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箜篌引》背景资料及其中的“狂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记

(2016-11-02 18:44:46)
标签:

《箜篌引》

梁启超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

忻州一中

辛壬

分类: 教学资料

《箜篌引》背景资料及其中的“狂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记

忻州一中   辛壬

《箜篌引》系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引用的第一则史料,它的背景资料如下: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像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妻子急切地呼天抢地地劝阻自己的丈夫渡河,但是这个披发狂夫明知可能被淹死而执意渡河,最终坠河而死;妻子目瞪口呆地看着悲剧的发生却无能为力,伤心欲绝,只能跟从丈夫投河而死。

这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故事。可能有人会认为狂夫“偏执、顽固”,但是梁启超先生对狂夫却赞赏有加。因为狂夫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因危险困难而屈服的大无畏精神。狂夫之所以渡河,好像有一种伟大的使命在召唤着他、催促着他,他甘愿为之殒身不恤。

用典是将作者不能明说的事件付托到一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中去,以达到一种委婉含蓄的效果。这样一来,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就有了高度契合。我们依循着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寻觅当时发生的“现场事件”——光绪皇帝被囚瀛台,百日维新宣告失败,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戊戌六君子”赍志而没。“戊戌六君子”中酷似《箜篌引》中狂夫的人就非谭嗣同莫属了。

“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的表现是最坚定的。他在临终前意态自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据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所载《南社诗话》记载:有老狱卒刘一鸣者,戊戌政变时,曾看守谭嗣同等六人。其言曰:

“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可惜刘不文,不然可为之笔录,必不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绝而已也。林旭美秀如处子,在狱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哥的要兄弟来承当。’林闻哭,尤笑不可抑。既而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在刑部,习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首者,始出西门,乃大愕。既而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愤乃尔。’同死者尚有杨深秀、杨锐无所闻。唯此四人,一歌、一哭、一笑、一詈,殊相殊成趣。”

谭嗣同平时力倡流血变法维新:“各国变法无不自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此论石破天惊,惊世骇俗。

谭嗣同行刑前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捐躯赴难,视死如归。死得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上述资料,可判六君子之高下。

谭嗣同就是现世的“狂夫”!

但是,这在梁任公清华演讲时,不能直说;在梁实秋写作此文时,不能明表。那么,梁启超就只能在演讲中通过用典来映射曲婉,言彼意此了;梁实秋就只能在悼念恩师时语焉不详,亦藏亦露地借典故之酒杯浇自己心中难言之块垒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