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微课程”微议——基于翻译视角的闲思碎想
(2014-10-15 09:41:22)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参考 |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微课程”的热议不断。
这热议一方面表现在热情高涨:有专门的网站、有专门的讲座、有专门的培训、有专门的比赛。总之,不管是教育系统还是商业it行业,教育系统内不管是普通老师,还是名师专家,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领导干部,如果在说话行事中提及“微课程”,大有屌丝out的羞答答。
这热议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有关“微课程”的理念、背景、方法、效用、弊端等等,各有各的高见,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头。总之,一霎时探讨此起彼伏,争论甚嚣尘上、交锋面热耳赤。
先不多说第一种热,因为这种热是好事,是良性的发展趋势,且因为大家都关心,都讨论,就会想出更多好的办法,把这事做好。
但对于第二种热,我们倒是要热中冷静,少点无谓的争执,多点脚踏实地的学习后的冷静思考与分析,在搞清楚“微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做理性的尝试与行动。
对一件事物的探究,现在我习惯于从源头开始。
“微课程”应该是个舶来品。所以个人认为应该从其翻译来溯源。从现在能查到的资源来看,比较权威性的说法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从这段话的描述,我们有这样一个直觉的认识:“一分钟教授”、“知识脉冲”,很显然都是从教授的内容的角度来评价的。即内容是简短的、但又是核心的,具有“骨干”的特征(短小但精悍)、这内容对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激发、阐发的作用。所以个人认为“微课程”一词,好像没有正式的定义,有说服力的,能方便理解的应该是“微课”,不要说“微课程”,特别是对普通老师来说。否则一方面引起歧义,另外引发“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对于普通老师来说,上课是本行,有各类课型都应该能胜任的信心;而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专家行为,没有自觉自愿的期望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