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编《求是教育》15期

(2023-06-27 05:20:15)

我编《求是教育》15

开学初,陶德明校长找到我,要求编辑《杭州求是高级中学2010年暑期教育工作会议特刊》。虽然后半学期要编辑出版《求是教育》第15期,任务加重了,但我想教育工作会议开得成功,编辑特刊很有意义,于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9月份,我全力以赴编辑出版了会议特刊。

 

编辑出版刊物,稿源是关键,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于是国庆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在我校OA办公系统“员工交流论坛”上发了“通知”,原文如下:

                            通 知
各位编辑:
  我校《求是教育》2010年第45期合刊(总第15期),拟定于20111月中旬出版。由于本学期时间较短,希望各位编辑抓紧做好写稿、组稿、审稿工作,并于1125日之前交稿。清样出来以后,务必按照以往要求,认真做好校对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吕  琪:“管理视角”栏目:35  “第二课堂”栏目:13
  吴清芬:“德育工程”栏目:58
  顾仁杰:“教学研究”栏目(理科):68
  董嘉怡:“教学研究”栏目(文科):68
  杨  红: “学海无涯”栏目:35  “治班锦囊”栏目:35
      “温馨对话”栏目:35
  项 :“中学生论坛”栏目:35  “青春絮语”栏目:35
      “第二课堂”栏目:35
  吴增荣:“巻首语”:1  “求是论坛”栏目:12  “习作点评”栏            目:1015
      “美术作品”栏目(组稿):32  “校园春秋”栏目:撰写《求             是高中2010年大事记》

         统稿:所有栏目文章、作品        

 设置封面、排版及其他工作。

       希各知照
                                       《求是教育》编辑部
                                           2010107

考虑到教师工作较忙,本通知可能没有及时看到,我又复印了本通知,发给各位编辑。

 

                       “米”

11月底,我去收稿。杨红、项琴两位编辑把组稿的稿件交给了我。但两位负责“教育研究”栏目的的编辑无“米”可交,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学校要老师上交教育教学论文在12月中旬以后。吴清芬编辑倒交了5篇德育文章,但其中3篇已在《杭州求是高级中学2010年暑期教育工作会议特刊》中刊登。最令人遗憾的是,〇老师无文可交,他告我不知道。是我工作不到位呢,还是他真的不知道,我也没有必要去追究。

 

                         

饭照样要吃,日子照样要过。为了补足德育文章,除了我组织的三篇稿件以外,我向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张瑾老师索稿,她很配合,对我说:“过几天要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可给稿件。”我说:“好的。”

我又向教科室的沈凯老师索要稿件,他告我教师论文还没有上交,现在只有11月份的反思文章,我说,那你把它们给我吧。于是,沈老师把反思文章一一拷给了我。

我正愁没有“管理视角”的文章,恰好陶德明校长对我说:“有三篇文章要登一登。”我忙问:“哪三篇?”校长告我:“一篇是省教育厅副厅长来我校调研座谈的纪要;另两篇是张飞军张瑾老师关于工作思路的文章。”我喜出望外,说:“好哇。那就放在‘管理视角’栏目内吧。”校长说:“好,放在‘管理视角’内。”

 

                        排  版

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戴勇对出版《求是教育》十分关心和支持,特地把上交论文的时间分批提前。于是我拿到了部分论文。

为了校刊能按时出版,一方面我抓紧撰写《杭州求是高级中学2000年大事记》,一方面编写《求是教育200045期合刊目录》。两文编写好后,分别送至有关领导和部门审阅。

粮草基本具备,我迫不及待地到方正印务有限公司去排版了……

 

                        调  整 

清样出来后,我火速送至各位编辑进行校对。经过了一周,编辑们把校对稿交上来了。

我一看,除了个别编辑校对不尽如人意外,大多编辑校对较为认真。

经过仔细复查,我发现有两篇稿件内容相同;又发现有一篇论文内容空泛,未能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不能予以刊登。幸好,学校第二批论文交上来了。我在第二批论文中搜索,发现有一篇谈及“导学”的文章,能够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又有新意,我当机立断选中了这篇文章。

于是,我到方正印务有限公司,大多按照编辑的意见修改文章……

由于文章已经排版,要作调动和删去整篇文章,比较麻烦。我采取了抽换的方法,即删去一篇,另换新篇。这样不至于大的调动,减少麻烦。

 

                      为了一个字

排版、校对、修改任务已经完成。我在清样上签了字,以便付印。

虽然,天空中飘着雪花,但我心里并不感到冷。我走出方正印务有限公司,在石灰桥坐上了开往东新园的41路公交车。

在车上我忽然想到任关根老师文章的标题《高三英复习教学建议》中,已把“英”改为“英语”,但目录中有否修改尚且不得而知。车上比较拥挤,正在开动,站着的我无法打开清样来看。本想坐到终点站下车回家打电话进行修改,但总感到不够踏实。于是我果断地在石灰桥前一站下了车。打开清样一看,果然没有修正。我急急忙忙地穿过马路,又坐车到石灰桥。

当我叫打字员作了修改后,感到全身轻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