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社区支持农业CSA基础学习材料(一)

(2011-02-23 11:19:41)
标签:

转载

值得深思的一个项目!

来源:山西汾阳栗家庄王树霞分享【仅供个人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目前要用简短而明确的语句来统一表达有机农业的概念还不容易。人们通常采用有机农民可以使用或不可以使用的方法或物质来定义有机农业,因此把有机农业简称为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农业生产。该定义尽管简炼明确,但忽视了有机农业的精华。会给初次接触有机农业概念的人们带来一些片面的理解。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统。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尽管该定义还不够全面,但该定义描述了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通过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我们对有机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将有机农业定义为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桔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转换过程。

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对生态和环境尤为关注的农民,也发展了生态上持续合理的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系统是基于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原则,主要依靠当地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环。国内外有机农民的实践表明,有机农业耕种系统比其他农业系统更具竞争力。有机生产体系在使不利影响达到最小的同时,可以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要想把依靠高外部投入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成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转换过程。有机转换的过程是逐步减少高外部投入尤其是化学物质的用量的过程,包括采用综合病虫害的管理(简称IPM),建立综合养份管理(简称INM)和综合杂草管理(简称IWM),以形成更为综合的耕作系统(简称IFS)。综合耕作系统经过进一步的转换,成为低外部投入的持续农业体系(简称LEISA),最终成为有机农业体系。当然也可以直接从高外部投入的农业生产体系直接向有机农业生产体系转换。

有机农业的环保观

污染源的控制:有机农业生产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杜绝了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源、地下水、生态环境和食品的污染,有机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的降解:有机农业并不是象绿色食品那样,必须在环境清新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在又轻度污染的城郊结合处开发有机食品,在经过两年的转化时期的改造,使环境条件达到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其对环保的贡献远较仅仅是利用和保护现有的环境条件更有意义。

畜禽粪便与农村环境:有机农业生产强调以有机肥作为土壤培肥的主要手段,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机肥,可解决农村环境和畜禽粪便的污染。

秸杆综合利用:有机农业提倡利用秸杆还田来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将禁止焚烧的指令性行为逐步转变成为变废为宝的自觉行为;在种养结合的农场,秸杆经过过腹还田,既发展了养殖业,又综合利用了农田废弃物。

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农业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这有利于水土保持,蓄水保肥。

所以,有机农业是解决大环境、城镇农村环境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的战略途径。有机农业并不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倒退的、简单的种植系统,而是一种现代的、符合自然要求的、采用新的科学知识即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知识的农业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诣和特征是,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考虑问题和进行行动,以维护环境、节省能源的方式来生产出健康的食品。

有机农业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人)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是有机农业生产追求的目标。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标准应包括:系统结构的稳定与优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地表现出来、高效而稳定。物流、能流的收支平衡;系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强。主要表现在抗逆、抗干扰、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所以,生态平衡状态是生物与环境高度相互适应、环境质量良好,整个系统处于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物质循环

营养物质循环就是把人、土地、动植物和农场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把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各种有机废弃物,如人畜粪便、作物秸杆和残茬等,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系统内。也就是说,有机农业不是单一的作物种植,而是种养结合,农林牧副渔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农业系统。有机农业要求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物质循环体系。所谓封闭式,是指尽可能地减少外部购买,不使用化肥、农药,基本不从外界购买粪肥、饲料等。当然,封闭是相对的,它要求有机生产中所需要物质的全部或大部分均来自有机农场,农场内的所有物质均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封闭式循环运动是有机农业理论的基础,它即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由于减少了外部购买,自然就降低了生产费用。在有机农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机生产技术和措施,调节物质循环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1)合理运用人工投入手段,防止盲目施用、开采和排放,施肥和灌水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准,以供求平衡为目标,并不是越多越好。(2)稳定库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其库存主要包括水资源、植被资源、土壤CN库。(3)充分发挥生物在养分循环调节中的主导作用。扩大养分的输入:生物固氮、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枯枝落叶的转移、畜禽粪便的利用。

保蓄作用;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保蓄作用和能力。促进物质循环:特别注意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厌养发酵是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和提高综合应用效能的好办法。净化作用  废水、废物、垃圾和粪便的生物解毒(4)物质的再循环、再生和再利用。建立良好的物质循环系统是有机农场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人)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是有机农业生产追求的目标。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标准应包括:系统结构的稳定与优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地表现出来、高效而稳定。物流、能流的收支平衡;系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强。主要表现在抗逆、抗干扰、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所以,生态平衡状态是生物与环境高度相互适应、环境质量良好,整个系统处于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建立平衡生态系统的方法:(1)系统的多样化,在一个有机生产基地,建立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和多种作物,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入手,人工种植或保留有益植物,建立多样化的生态子系统。(2)镶嵌式环境,有利于天敌生存,不利于害虫繁衍。(3)小生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食物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物流、能流多渠道畅通,当遇到干扰时,一条途径中断,另一条途径补偿,系统会建立新的平衡。(4)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只有增加植物多样性,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5)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越复杂,系统越稳定。(6)污染物的自然消解和零污染(7)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有机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的食品比常规食品价值更高,这样,为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改造提供了经济基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