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阅读悦读 |
《新学校十讲》一书集结了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及其后的历次年会上的发言,从“新学校”的理念阐释到如何诊断学校、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所以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读此书,就是聆听李希贵校长关于学校建设的精彩而贴肉的学校管理课。且每一讲读下来,都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觉,也有原来如此、早该如此、相逢恨晚之情愫。
http://s11/mw690/001DLI1Tty6M3PBeyCu1a&690
书中提供的丰富案例,直观呈现了“新学校”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构建的多样化平台,并将一些企业管理工其运用到学校的自我诊断与改造中,给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借鉴样本。书中所述的一些前瞻性理念,一些科学的方法,一些具体而又详实的做法对我来讲,更是具有非同一般地指导意义。其中影响我最深,并与之共鸣的有如下两点:
一、“新学校”的“新”
“新”的本质:李校长开篇提及“新学校”,直接阐明了起学校作为的核心价值。何为“新学校”?就是讨论学校教育本源的问题。从书中的阐释,个人认为李校长所说的“新学校”,其实就是他心中,也是我们追求的“真学校”,阐发开来,最通俗的概括: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描绘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从其详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图景:
“新学校”把关注“教师生存”(这里的生存含义较为宽泛,包涵 物质与精神、做法与想法等的事实状态)放在了首位。关于这一点,李希贵在他的着作《学生第二》中作了比较清楚地阐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怎么来实现呢?发展学生还是要靠教师去实施。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生存状况改善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学校才会发展。
二、“科学管理”的“科学”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基本点是基于“事实”。
强调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表现与运行形式在于“流程”。
李校长在书中借用了大量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购买图书,教师需要什么图书,学生喜欢什么图书,这应放在购书之前,否则,图书躲在仓库里睡大觉,无人明白。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最高境界是无“管理”的“文化引领”。
李校长在书中强调:“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靠制度管理了。”所以他倡导的“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可以从这句话中去辩证理解,“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又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可能有些方面没有制度,但是我们形成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可以去创新,用自己的智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书中第六讲《文化引领学校未来》中,李校长具体谈到了学校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他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揭示了学校为什么需要“文化引领”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如何实施“文化引领”的。学校的《学校行动纲要》把学校到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失败等。
读书是为了吸取养分,我想读完《新学校十讲》后,更要好好反思和沉淀,真正把它内化,找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