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分析要与社会“情绪场”保持距离(分析探索1)
(2008-07-24 09:30: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察思考 |
在对突发事件分析的时候,分析者容易被社会对该事件情绪所左右。而情绪是一种表达,一种认知,而不是一种分析。当很多人都同样表达和认知时,如果你在其氛围之中,将不可避免地被感染。这种气氛自然形成一个强大“情绪场”。“情绪场”不能用简单好与坏来评价。做为分析它也是一个因素,一个观察点。“情绪场”容易形成对事件的简单肯定与否定。并且没有对观点真确与否形成主观责任。因为它经常表现为群体意识,而非个人的意识。个人分析与意识带有自然责任和成本。集体没有自然责任与错误成本问题。分析中既要有对事件普遍性认知,也要有对特殊性认知。“情绪场”一般对普遍性容易形成,对特殊性是无法接受的。最近社会重大事件较多,其实冷静分析事件类型是多样的。但是在人们交流和问讯中,你感觉到大众一种“情绪场”的存在,无论什么发生大家对肇事者“动机”最为在乎,其实更多人对所谓“动机”问他人同时实际上自己已经有“内心答案”,只不过让对方说出自己“内心答案”,满足一下自己正确判断而已。那么最近“内心答案”是表明一种社会群体中的“潜意识”中“集体愤怒”“内心正义”,其实这里也存在群体的“潜意识”中“一正一邪”的“双面人性”问题,“正”则“追求正义”,“邪”则是“崇尚暴力”。如果你打算从事专业分析,那么应该注意在分析社会事件“情绪场”的问题。
后一篇:经济出现双垄断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