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心制作标题

(2023-06-23 17:45:16)

精心制作标题

2008418日下午,我与编辑董嘉怡老师去石灰桥排《求是高中》第15期校报。在编辑排版中,对两篇文章的标题可谓费尽了脑筋。

一篇是报道414日下午我校举行高考誓师大会的文章。制作该文标题时,我和董老师思考良久。开始我们想用李姗姗同学在发言中的话“把过程留给自己,把结果留给命运”。过了一会儿,董嘉怡老师提出异议:“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我说:“好,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论,不能由命运摆布。”于是,我们把“把结果留给命运”改成“把微笑留给明天”,因为“谁笑到最后,谁就是最好的”。这样,标题“将过程留给自己,把微笑留给明天”就诞生了。

另一篇是转载“民盟省委网站331日讯”的文章。原标题是《徐辉主委视察杭州求是高级中学》。在民盟省委网站上登载这样标题的文章是无可挑剔的,但考虑到在我校校报上刊登,原标题照搬显然不太恰当,因而在“主委”前加上“民盟省委”,整个标题写成“民盟省委主委徐辉同志来我校视察”。又考虑到徐辉同志已被推为“全国政协常委”,因此把“民盟省委主委”改为“全国政协常委”。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徐辉同志的身份和地位,也可提升我校的知名度。但“民盟省委网站331日讯”的文章并未提及“全国政协常委”,当时心想会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呀,如果是同名同姓,那么在校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样一想,顿觉问题严重。于是我打电话请示闻乾校长,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心里就踏实了。这样,我才放心地叫打字员打上了“全国政协常委徐辉同志来我校视察指导”这样的大标题。 

多年来编辑报刊,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定稿付印前,总要把各版的标题浏览一遍,看看有没有差错。一经发现差错,便立马修正。

2010525日,我在石灰桥排《求是高中》第32期校报。在定稿付印前,我看了一下各版的标题,发现第一版和第四版有不妥之处。对头版头条的标题,我注意到了“文”和“题”有些出入。戴老师交来的稿子,其主标为“杭州市举办美术教师暨求是高级中学学生作品联展”,副标题是“省教育厅鲍厅长莅临祝贺并发表讲话”。看其内容,文内讲的是“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我认为正副要分清,“正”是“正”,“副”是“副”,不能把“正”说成“副”,也不能把“副”说成“正”。 鲍学军现在是副厅长,不能视之为正厅长,否则对现在的正厅长不好交代。当我把这个意思向戴老师说了,他表示歉意,说吴老师改得对。

在第四版中,有一篇学生作文,题目是“有颗萝卜叫好吃”。文章写得很不错,但用“颗”来表示萝卜的量,总感到别扭。我立刻打电话给四版责编张婷婷,不巧,她不在。于是叫了二版责编项琴接了电话,她告我应用“棵”。

我思考着,作为量词的“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例如一颗珠子,一颗星,一颗心。作为量词的“棵”,多用于植物,例如一棵树,一棵小草,一棵白菜。而萝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它有根有叶,其主根肥大,呈柱形或球形。显然,用表示颗粒状东西的“颗”用来表示“呈柱形或球形”的萝卜是不适宜的。如果指有根有叶的萝卜,用“棵”还是可以的,但文中所说“好吃”的萝卜,显然是指主根,因此用“棵”也未必妥当。

当自问“颗乎?棵乎?”时,我脑海里冒出一句俗语:“一个萝卜一个坑。”依此为根据,我断然把“有颗萝卜叫好吃” 改为“有个萝卜叫好吃”。

回到学校,我向四版编辑张婷婷提出,《有颗萝卜叫好吃》一文中,量词用得欠妥,并说明“颗”与“棵”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以及改“颗”为“个”的缘由。

她听后点了点头,面孔顿时泛起了红晕,细声细气地说:“吴老师考虑周到,用词一点儿不马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