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入芝兰之室
(2011-10-23 10:02:00)
标签:
杏坛忆往张春莲老师辛壬忻州一中教育杂谈 |
分类: 原创随笔 |
如入芝兰之室
忻州一中
提起张春莲老师,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她是山西省高中语文教研领域重量级的人物。虽然她的分量无需我饶舌,但两人相识、相熟的过程,让我感慨良多。
为了顺利进入新一轮课改,山西省教育研究院受权,在2008年5月就积极组织教师培训。5月5日至5月8日在太原召开了“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者培训会”,语文科的全程主持就是张春莲老师。在会期4天的休息间隙里,她与参会教师唠叨聊天,从教学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无专家学者的架子,有平易近人的风范。也许是因为我总爱挑靠前的座位坐,又是参会者中年龄比较大的,聆听报告专注认真等原因,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因此,散场后在电梯间有一番对我的寒暄问讯。她问我来自哪所学校,叫什么名字。我作答后,她说:“你的名字我很熟悉,咱们在哪里打过交道?”我告诉她:“在赣、晋、津两省一市课改时,省教科院编辑出版过几期白皮杂志,叫《试教动态》,我在上面发表过一篇小文。还有忻州市选送的参加山西省第六届金钥匙奖赛讲教师名单中也有我的名字。”她接过话头说:“这就对了,怪不得你的名字我很眼熟。”经过这样一个简单而又简短的环节,我们算是认识了。
事后我才知道,张老师1978年山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忻州长征路中学(忻州六中前身)、忻州师范学校(今名忻州师院专科部)。忻州曾是她的第一工作地,因此对忻州留有一份特殊的情结。再者,她的婆家是原平市薛孤乡南申村,后来夫唱妇随,段崇轩先生从忻州市文联《五台山》杂志社调到了山西省作协,她调到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姓薛,虽然彼“薛”非此“薛”,但张老师还是把两者牵联到了一起,认为姓薛者就是来自薛孤乡。
会议进行到第四天下午,议程是参会教师讨论《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进行进一步的润色、修改和完善。因为参会教师离家已数日,难免心不在焉,归心似箭,所以讨论未果。张老师只得点少数几位老师的名字轮流发言,其中就点到了我。我就我的理解发表了简短而粗浅的意见。到会议结束时,张老师把她的联系方式打到了大屏幕上,并且说:“哪位老师想要这次培训会的课件,请给我发个邮件;哪位老师有兴趣参与修改《指导意见》,也请给我发个邮件。”会议于5月8日17时结束。
一个多小时后,我回到家中。放下行李,就打开电脑,给张老师发了Eail。我在简短附言中写道:
张老师:您好!我是忻州一中语文教师薛八廷。我很早就在一些杂志上读到过您的文章,这次龙城初晤,亲聆謦欬,如见故人;您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今年我省进入新课程实验,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是专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今后我求助于您的地方一定很多,望您不吝赐教。现在给您发邮件,是渴盼您惠赐本次培训会资料。
教祺
次日10点41分我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也有简短附言:
薛老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从感觉上认为你是一位认真的、上进的好老师。有你们这样一批人共同做事,我省的事情也会做好。望对教学标准提出修改意见。
这样,我收到了培训会的全部资料。我就着手修改“教学指导意见”,列成一张一目了然的表格,表格中有“原文位置”“原文说法”“修改意见”“修改原因”四栏。逐行逐栏字斟句酌。搞完时,屋外天空泛白,曙色初露,已是崭新的一天。原来我沉浸在初稿与修改之间,不知不觉熬了一个通宵。赶快将修改稿发给了张老师。
几天后,我收到了张老师的短信:“我给你发了邮件。看后请回复。”打开邮件,是有关编写新一轮教辅书的约稿内容,问我有没有时间参编。我自然喜出望外,于是欣然允诺。张老师很快发来了编写样张。
啊!我蓦然之间明白了。原来会议临了时的那个环节是张老师在物色队员,招兵买马呀!
我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编写任务。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那么,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三载课改,我先后参编了《新课程学习目标检测·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山西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学习目标检测·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山西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总复习指导用书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山西高考方案解读·语文》(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2011年高考选考内容指导·文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山西省新课程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三晋出版社),还主编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同步导学方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山西教育出版社)。今年又对《2011年山西高考方案解读·语文》进行进一步修订。凡八册,50万字。2009年国庆黄金周过后,我应邀到榆次命制了“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结业考试·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试题”。
三载课改,省教科院频频组织研讨会,我作为37所基地校之一的备课组长,与张老师有了比较多的接触机会,尤其是教辅书的修订讨论会、定稿会也开过数次,还有一次保密状态下的命题切磋。之后,逢年过节,互发问候短信;我的邮箱中时常会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内容有怡情养性的PPT,邀我共赏的好文章,稀奇珍贵的现代掌故等等,不一而足。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这种交往和相处,不是形式上的你来我往,也不是物质上的相互馈赠,而是一位学者专家对一名后辈晚生的奖掖与提携,给予我的是心灵上的慰励与精神上的滋养。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受惠者。我用良心去谛听,会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用敏锐去感悟,会觉得自己近朱成赤的渐变;用嗅觉去体察,我会闻到自己如入芝兰之室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