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主编学电脑
(2023-06-23 15:18:47)
校报主编吴增荣老师年逾古稀,两弯似蹙非蹙的墨黑色眉毛,列坐整齐,却又根根竖立,哨兵般整装待发。寒冬侵袭,吴老师总喜欢裹一条灰白相间的围巾在颈脖,来抗击这狰狞的天气。太阳刚刚升起,久违的阳光照着窗棂,映出一射之地。吴老师端详的坐在办公桌前,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到编辑部工作一年多,他给我们年轻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工作满怀豪情,却又深思熟虑。尤其是对文字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我们都被他的态度和激情深深地感染了。身为校报主编,统领整个校报的工作:在文字修改上,他总是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在清样排版上,他总是给我们作提前的规划;在组稿和策划上,他总是顾全大局,提出高瞻远瞩的意见。我们总喜欢亲切的叫他“师傅”。
在编辑部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修改稿子了。这是个既繁琐又必须慎重对待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跟文字打交道。尤其是每个字、每组词、每句话的用法,都要仔细琢磨,马虎不得,尽量能恰到好处。年轻人向来是心态有点浮躁的,对于文字方面的考虑,往往比较随意和粗心。当每一期的版面稿子交到吴老师手里,让他终审,总能看见他非常专注的批改,那明显的红芯笔痕迹就是最好的见证。那时我们都会很不好意思,然后低着头听他翔实的解释和卓然的高见,最后都心悦诚服的承认自己的错误。真的,不得不称赞吴老师是多么的用心呀。
是呀,一个老者,一位智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夯实和锤炼他的文字功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2007年下半年结集付梓《语文漫谈》一书,凝结了他毕生从事教育教学的心血,就是最好的印证。如今他仍旧对文字工作默默执著,令我们年轻人汗颜呀。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学期以来,我的办公室毗邻着校报办,仅一墙之隔。所以我会经常到吴老师办公室串门。我一推开门,时常看到他使劲地向我招手,要我帮他在电脑里修改文章。每每此时,我都欣然地答应了,非常愉快地打开电脑,按着吴老师的吩咐,一处一处的修改,有时一个地方要改两三次,因为吴老师在不同的场合,他有不同的灵感。
有时,吴老师会主动地找我,说有文字需要帮忙修改;有时,我因为要急着去上课,没有时间搭理他,他也不计较,常在办公室里静候我的到来。记得有一次,我刚要进办公室,探出个头,看见吴老师望着电脑屏幕“发呆”,总又想动又无所动:右手食指“独树一帜”,其他手指都紧握拳头,在键盘上一蘸一蘸的,我看不懂他在做什么。终于有一天,他正襟危坐,对我说,要我教他学电脑。我一听,一怔,愣了半天,惊喜地回答道,没问题。我携着他的手,端坐在电脑桌前,恭敬地打开电脑,从开机、关机开始教起,连续重复了好几遍。吴老师看得非常仔细,不时地询问,生怕放过哪一处细节。
轮到吴老师动手操作了。他不慌不忙地握着鼠标,两眼紧盯闪烁的屏幕,却无从下手。我看着他的手来回抚摸着鼠标,哪里都不敢点,最主要是怕点错。我想,会不会是老教师对现代的科技产品有陌生感?突然,他涨红了脸,笑呵呵的问我:“是左键还是右键呢?是点一下还是两下?” 原来,吴老师是不知道从哪儿点起。哎,都是我的错,用教学生的方法去对待这位虚心上进的老者。真的,换了角度想想,一个从没接触过电脑的人,怎么知道从哪儿开始入手呢?面前这台19英寸的电脑对他来说,是何等的陌生而又新鲜呀。想到这里,我竟偷偷地捂着嘴笑起来,吴老师莫名的看着我,更加不好意思了。
第二天,我走进吴老师办公室,静悄悄的,恰逢没人。习惯性地抬头,却让我吃了一惊:他桌上赫然的摆放着两本书:《老年课堂——跟我学电脑》、《电脑自学完全手册》。我心想:嗬,这吴老师,还来真的啦?正思忖着,吴老师进来了。我询问书的来历,他的回答果然与我的猜想不谋而合。他笑呵呵地说:“在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的处理上,我是你的师傅,电脑上你可是我的师傅。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话音刚落,我们都开怀大笑起来。
畅笑之余,我惭愧之极,吴老师在杭州市中学语文界也算是德高望重的的人物,如今为了工作需要却“痴迷”上了电脑,还要拜我们年轻人为师,真是“折煞”我们呀。但我却暗自欣喜:他很虚心,还正儿八经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了电脑用书,真是费了一番心思。
接下来,吴老师的学习电脑的兴趣越来越大了。校报编辑部的门只要开着,你就能看见里头一个埋头苦练电脑的“学生”,是那样地聚精会神,又是那样地现学现用——两眼盯着光标,左手不离键盘,右手紧握“教材”,全身心地投入了。有时我悄悄的站在他身后,他却浑然不觉……
每当他看懂书本,而实践操作成功时,是何等的开心、何等的高兴呀!连忙拍着大腿说“好、好”,胜似“久后逢甘露”的喜悦。看到他的样子,真的觉得我的师傅蛮可爱的。
电脑开、关机现在已经被吴老师熟练地掌握了。
接下来,他要学习打字和保存、移动以及复制和粘贴文件了。这些都是Word文字编排要用到的。吴老师兴趣非常大,总是央求着要我尽快教他学习这些操作。那几天,只要一有空,我就串到吴老师办公室,开始教这个虚心好学的“徒弟”了。可是,两天教下来,吴老师总是忘记:第二天又恢复了原形,与鼠标“形同陌路”了。这可急坏了我。
我仔细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呢?
