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仅仅是看牙吗?
(2011-10-05 07:24:13)
标签:
杂谈 |
一个孩子,一位母亲,一名牙医,一颗坏牙,一幕好戏。
这是前几天我临床工作中碰见的一个真实案例。
也不知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记录下来,
让有同样感触的人自省。
孩子已经来我这看牙好多次了。
据母亲说,此前孩子在香港看过牙,但哭闹很厉害,很害怕。以至于很抵触看牙。
几个月前,妈妈经过小区妈妈介绍,带着他第一次来找我。
明显的,孩子脸上刻着恐惧,眼神中流露出不信任,心中回荡着不安,行为中表达着不配合。
经过一番心理疏导和试验性处理,
可以看到,孩子那颗不安的心慢慢镇定,愿意张开嘴了。
这是一个窗口期,唯有医生准确判断和轻柔操作,不给孩子带来一点疼痛,信任就可以逐步建立。
几次下来,已经能很好的配合我完成复杂的治疗过程。相继弄好了好几颗牙。
紧接着,开学了,孩子成了一个小学生。
近日,
一颗牙齿又出现问题,
这颗牙齿处理过程同前,
已经明确的交代了,
孩子心里也很清楚。
但是
在做完治疗后,
快要接近尾声的处理中,
孩子说鼻子不舒服。
于是就侧着头,闭着嘴,不让我给继续看。
我可以确定这个感觉,
没有痛苦感,而且以前看其他牙齿过程也同样存在。
我尽力按照他的要求,避免他说的磨牙时,气流冲到鼻子,
但眼里还是噙着泪花,
嘴里含糊其辞“不舒服”
头侧向一侧,
就是不让你给看。
妈妈说尽好话,
一是可以允许孩子玩游戏;
二是可以答应给孩子买玩具和书。
但这两个条件提出来,孩子反而开始哭闹了。
和着抽泣声,
妈妈安慰着孩子,但
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是配合看牙,反倒滑下牙椅,扑到妈妈怀里更加委屈的哭闹了。
看到这种情况,
我没有立即劝说孩子,
而是冷处理,
走到另一间房间,
喝了一口水,稍等了一会。
让孩子尽情的先发泄吧。
过了几分钟,
我回到房间。
孩子眼泪也差不多干了。
我拉过来字到我跟前,
妈妈这时很懂的,到隔壁房间回避了。
开始和孩子交流。
“**,今天怎么了?有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委屈?告诉叔叔吧。”
不语,面部表情中没有抵触,眼神中有一丝欲说还休。
“你想说什么就告诉我吧?我知道,展开嘴看牙会有点不舒服,但我相信**一定能坚持的,何况以前我们已经看了那么多牙齿了。现在过程都是和以前一样。”
雨转多云了。
“我猜一猜,是不是**心里有什么委屈?”
阴转晴。还是没开口和我对话。
“那这样好不好,你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告诉叔叔,叔叔看能不能帮你解决。”
点头了。
“叔叔帮你实现你的愿望,你呢配合叔叔帮你看好牙,行吗?”
继续点头。
“那你告诉叔叔你怎么了?为什么今天哭起来了,前几次看牙已经很乖了。说吧,说出来叔叔尽力帮你。”
慢吞吞的,嘴唇微启。有点欲言又止。
“想告诉叔叔的,有什么事情,看看叔叔能不能帮你。”
“妈妈天天都打我”,终于迎来了第一句话。但是我当时是镇定的。你或许看到这句话会心里一惊。为什么我镇静呢?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妈妈很爱他,妈妈不会使用家庭暴力的。我第一个念头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原来就这么被解读。你或者是出于教育的目的,他或者就理解为了对他的责备。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外在表现。我没去质问孩子问什么妈妈打他。
“好的,这是一件事情,我想我可以帮助你,我一会给妈妈说,行吗?”
孩子表情改变了,点了点头。
“继续说,还有什么需要叔叔帮你的?”
“妈妈每天都看电视。”真没想到这也是一个孩子心里的结。这个问题让我当时的判断,应该是妈妈每天要求他不要看电视。我没有追问。孩子心里觉得不公平,就这样出现了。自己被限制看电视,成人却可以,这个世道,当然会给孩子带来委屈或者说压抑。几个人能理解孩子心中的这种压抑呢?
“哦,这个叔叔也可以帮助你,告诉妈妈,不要看电视了。”
“还有其他问题吗?”
摇了摇头。
“好的,就两个问题,一是妈妈今后不要再打**了;二是妈妈不要看电视了。”
点头确认。
“我马上就给妈妈说,好吗?”
沟通告一段落,叫妈妈过来了。
还算很好的,妈妈没有“狡辩”。
和我的猜测一致,妈妈绝不是家庭暴力,而是有时没注意的带着爱抚的“武力”。妈妈如实说了。
但不管怎样,我和妈妈达成一致,孩子也在旁边作证。
妈妈今后不再打**,妈妈不再看电视。也不知回去妈妈是否做到这两点,要求其实不高。但对于孩子今后成长,实在太重要了。下次复诊时,我会核实这个问题的。
经过这番对话,目前孩子情绪稳定。
接下来,孩子很乐意的配合着我的治疗。刚才所描述的难受,表情中我都没看到多少了,整个过程都顺利的完成了。
预约好下次时间,妈妈拱手对我说,“服了你,拜你为师。”实在是不敢当。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毕竟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从这个过程,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牙医,仅仅是看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