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之游嵖岈山
(2009-05-03 20:25:41)
标签:
一块万里路小家碧玉块垒高翠莲岈山旅游 |
数月来,心情郁结,块垒塞胸,让人无法纵情畅意,“使我不得开心颜”。“五一”到了,几个同学邀我出游,我并不喜欢出游,但是却迫切需要换个环境和心情,于是就简单装束一下,驱车七百里,直赴嵖岈山!
同学当然也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之雅令人心向往之,其实,知识分子之俗之“下流”也较常人为甚。几个大男人呼啸相和放浪形骸,古之“竹林七贤”亦不过如此。我本是大笑大哭的人,大笑的确可以瞬间屏蔽太多的“太息”,哈哈哈。
嵖岈山远远望去,虽然小,也有连绵之势,像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鱼的脊背。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我是很少能见到山的,嵖岈山迎面而来,不由人心里一阵激动:嵖岈山兄,“华源来了!”。
导游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路上,大家什么都没有形成共识,关于导游却是“难能可贵”的一致:女的,小的,漂亮的,解说水平高固然好,不高也不强求。放眼天下,这个标准并不高,放眼嵖岈山,这个标准实在不大现实。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妥协,要了一个皮肤黑黑长了一对虎牙的小姑娘。
导游的声音很好听。据她介绍,遂平一带原来是一马平川,一年洪水泛滥,淹死很多百姓,嵖岈大仙有救民之心,奈何仙术尚浅,于是就跑到王母娘娘的后花园,捡一块又一块的碎石扔向遂平,逐渐形成了一座山,灾民爬到山上,得救了,人们为了表示对嵖岈大仙的感激,于是就叫这座山为嵖岈山。这当然是个神话,一个旅游之地需要一个或者多个神话,人是个需要神话来想象的动物,有了神话,光秃秃的石头都有了生命和仙气,看在眼里,也有了内涵和秘密。
嵖岈山的石头很特别,一块一块的,确实像从天上扔下来的,“扔”字用来形容嵖岈山真实妙绝,嵖岈山的这个特点也是上述神话产生的根源。我的判断是,在不知道几许年前,遂平一带火山喷发,不是一般的喷发——喷射更为恰切一些,岩浆喷射到半空,迅速冷却成一块一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石头落下来,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嵖岈山。“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太武断了些,如果“五岳”是大家闺秀的话,嵖岈山就是小家碧玉,独具一格别有风味的小家碧玉。你见过从天上扔下来的山吗?
跟着导游,大家缓缓前行,初时甚为平坦。我们突然发现导游巧笑倩兮倒也可人,华源告诉男人们一个真理:女人的美丽在于动态。也许小家碧玉的嵖岈山就应该有小家碧玉的导游,哈哈。面对越来越熟悉的导游,大家的话也逐渐多起来,我承认:男人面对女人的时候都是创造话题装神充楞的大师,虽然我不是。
嵖岈山是《西游记》外景的拍摄地,很多地方都有《西游记》的剧照,山上也有黑风洞啊高老庄啊女儿国啊水帘洞啊什么的,煞是有趣。话说来到高老庄,大家正撅着屁股爬山,突然从上山的小路旁窜出几个花花绿绿的“高翠莲”来,各自选中一个目标,不由分说,拿红绳往脖子上一套,拼命拉向草屋里。大家先是一片惊慌失措,接着本能的死命“抵抗”,结果,还是有几个弟兄被拉去配“高翠莲”了。“幸免于难”的几个家伙那个兴奋啊,那个幸灾乐祸啊,可是看到“高翠莲”们这么美丽,心里又不禁有些悔意和怅然。
到了一个分岔口,导游说:我们是走好路呢?还是走探险路呢?一句话激起了男人们的好奇心和征服欲,那还用说!当然是探险路!这时,大家和导游已经可以打打骂骂了,巧笑倩兮加上花枝乱颤,这小妮子,比陡峭的嵖岈山还要人老命。
果然是探险路!时而曲曲弯弯,时而陡峭笔直,时而狭窄须侧身徐行,时而断壁要手脚并用。大家既感到不堪劳累,又不胜之喜。导游像一只美丽的梅花鹿跳来跳去,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爬山一样,我们这些三十几岁的男人啊,第一次感到自己身体的沉重,导游用双十年华再次征服了这些大男人。
男人们当然不服输不认老,争先恐后的想和导游“并驾齐驱”,每到一个险要处,不是“英雄救美”的拉导游一把,就是做可怜状让导游伸处白嫩的小手。感谢探险路,它制造了太多的“偶然”和“意外”。
嵖岈山因为是一块一块的石头堆积而成,石头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每到一个地方,导游会说:你看你看那边,像什么什么吧,然后在配合一个神话故事,让人想象飘飞,无边无际。又到了一个地方,导游指指画画,把几块山顶的石头说成某种野兽的形象,我实在看不出来,就说:大家别看了,闭上眼睛想吧,导游说像什么,我们想象什么就得了。一句话又是一阵花枝乱颤,谁发明的“花枝乱颤”这个词?你是我的偶像!
终于到达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座又一座山峰围绕这个主峰连绵起伏,都像是参见北斗的众星,一时竟然望不见边际,远处烟云蒸腾,浩浩渺渺,其中有盘旋夭矫的巨龙吗?
站在猎猎风中,感觉身体越来越轻,我要乘风归去!我在嵖岈山中,嵖岈山在我胸中!胸中块垒有嵖岈山这么大的吗?我痴痴迷迷,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