吴老师昨天已经学会的,而且还演示得挺好。左思右想,我明白了:会不会是用计算机的术语跟吴老师讲,他听不懂?用语应该通俗化,直白一点,这样他肯定会明白。先尝试尝试再说,说不定效果行呢?我心里嘀咕着。
带着这一疑问,我就对吴老师说:“您看着我的手,当需要打开文件时,您就把光标移到相应的文件所处的位置,然后用力地撳两下左键,就能看到你想要的东西;如果要复制这个文件,就撳右键一下,然后移动光标到‘复制’这里,用力撳一下鼠标的左键。这样,就完成了相应的动作。最后把它粘贴到你想要的地方。粘帖的方法和复制如出一辙。”吴老师饶有兴趣地听了我的解说,连忙点头,表示先按照我教的方法,动手操作一下。看着眼前的这位虚心好学的老者,我若有所思:吴老师的勤恳精神是一种学术精神,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者表现。
吴老师已经学会了文件的基本修改和操作了,他又向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学打字。“打字肯定没有问题,”我信心满怀地说,“您是教了几十年的语文老师了,跟拼音和汉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肯定学得会。”吴老师一听,喜形于色,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正要说时,他早已走到电脑前,快捷地打开了Word文档,点出汉字输入法,屏幕右下角显现智能ABC,迫不及待地开始打字了,还是同先前一样的风致:右手食指笔直的伸出来,长长地,在键盘的字母间来回跳跃着,一蘸一蘸的,其他手指紧握于掌心,生怕阻挡视线。我看了许久,好不容易才打出一个。尽管如此,吴老师的脸上还是惊喜万分。我竖起大拇指赞赏了他的“劳动成果”,同时希望他能注意尽量不要用“杭州”版的普通话,这样对打字很困难。吴老师欣然地接受了。
吴老师学东西的勤奋程度真是令人意料。借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一有时间就练习,而且是那样地会神。有几次我去校报办看他,连续几次撞见他都在打字。我看了都想笑,便戏谑地说:“你哪是打字呀,简直是写书法,是那样的遒劲有力。”他便不好意思了。于是,我又说:“你的其他手指这般畏葸,这样练不好。应该把他自然的摊在键盘上。”边说边抓起他的手比划了一番,这下吴老师总算看明白了。呵呵,打这以后,速度比以前快很多了。我暗自佩服他的“钻”劲。众所周知,吴老师对校报工作踏实勤恳,毫不懈怠,想不到他对新鲜事物也满怀激情,热心好学,孜孜不倦,真是我们的“道德楷模”呀!
吴老师不满足于智能打字,经常问我有没有更快的输入法。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我向同事询问此事,便将“谷歌”输入法推荐给他。安装完成后,吴老师兴致勃勃的想操作了。结果令他万般喜悦,打字速度更快了,而且一连串的词组都跳出来了。他连连拍着大腿,大声称赞“好、好。”如此一来,吴老师的兴趣更大了:经常在我的办公室都能听到毗邻的这位“学生”噼里啪啦的打字声……
现在的吴老师在电脑上修改文章比较熟练了。2008年第一期的校报也在他的手下孕育而生;《求是教育》杂志在他的精心编排修改下,也即将出炉了……