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中指导《百草园文学社》(10)
(2023-07-28 06:29:43)
今天看文学社社员的随笔,其中看到高一(4)班魏琦旻的一篇题为《无聊》的文章。她叙述周六下午她与同学小G的谈话,反映了对学校教育的苦恼,感叹于自由的束缚,我特地写了评语,试图解开她心中的疙瘩。
周六下午。
“你看,咱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挺惨的?”小G不知为何开了这个话题。
“是吧!?”我试探着,“父母高压制,老师紧箍咒,兄弟无一个,只有我担重。其实,再熬二年,我看也未必有自由。”
小G深有同感,不住的点头。“现在老师同学全看你成绩好不好。好的,供若天神;差的,下地狱吧。就是父母也像是变色龙似的。”
“有时候,我觉得很累,明明学习蛮上进,可就是上不去。一天到晚发成绩单,像催命符似的。”
“唉,何时才是尽头?”
……
对话持续了三小时零六分结束。看来多是满腹牢骚话,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呢?
学生生涯是蛮苦的。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好像一个人不经过这道关就不能脱胎换骨,“列位仙班”似的。
有时候也觉得蛮无聊。看看父母忙东忙西,自己一事无成,整日埋头苦读,总也有这么多读不完的书(真怪,这世界上怎么没有一种恐书症呢?)。
学生总没有太大的自由。学校老师教,家中父母管,就是发生屁大一点儿的事,也会两头受训,更别说外出旅游什么的了。
猛然想起初三那阵子,既紧张又无聊,好像曾写下一首《无聊歌》,戏说“无聊”:
明天是星期天。
天下着濛濛细雨,让人们在家里,只是叹息天气太坏,
哼着歌儿,打起雨伞,
去看一位久已不见的朋友。
朋友不在家,只有门口的那只黑猫不停地向我叫唤。
走到车站,雨停了一半,
收起雨伞,闷闷不乐,往回转,
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二点,
这个星期天,就是这样的过来。
“无聊”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以上是魏琦旻同学的随笔,完全照抄。我写下了如下评语:
学生生涯是苦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作业和考试,还像个什么样?知识能巩固?质量能检查?多想想苦中的乐趣吧。要正确看待自由,妥善处理学与教的矛盾和家庭关系。凡事应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全面看问题,不要执其一端。趁着年轻,应多长一些知识,多增强一些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不要在满腹牢骚中蹉跎岁月,不要在“无聊”中虚度年华。怨天尤人,凡事无聊,于己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