,触发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诫人们要及时勤勉、珍惜光阴。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绸缪》


    绸缪:缠绕,捆束。犹缠绵也;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画面人物一边用绳子捆束柴草,一边深情地凝眸远望,仿佛看见了心爱之人正朝自己走来。

    记得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到香港与范柳源相会时,有一段精彩的对白,其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就是出自《诗经·绸缪》。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羔裘

 

   画面上的贵族身著华服(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的衣服,当时只有卿大夫一级的贵族才能穿),坐在车上,从故交跟前疾驰而去,一幅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样子。诗意是讽刺在位者不体恤人民。闻一多先生则将这首诗当做恋爱诗来解,认为是一个女子谴责一个过去相好的贵族男子。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鸨羽

   鸨羽》这首诗抒发了民众对统治阶级施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繁重而无休止的徭役的怨恨和控诉。这幅画在艺术手法上,也极具特色:野雁有的凌空飞翔,有的栖息树上,既可看成野雁的摇摆不定,象征着徭役繁重使人不得休息,也可理解为劳动人民渴望回家团聚,过上自由安逸的生活的一种期盼。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有杕之杜》

    杕(dì):挺立状,孤零零的样子;杜,指棠梨树。
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棠梨树,棠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十分孤零。作者以物喻人,表达了画中的“孤独者”渴望与良友交往,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的心情。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唐风图·采苓》


    苓:即甘草。《采苓》一篇,是劝人不要听信谎言,以非为是,引申为不要听信谗言。诗句反复咏叹,更增添了劝告者的恳切之情。画面上,一个人欲往前行,一个人随后相劝,简单的构图却将诗歌的寓意表现地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画家精巧的构思!


      (因为在网上就找到这么六张图片,婉约也只好作简单介绍了,望各位朋友谅解!)



                            马和之《诗经·唐风》赏析

 

煌煌巨制绘诗经,

十二唐风妙笔成。

舞墨圆融抽象意,

诗中画里喻人生。

 

 

     :马和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高宗绍兴(1131-1162)时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用柳叶描(一作马蝗描)。他画人物多以水墨为主,即使着色,也比较轻淡,被当时人称为“小吴生”(吴生即吴道子)。周密曾赞誉他“御前画院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

    宋高宗赵构非常喜欢马和之的画风,每写《诗经》,就命其补图。此《诗经·唐风》图卷有《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共12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诗经·唐风》中的“唐”是指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国所在地(后来叔虞的儿子子燮改国号为晋),大约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以南沿汾水流域一带的地方,“唐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幽思
后一篇:思无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