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与“微课程”微议——基于翻译视角的闲思碎想

(2014-10-15 09:41:22)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参考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微课程”的热议不断。

这热议一方面表现在热情高涨:有专门的网站、有专门的讲座、有专门的培训、有专门的比赛。总之,不管是教育系统还是商业it行业,教育系统内不管是普通老师,还是名师专家,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领导干部,如果在说话行事中提及“微课程”,大有屌丝out的羞答答。

这热议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有关“微课程”的理念、背景、方法、效用、弊端等等,各有各的高见,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头。总之,一霎时探讨此起彼伏,争论甚嚣尘上、交锋面热耳赤。

先不多说第一种热,因为这种热是好事,是良性的发展趋势,且因为大家都关心,都讨论,就会想出更多好的办法,把这事做好。

但对于第二种热,我们倒是要热中冷静,少点无谓的争执,多点脚踏实地的学习后的冷静思考与分析,在搞清楚“微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做理性的尝试与行动。

对一件事物的探究,现在我习惯于从源头开始。

“微课程”应该是个舶来品。所以个人认为应该从其翻译来溯源。从现在能查到的资源来看,比较权威性的说法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从这段话的描述,我们有这样一个直觉的认识:“一分钟教授”、“知识脉冲”,很显然都是从教授的内容的角度来评价的。即内容是简短的、但又是核心的,具有“骨干”的特征(短小但精悍)、这内容对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激发、阐发的作用。所以个人认为“微课程”一词,好像没有正式的定义,有说服力的,能方便理解的应该是“微课”,不要说“微课程”,特别是对普通老师来说。否则一方面引起歧义,另外引发“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对于普通老师来说,上课是本行,有各类课型都应该能胜任的信心;而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专家行为,没有自觉自愿的期望和底气)。

 另外,在谈及“微课程”这一概念时,维·彭罗斯用的是“Microlecture”。依照个人的英语水平理解,“Microlecture”是一个复合词:“Micro + lecture”。其整体意思应该是“Micro”(微型的) +“ lecture”两个词的意思的有机融合。Micro很好理解,“微小的、微型的”。所以要较好的把握“Microlecture”的真正意义,关键应该是看“lecture”的意思。从网络上查阅了“lecture”的很多解释,一般都集中于这几个方面:“(通常指大学或学院里的)演讲,讲座,讲课;教训(通常是长篇大论的);讲述教学法”等。

 我望文生义:“”把这两者组合,从翻译的角度,还是认为,人家讲的“Microlecture”,我们理解应该为“微课”。而把它译成“微课程”,应该是误译。个人妄断这种误译无疑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观念不清,或是自作聪明的有意为之。

       当然,大家一定要说“微课程”的话,个人建议还是采纳“Microcourse”的说法。这个应该更接近外国人表达的原意。也就是说如果要真正理解和借鉴外国人说的“微课程”,请以“Microcourse”为关键词查阅。为什么呢?“Microcourse”————“Micro”+“course(课程、航线、跑道、环节、经历)”而我们的课程从字面上理解“课”(内容)+“程”(经历、安排、过程) 。这样,如果在前面 加一个“微”字,是不是很通畅啊?当然,难免附会。

      基于以上的“微议”,为了避免误解,我我想我们还是多谈“微课”,少谈“微课程”,并把主要精力花在正确理解“微课”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对于“微课”的概念,个人还是认同“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microcontent,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从这段话里,我们“微课”的设计和实施至少有三个关键词要把握: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基于我们现在在用的课程和课标);其设计的方法或原则 是“基于和为了促进”师生建构;主要目的或者适用场合  主要是为了 移动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瞎起劲呢?) ; 另外,其实施方法;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呈现(放幻灯、电影) ,而应是基于这一点的在线研讨和协商建构,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一点,在反转课堂中也要注意 )。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以上可能是咬文嚼字,但可以为防忽悠提供另一种视角。以上均源于个人理解,仅供自娱自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